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曼城被歐足聯禁賽的消息在球迷圈引起軒然大波,不少吃瓜群眾對此表示強烈關注。筆者在社交媒體上就看到這樣一個話題帖:「同是土豪注資出身,為什麼曼城沒能成為第二個切爾西?」個人覺得蠻有意思,不妨展開來探討一番。
在具體討論前,首先需要明確該話題帖所問何事。筆者個人理解,所謂「曼城為何沒能成為第二個切爾西」,應該指的是足壇地位。正如廣大球迷所了解到的,藍軍與曼城都是金元足球的踐行者,兩支球隊在崛起道路上的軌跡頗有相似之處,然而時至今日,切爾西已經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為歐洲豪門球會之一,但藍月亮卻依然在勁旅和豪門這兩個身份之間徘徊……以上,便是二者的差距。
明確了曼城與切爾西的差距在於「足壇地位」後,我們其實可以繼續細究: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又是什麼?
如果你對解英超各支球隊有所了解的話,這個問題應該不難回答。事實上,自打中東財團入主以來,曼城在國內賽場的成績其實相當出色,真正讓藍月軍團背負上「不如切爾西」名聲的,是他們在歐冠層面的疲軟,也就是說,兩家球會的差距與其各自的歐冠成績息息相關。沿著這個思路往下想,探討「曼城與切爾西的差距」,或許與論述「曼城為什麼總是歐冠不給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接下來的文字中,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分析上述問題,並嘗試得出結論。
足球如生意,搶佔先機很重要
無論我們用多少美好的語言讚美足球這項運動,卻始終無法改變「職業足球就是生意」這一無情事實。尤其是二十年來,金元風暴席捲足球世界,其中的銅臭味就更濃重了些。既然是生意,就有所謂的商機,而在商機面前,先到的吃肉,後到的喝湯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兒了。
切爾西強勢始於2003年俄羅斯寡頭阿布拉莫維奇先生的入主,而曼城的崛起則是2009年夏天的事情了(筆者注:阿布達比08年入主,但大肆引援在09年夏天),這前後5年的差距看似不起眼,但其背後卻是天差地別的投資環境。
今天,當人們談起歐洲足壇金元風暴的源頭時,阿布的名字勢必無法忽略,畢竟俄羅斯人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自阿布以後,世人才知道足球原來可以這麼玩:憑藉著雄厚的財力,2003年夏天切爾西斥資超過一億英鎊引進了喬科爾、馬克萊萊、貝隆等知名球星;2004年夏天藍軍又如法炮製將德羅巴、羅本、切赫等青年才俊招致麾下……
或許有球迷不太清楚1億英鎊在那個年代意味著什麼,簡單找個參照會更直觀一點:阿布接手切爾西那年,前曼聯球星貝克漢姆轉會皇馬,而當時英格蘭人的轉會費構成是750萬歐首付,1750萬歐分四年付清,以及1000萬歐獎金;綜合來看,小貝當年的轉會費不會超過2500萬英鎊,而放到今天前曼聯7號至少能賣1個億,由此看來,說03、04兩年間切爾西的2億英鎊值今天的8億英鎊或許並不算太誇張。
說了那麼多切爾西當初花錢如流水的故事,筆者的目的不是凸顯阿布有多麼豪,而是為了強調:當初藍軍所處的投資環境,實在是再友好不過了!你想一下,當一支英超球隊某一轉會窗口的引援費用超過其他19支球隊引援費用總和時,竟然沒有任何人對此提出異議或制裁,放在今天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而正如筆者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歐足聯等規則制定者之所以沒有反對,是因為他們也是第一次遇到這麼虎的玩家,面對前所未見的事物,一時懵逼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阿布的切爾西,正是借著那時歐洲足壇沒有所謂的財政公平政策,更沒有動不動就禁賽的嚴厲制裁,實現了資源的第一波原始收割,並就此奠定了此後長達十年的建隊基石。
而等到阿布達比入主曼城後,歐洲足壇對金元足球這個名詞已經不再陌生了,歐足聯也一直在醞釀著對這種毫不講理砸錢的經營模式進行限制,平心而論,當時曼城所處的環境已經不算那麼「美麗」了。
從09–10賽季開始,曼城意圖效仿切爾西,連續兩個賽季瘋狂引援,而與此同時,歐足聯的FFP計劃(財政公平法案)也開始浮出水面。在時任歐足聯主席普拉蒂尼的推動下,FFP獲得了戰略委員會會議的通過,2010年,歐足聯官方宣布FFP將於13-14賽季結束後生效。
