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冬季》電影上映前的萬人大合唱就讓我懷疑這是一爛片。
果然,電影上映後,豆瓣得了5.4分。
在十部國產愛情電影中,有九部半爛透了。那半部,有一部由周冬雨、馬思純主演的《七月與安生》,兩人都獲得了金馬獎。
說到這裡,你可能知道電影爛,演員的鍋並不大。
馬思純的演技不用說了吧,畢竟是金馬影后。然而,在《大約在冬季》中,她套路化的表演,就連乾嚎著哭也差不多。
雖然不會讓觀眾出戲,但是也到不了入戲的程度。
另一位演員,霍建華,觀眾對他的表演總是褒貶不一。
然而,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是兩位演員真的沒有cp感。
沒有cp感的最大問題是在接吻時怎麼樣都覺得尷尬,這兩位演員也沒有扭轉局面的能力。
當然,演員很難在這一系列情節中扮演任何角色。在漫長而無聊的情節中,也沒有什麼表演的空間,把金馬影后放在這樣的電影裡屬實浪費。
雖然國產愛情片一直不盡人意,但也不是每一部都不能看。
例如,2017年的《前任3》,在豆瓣得了5.5分,最終票房20億元。這部電影正好抓住了觀眾的情感需求。
生活太壓抑了,去電影院哭一場,沒什麼大不了的。
《前任3》的故事俗套,演員演技拙劣。但是,有兩首代入感很強的歌曲,他們很像生活中的普通男女。所以,當旋律響起時,主角哭了,觀眾也哭了。
我相信許多觀眾在看這部電影時一定會想到他們的前任。
至於《大約在冬季》、《同桌的你》和《梔子花開》,連讓觀眾都真情流露都做不到,更不用說共情了。
《大約在冬季》最大的失敗是這個故事太老了。資訊時代,觀眾看到萬年不變的老梗是無法接受的。
儘管《大約在冬季》的故事設定於1991,但編劇通過誤解處理男女主角之間的衝突,而戲劇張度完全取決於你不說我也不說這些爛技巧。
更不用說,為了突出男女主人之間的愛,強行讓第二個女人,又作又壞。
男二號無條件地包容和保護女主。然而,男二女二的深情又恰恰是男一女一的絆腳石。
這是糊弄,是編劇的無能和懶惰。
老故事,一定很糟糕?《七月與安生》源於安妮·寶貝2000年寫的短篇小說,全文17000字。
可以說,原著中的故事和好朋友愛上同一個男人很俗,最後呢,這部影片不是照樣成功了嗎。
導演曾國祥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做了影視處理,使得故事中兩個女孩的共生關係具有戲劇性的張力。,不允許狗血情節佔據整部電影,從而提升了高度與深度。
《大約在冬季》糟透了?事實上,並不完全是這樣。
看這部電影最不舒服的是,它創造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故事,講述一個跨越30年的愛情遺憾,但整個故事支離破碎,而且頭重腳輕。
在整個故事中,男女主由於誤解、誤解和誤解沒能在一起,直到電影謝幕,我的腦海裡只有——無趣。
是因為這個故事太簡單了嗎?觀眾不一定喜歡多複雜的故事。
為什麼每年總是有這麼多愛情電影相繼上映?主要原因是與其它類型相比,愛情電影投資成本低,不需要特效。從啟動到後期製作,都非常短暫和快速,而愛情電影的市場非常大。
幾千萬的成本可以輕鬆賺取數億的票房。投入產出比太高,不需要太多努力,還有誰願意花費時間寫好劇本?
剛才我去看了《大約在冬季》的票房,還沒有超過1億元。
這一屆的觀眾,真的沒那麼好糊弄。
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