看到這個姓氏的人,祖先很有可能是外國人,公元206年時來到中原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 -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姓,就 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 就是個人獨用的姓。中國古史傳說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螭氏、青雲氏等,今天看來可能都是 氏族的名稱。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標誌,因而這些名稱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現 象有關。而今天我們所說的這個姓,要說它常見但是並沒有對少人是這個姓氏,在我的身邊就很少姓這個姓氏的,這個姓氏是「安」,從小到大我就遇到過一位姓安的人。不知道大家讀過《百家姓》沒有,《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這麼多姓氏為何今天小編要說「安」這個姓氏呢?
安氏起源 安源出 ; 安氏出自西域少數民族,略有三支: 一: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漢靈帝時安息國(伊朗東北部)太子安清,潛心佛學,來到當時的京都洛陽定居(見本網的安世高段,其後有安氏。南北朝時又有安息世子來到中國定居,亦為安氏。 二: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安遲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安氏。 三:為昭武九之一。(見何姓),安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一帶。一度歸唐朝管轄,唐高帝永徽年間歸附中原,後為安氏。 又,唐朝胡人安祿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安氏名人 安期生 秦琅琊人(今山東省諸城縣東南),生卒年不詳。受學於河上丈人,於海濱賣藥,始皇東遊,相談三晝夜,賜予金帛,皆置之而去,留書以別,謂後千年求我於蓬萊山,始皇遣使入海尋之,遇風浪而還。漢武帝時,李少君言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其大如瓜。 安世高 安祿山(?~757) 唐營州柳城人(今河北省舊永平府境)。胡人,本姓康,初名阿犖山,又作軋犖山。忮忍多智,善臆測人情,通六蕃語。天寶末,以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舉兵反,陷洛陽,入長安,稱燕帝,尋為其子慶緒所殺。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出自姬姓,黃帝後裔,以國名為氏。《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遠古黃帝有兒子昌意,昌意之長子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安封於西戎,後建立安息國,其子孫以安為姓。漢武帝時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不願為王,出家為僧。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回到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下來,其子孫世代相傳姓安。唐代「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出自他姓改姓或賜姓。《魏書·官氏志》載,後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唐時有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始祖:安清。 遷徙: 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漵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於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
看到這裡小編不得不感嘆道,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悠久,中華民族之所以文化深厚都與之前的歷史有關,不過歷史縱然值得我們探觀,但是一定要尊重歷史,尊重老祖宗留下來的精華,只有不斷的從歷史中吸取前人留給我們的線索,才能更好地主導著未來和明天。你們怎麼看呢?
你有喜歡的歷史人物嗎?愛看那部歷史劇?有什麼想說的快來一起討論吧,小編很期待和你們一起討論那些別人不知道的歷史!
看到這個姓氏的人,祖先很有可能是外國人,公元206年時來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