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蜈蚣閣,是福建廈門市一項獨特的的傳統民俗活動。延續數百年歷史的蜈蚣閣與享譽閩臺兩地的保生大帝信俗有關,具有濃鬱的閩南特色。
文化遺產在福建
每年正月,不少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都會選擇吉日,從各地匯聚到廈門海滄青礁慈濟祖宮祭拜保生大帝,也就是所謂的「進香」或「割香」。
在進香的隊伍中,各種藝陣輪番上演,海滄蜈蚣閣,總是特別搶眼。
世界第一長蜈蚣閣——海滄蜈蚣閣
每年海滄蜈蚣閣 在進香的隊伍中都特別顯眼 (黃飛鳴攝)
海滄蜈蚣閣,是福建省廈門市一項獨特的的傳統民俗活動,舊時用於迎神賽會的的化妝遊行,今為進香及文藝踩街形式之一。
因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海滄蜈蚣閣每年都吸引眾多四方鄉民、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參加保生慈濟文化節的蜈蚣閣
說起海滄蜈蚣閣,不能不說到東嶼村,因為它是海滄蜈蚣閣的發源地之一。
東嶼村,是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記者慕名走進這個古老的村落時,好客的東嶼人熱情地為記者介紹「自家的寶貝」——蜈蚣閣。
「蜈蚣閣很早就有,是我們東嶼的祖先創造下來的,這個很特別的,臺灣的也是我們這裡傳過去的。
蜈蚣閣啊,群眾很喜歡看,一聽說東嶼的蜈蚣閣來了,大家都爭著要去看。
我們這裡的小孩都爭著要坐蜈蚣閣,坐了蜈蚣閣是相當光彩的!每年報名坐蜈蚣閣的小孩啊都超過需要的!」
今年已九十多歲高齡的東嶼村民謝長源說到蜈蚣閣,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東嶼村蜈蚣閣
村裡老人告訴記者,據數代長者口口相傳,東嶼村「蜈蚣閣」由來已久, 已有數百年歷史。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村裡人都要抬蜈蚣閣以及中元宮保生大帝分靈前往青礁慈濟祖宮謁祖進香。
海滄蜈蚣閣進香前儀式
進香的那天,參與進香的村民要起早集合。
待吉時一到,蜈蚣閣打頭陣,舞龍,舞獅,樂隊、旗陣等藝陣緊隨其後,其他村民跟在隊伍後面。
在村裡供奉保生大帝的中元宮門前廣場,燒起一堆木炭,所有參加進香的隊伍,先繞火炭一圈,藉以抵禦邪氣入侵。
後,幾位乩童,有的揮利劍,邊開道嘴裡邊催咒,有的撒鹽米,意在驅除汙穢的東西,有的甩法繩,意為掃清歪風邪氣。
乩童繞火堆三圈後,手揮利劍,腳踢火炭,意味著掃清一切牛鬼蛇神,接著進香隊繞著村子走一圈,而後虔誠地步行前往青礁慈濟祖宮進香祈福。
東嶼蜈蚣閣繞村巡遊
東嶼村蜈蚣閣從村中中元宮門前廣場出發,準備前往青礁慈濟宮進香
據村民介紹,蜈蚣閣可能起源於古代的「山舟」,但流傳入閩南的具體時間待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蜈蚣閣與享譽閩臺兩地的保生大帝信俗有關係。
因為保生大帝有一個藥引是蜈蚣,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保生大帝,就把這個活動融入到保生大帝的信俗裡面。
蜈蚣閣也成了保生大帝祭祀民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海滄蜈蚣閣主要根據蜈蚣的造型來製作,有頂的叫蜈蚣棚,無頂的叫蜈蚣閣。
製作工藝流程製作工序繁多,需要運用木作、竹篾、扎紙等幾項手工藝,全靠手工按照古法製作。具體來說:
搭架
搭架
第一步是搭架,先要在閣板上安裝坐閣小孩的座椅,再用長短不一的木條和紅繩在閣板上扎制閣棚。
裝飾
裝飾
第二步是裝飾,用剪好的彩紙、彩綢、流蘇等裝飾閣棚的側面,再用紅繩將五彩的塑料花、紙花和泥人扎綁在閣棚上。
製作龍頭龍尾
製作龍頭
製作龍尾
第三步是在閣棚的首尾分別裝上龍頭龍尾,用紅布或彩綢將龍頭和龍尾與閣棚連接。
校棚 第四步是校棚,在把一節節彩閣用活榫相接,讓小孩試坐。至此,蜈蚣閣才算完工。
每節蜈蚣閣上坐兩名小童(坐閣小童)
表演時,每節蜈蚣閣由八人肩扛。
兩個5到8歲的小孩子穿著漂亮的古裝戲曲服飾,打扮成王侯將相、才子佳人坐在閣棚上。
抬閣棚的村民則穿著紅色的衣服,遠遠望去就象蜈蚣的腳。
籌備蜈蚣閣進香,是村民友好溝通化解矛盾的好時機,每趟進香,來回一二十裡全部步行,須齊心協力。
所以,平時有些磕磕碰碰的鄰裡,一到進香的日子,彼此都放下矛盾,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村民的和睦團結起了重要作用。
海滄蜈蚣閣,於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祖先留傳下來的這份寶貴遺產,2016年,東嶼村一群「80後」「 90後」年輕人組織成立了東嶼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
東嶼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的帥小夥與美女們。
談起成立的初衷,傳習中心主任李明元說:
「因為我們要傳承下一代,要讓大家都知道我們東嶼村的蜈蚣閣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東西,我們很不容易才有這國家級的,我們更要保護傳承下去。
最早以前是我爺爺他們,後來,這些叔公,大家對這個文化也很重視,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也要把它保護下去,一代傳一代,多少代一直傳承下去。
這個是榮幸的,蜈蚣閣,海滄的一張名片啊!」
李明元說,現在東嶼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裡有二三十人,這些年輕人小時候都曾坐過蜈蚣閣,對蜈蚣閣都有難以割捨的感情。
李佳元與他創作的縮小版蜈蚣閣
比如說,「90後」李佳元,他是掌握海滄蜈蚣閣扎紙技藝為數不多的人之一。
因出身蜈蚣閣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扎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學二年級時,他拜外公為師學習扎紙。
東嶼村成立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後,李佳元成為其中的一員,從此,對蜈蚣閣的傳承更加用心。
他一邊鞏固傳統手藝,一邊和傳習中心的夥伴們一起想方設法創新。比如,去年他們嘗試用手繪「二十四孝」蜈蚣閣。
李佳元:因為百善孝為先嘛,我們第一嘗試也要以孝道為先,所以二十四孝第一個去嘗試。
然後,接下來我們還會有隋唐演義啊、西遊記啊放在這裡。
象這個亭子,以後我會在這裡面放一個尫公仔,然後以尫公仔的形式弄一個主題,象白蛇傳裏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的畫面放在裡面。一節就是一個故事。
現在,隨著不可避免的城市化進程,東嶼村與許多地方一樣,面臨拆遷好在因為有東嶼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有一群熱愛蜈蚣閣的東嶼人,相信海滄蜈蚣閣在這能繼續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