自從FFP誕生以來,曼城作為新興的土豪俱樂部就一直感受到這柄達摩克裡斯之劍帶來的威脅,讓他們無法像03年的切爾西那樣肆無忌憚。
FFP的威力在於,他不單看某個俱樂部某一賽季的盈虧情況,而是將該俱樂部獲得歐戰資格的賽季及此前兩個賽季的收支情況全部納入所謂的「考核期」,而如果上述三個賽季虧空超過3000萬,它還將繼續考察考核期前兩個賽季的盈利……總之來說,要想遵守FFP的規則,就要確保整家俱樂部長期的資產健康,否則就要挨罰。
顯而易見的是,剛剛崛起、沒有太多收入來源且正需要大手大腳花錢的曼城無論如何是滿足不了FFP的要求的,因此早在2014年(FFP實施的第一年)他們就被歐足聯判處罰款6000萬歐,歐冠報名人數少於21人的處罰。而與此同時,老牌金元玩家切爾西早就實現了外部輸血到自負盈虧的過渡,FFP對藍軍的影響微乎其微。
足球也有感情,球隊氣質是關鍵
切爾西之所以能夠從一支「沒錢但有歐冠資格的球隊」成長為歐洲主流豪門之一,靠的是他們過去十幾個賽季頗為出色的歐冠成績。以2003至2012年9年為例,切爾西6次闖入歐冠4強,兩次打進決賽,一次奪冠,這樣的成績使得當年的藍軍與皇馬、巴薩、拜仁一道被中國球迷稱為「薩馬藍其」;而正是因為11-12賽季切爾西戰勝拜仁贏得了隊史第一座歐冠獎盃,他們才逐漸被外界承認是豪門球隊。
與切爾西相比,曼城差的不是聯賽,而是歐冠。聯賽層面,藍月亮8年4次奪魁,風頭不遑多讓;而歐冠層面,8年1進4強,0決賽體驗0奪冠體驗,這樣的成績單對比石油老闆的投入,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前面筆者也說了,所謂曼城與切爾西的差距就是歐冠成績的差距,而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則在於一支球隊的氣質。
切爾西在歐冠賽場呼風喚雨的日子裡,他們的氣質簡單粗暴,人送外號「鐵血藍軍」。鐵血藍軍時代,切爾西能打硬仗,更能踢逆風球,即便是巔峰時期的巴薩、拜仁面對那支切爾西都沒有穩贏的把握。賦予切爾西鐵血氣質的人叫做穆裡尼奧,繼承他鐵血精神的球員叫德羅巴、蘭帕德、特裡、切赫……這是一個關於傳承的故事,你可以清晰看到,只要這種精神在,只要這批主心骨球員在,切爾西在歐冠就不會慫,而近幾個賽季藍軍歐冠成績的滑落,與老男孩們的退役,與鐵血精神的丟失有著直接關係。
說完了切爾西的氣質,再來看看曼城。不怕城迷怪罪,說句實話我真不知道藍月亮的氣質是什麼,或者再進一步說,我不清楚他們是否有氣質這種東西。阿布達比財團收購曼城後對這支球隊只有一個要求:踢得好看。於是他們買技術流球員,請技術流教練,踢技術流足球……這個建隊思路是沒錯的,問題在於職業足球不是實況也不是FIFA,靠好球員好教練就能建立王朝,職業足球是人的集合,人的集合就迴避不了團結、堅韌等一系列精神層面的詞彙,而這一直是曼城所欠缺的。
通俗來說,切爾西的崛起分兩步:老闆花錢買了好球員好教練,好球員好教練為球隊注入靈魂。上述這兩個步驟缺一不可,而曼城只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遲遲未見蹤影。
足球還看家世,基礎不容忽視
關於曼城與切爾西形成差距的原因,有一點很容易被忽視:即球隊基礎。它或許不是關鍵因素,但卻在鴻溝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03年阿布接手切爾西與08年阿布達比接手曼城,其實從來不是一個難度等級。想當初阿布想要買一支英超球隊,他對中間人說:我要一支能踢歐冠的窮隊,此後02-03賽季切爾西驚險晉級下賽季歐冠,於是得到俄羅斯人青睞;而在阿布入主以前,切爾西在英超中的地位類似於今天的白百合熱刺,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勁旅級球隊。
對比藍軍,曼城在巨額資本入主前,一直是以中下遊球隊形象示人,02年以前更是曾降級至第三級別。如果不是因為當初我國足球運動員孫繼海曾效力與此,或許中國球迷並不會對這樣一支球隊有過多關注。
球隊基礎實力不同,改造的難度就不同。03年以前切爾西就擁有特裡、蘭帕德、加拉斯等頂級球員,而前二人正是藍軍崛起的關鍵人物。但對於曼城而言,在泰國商人他信以及此後的阿布達比相繼入主以前,他們的球員實力幾乎不值一提。
寫在最後:
對於曼城而言,時至今日他們依然未能實現在歐冠賽場的突破,此所謂與切爾西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未能徵服歐冠的同時又遭遇禁賽處罰,藍月亮的未來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