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間彌生對自己的定義卻是:我只是一個「精神病」藝術家。雖一生都在跟幻覺抗爭,也借用幻覺成就了自己非凡的名聲,作為個體,草間彌生晚年的顏色,填寫的卻是童年空白了的記憶與缺失的愛。
裝置《天堂之梯》
最新畫作「我的永恆靈魂」系列
草間彌生作品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我的一個夢」亞洲巡展,從韓國大邱移師中國上海。上一站33萬人次的造訪量,落到上海當代藝術館館長龔明光的眼裡,三個半月的展期,希望能放大10倍。因為這裡的人口密度更大,視野也更趨國際化。開幕當天,現場逾3000位觀眾,欣賞了101(組)件草間彌生的繪畫、雕塑、裝置和影像作品。其中,「無限鏡屋」更是直接將公眾帶進藝術家標誌性的「致幻」世界。而展品的體量之大,近乎周全地涵蓋了這位日本藝術家60餘年來的創作主題。可以說,這是MoCA於2013年度舉辦最具分量的一次展覽。
1998年,策展人金善姬在日本東京的大田藝廊(Ota FineAr ts)初識草間彌生。憶起當年,藝術市場蠢蠢欲動,草間彌生的光環遠不如今日耀眼。但第一印象,頗為特別。「一般人在展覽開幕上總會跟你寒暄幾句,但她不是。有點害羞,遠離人群,一個人坐在一邊,像在沉思。」
上世紀70年代初,草間彌生離開美國,帶著一身的恍惚與疲憊回到日本。幾年後,精神狀態不佳的草間彌生入住位於新宿的療養院。至今,每天往返於療養院與工作室的生活,已持續了30餘年。先後四次造訪的金善姬這樣描述草間彌生的工作室:那是一座四層的小樓,配有電梯,布置精巧。一樓擺放了她的藝術作品,畫作都以圖書的方式陳列,就像一個顏色斑斕的圖書館。雖已年過八旬,但她依舊勤奮,每天堅持創作。有些小畫,一天就能完成。另外,還有八九位員工輔助工作室的日常運營。
從第一次的會面,到今天亞洲巡展的策劃,金善姬與草間彌生的交際也只泛泛。一直獨身的藝術家,沒有朋友,也早早的遠離家人,甘願沉寂在虛實交錯的點線與鏡面之中。MoCA的現場,你或許可以在光怪陸離的熱鬧裡,嘗到一點怪婆婆的無限延展的永恆的孤獨。
城市的定製
10歲開始畫「Dot Obsession」(圓點),20歲創作「net」(無限的網),當這些被調侃為患有「密集恐懼症」的藝術作品,大量出現在裝飾品、印刷品及奢侈品上時,點點與南瓜即成為草間彌生在國人心中的標識性印象。而《天堂之梯》《無限鏡屋》《我在這裡,卻了無一物》這些裝置及空間作品,難得一見。於是,這也成為MoCA展廳中,被造訪最多的角落。
一樓的兩件「鏡屋」,分別藏匿在波點偏執的紅色大南瓜及拉開暮簾後的黑匣子裡。後者的「靈魂波光」,直接引入不斷膨脹的宇宙。方形的小屋,地面是水,四面環鏡,大小不等的圓點,不時散發變色的螢光。無限、延伸、輪迴、消失,眼睛帶動身體,告訴你,這就是草間彌生執迷不悟的幻象的真跡。
二樓的潔淨之屋,通體白色。今天再去,想必已被觀眾「打造」得奇形怪狀。與之呼應的是三樓《我在這裡,卻了無一物》。兩件空間作品,均為上海度身定製。這是草間彌生回到日本後的創作。現地作品的概念是融入當地生活,按當地文化布置,物件也都在當地選購。每一次的展出,規模與物件都不同。房間內的電磁爐、電飯煲、自行車,都非常的上海味道。MoCA的工作人員也都紛紛解囊,將自家的物品捐獻出來。今天你和同伴們在白色小屋用圓點貼紙肆意粘貼的道具,其實早已染上十幾年的生活氣。雖概念相仿,《我在這裡,卻了無一物》的意境完全不同。閃著紫色幽暗的光,房間裡的每一處家居和角落皆被螢光的波點覆蓋。「I’m here, but nothing」,身處其境,已成全了作品「自我消融」的意圖。
這是策展人之一的王慰慰很喜歡的作品。「其實,這作品的靈感源自草間彌生的幼年時期,因為受到精神幻覺的困擾,她曾說聽到過植物對她說話。所以,現在就以這種簡單的方式呈現她的幻象,也為觀眾營造一種特別的幻象。」
亞洲的多樣性
亞洲群展的特色是「多樣性」。
金善姬介紹:我們更關注草間彌生近期的作品。她的繪畫風格幾乎從開始到2004年,未有太大的改變。而近期,卻有明顯的不同。比如,顏色很鮮豔,不像以前只用紅、黃、黑或白。作畫的時候,一般藝術家會調和多種顏料,直到出現自己想要的色彩。但草間彌生是直接蘸上那些高飽和度的顏料,就像孩子畫畫那樣,所以她的顏料總用得很快。另外,她喜歡坐在輪椅上,將畫板平放在桌子上創作,然後順延四邊,轉上一個圈。她事先不會設定或勾勒草稿,所有的構圖和細節,都在她的頭腦裡。她下筆很快,掌控力極佳。有時胳膊酸了,就讓助理幫她按摩幾下,再埋頭苦幹。最後一步也頗為有趣。完工後,她會將畫作高掛起來,找到認為最好的正面角度,這才大功告成。
最新繪畫系列「我的永恆靈魂」,每一幅畫作的名字猶如詩歌:《春之覺醒》《太陽的光耀》《在歡愉的天空下》……叫人浮想聯翩。南瓜、波爾卡圓點、小女孩、眼睛、雨傘、類似古老壁畫的太陽神,熱鬧的主角充滿畫布。據說,這一系列已多達310餘件。
50幅《永恆的愛》系列,是草間彌生創作於2004年至2007年的作品。用馬克筆畫上不斷重複的眼睛、側臉、圓點、波紋、旗幟、蝴蝶、花朵、嘴唇,還有牽著狗或提著手袋的女人,這些千奇百怪的造型,好像浮遊生物一般遊進藝術家的腦中,再接通完美的布局,重新進入觀眾的視野。無限,也交替地輪轉著……
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在那個思潮迭起、魚龍混雜的反戰年代,草間彌生一頭扎進紐約的當代藝術圈。那是當代藝術家最好的年代。身穿和服的草間彌生,大舉「前衛」的旗幟,與安迪·沃荷、克拉斯·奧爾登堡、賈斯培·瓊斯一躍成為紐約最耀眼的明星。她藝術生涯裡的大部分成名之作,皆創作於「紐約時間」。許多評論人將草間彌生劃入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等等,而草間彌生對自己的定義卻是:我只是一個「精神病」藝術家。雖一生都在跟幻覺抗爭,也借用幻覺成就了自己非凡的名聲,作為個體,草間彌生晚年的顏色,填寫的卻是童年空白了的記憶與缺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