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對很多國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地方,這種陌生,來源於某種程度的不理解:雖然靠海,但卻沒有長三角、珠三角那樣的腹地,經濟為什麼就能發展得那麼好呢。廣東類似的海邊小河流域,比如茂名、湛江雖然發展也還行,但發展勢頭就是比不上福建的幾個城市。
福州、泉州、廈門、漳州,福建四強,分屬三個流域、閩江、晉江、九龍江(漳州河),廈門、漳州同屬九龍江。人口來說,2019年的常住人口數據:泉州市 874萬人,福州市 780 萬人,廈門市429 萬人,漳州市 516 萬人。很奇怪不是麼,福州作為福建省會,位於福建最大的河流所在的河口,人口竟然是三個流域下遊人口最少的。
而歷史上,泉州港也比福州港更興旺,人口與經濟都基本不佔優的福州,為何就能一直成為福建地區的行政中心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福建所在的閩江流域,直通江西,是中國真正的南方門戶,相比較廣州隔了寬闊的南嶺地區,福州的對外軍事地位,比廣州更高。
古代中原勢力不習海軍,但通過控制福州,就能獲得航海能力(即使不航海,也守住了南大門)。寶島南部高雄港,是世界級天然良港,但從荷蘭人霸佔寶島建設港口到如今,寶島重點發展的都是臺北的基隆港。這其中,就跟基隆港與福州隔海相望不無關係。
而福州位於福建最大的閩江,人口卻相對更少,這種錯配卻也正是因為閩江是福建山地最大的河流。東南多雨,而閩江中上遊地勢高,面積大,衝出戴雲山一線(下圖黑線)之後,很快就到達福州。這使得下遊水大流急,將福州地區的河面衝刷得非常寬闊。而流經即將到出海口,卻又被鼓山與對面的山巒夾持,河面收窄,流速自然加快,於是閩江口的三角區,幾乎沒能形成河口三角洲。
多種因素,造成了福州所在的閩江下遊,沒能夠形成比較大的平原地帶:
對此,筆者有個大膽而不成熟的想法,那就是將閩江下遊進行分流。在福州南面,福清西面的山地中,開鑿出一條分流水道(下圖紅線),將閩江大部分流量引導至海壇海峽;同時封閉海壇海峽進行填海造陸,最後,在所封閉海峽地區的西部,將閩江幹流引導到興化灣入海。如此,不但能夠解決福州的農業用地(人口基數)問題,還能最大化的利用閩江的水資源。
至於填海造陸的材料,或者北方河道清淤的泥沙,就能解決大部分,而且不需要短期完成,完全可以一步步慢慢填。如此,不汙染環境的同時,填好的部分,很快就能直接進行農業生產。
即使條件限制比較明顯,但福州近幾年的發展還是比較明顯的,從2015年的GDP百強榜排名30位,躍升至2019年的22位。
泉州
在福建,泉州不但GDP產值比省會福州高,連耕地面積也比福州要高一些:筆者查到的數據,泉州耕地面積240.1萬畝,而福州的耕地面積僅224.9萬畝。這就是筆者上面大膽設想對福州的海壇海峽進行填海造陸的原因。
由下圖可見,泉州的下屬縣區,基本分布的比較均勻,而福州的下屬縣區,集中在福州所在的閩江附近,南部大片面積,只有兩個縣。
正是因為泉州地區的地形更為平緩,雖然晉江不是大江大河,但因為地處南方沿海,降水豐富,只要是合適耕種的平原地形,基本不存在水利問題。
歷史上,泉州港之所以在福建三大港中勝出,就是因為海港開闊,海港附近土地平坦。福州兩者都比較欠缺,而廈門港上遊的漳州雖是福建最大的平原,只是廈門港附近的海灣相對狹長,而且廈門港離福州(乃至中原)更遠。
所以,就先天條件而言,泉州在海峽三港中得天獨厚。而如今,泉州在歷史沉澱和今天的泉州人努力下,仍然是福建地區首屈一指的存在,2019年,泉州在GDP百強榜中排名第18位,年增速還能保持在8%,在GDP二十強中,僅次於長沙。
廈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移駐廈門,翌年設立臺廈兵備道(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臺灣道),管理臺灣、廈門兩地政務。1979年0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正式畫上句號。
由歷史可知,廈門的地位提升,正因為與臺灣的關係。雖然福州與臺北高雄港更近,但是,廈門東面是澎湖列島,古代我們已經對澎湖列島進行比較好的開發,只因為澎湖列島東面的澎湖水道阻隔,才遲遲沒有開發寶島。
因此,離岸管理寶島的話,管理機構設在廈門更為合適;再有就是,對我們長江、黃河流域,廈門與高雄港的方向,才是臺灣海峽的前門。因此,無論對內對外,加上寶島去考慮行政,最佳選擇就是廈門港。當年選擇在廈門設置經濟特區,就是考慮對臺因素在內。
而作為目前僅存的五個經濟單列市之一的廈門,發展水平也還可以,雖然總量不是太顯眼,2019年的GDP城市排名中位於第33位,但人均GDP極為喜人,高達139745元,全國排名14,僅論百強榜內的城市的話,還能往上挪兩位,比長沙、青島、鄭州這些20強內的城市都高。
漳州
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的平原,耕地面積270.62萬畝,比泉州還多。過去,漳州是農業為主的城市,工業化發展的比較遲。但正因為後發,所以對招商引資方面非常的用心:基於僑鄉的性質,大力引進華僑投資那是基本套路,除此之外,漳州政府還到華南各地想方設法的招商引資。雖然當中也發生了一些不愉快,但非常用心之下,漳州真正的發揮出了後發優勢。
2015年之前,漳州好些年都在八十強內吊車尾,2015年,漳州GDP排名71位,產值2767億元,試圖衝擊七十強。之後跳躍式增長,2018年,城市GDP排名57,正式進入60強;2019年,GDP數據擠水分後,漳州GDP排名躍升至47位,產值4741.8億元,大踏步進入五十強。
四年間,GDP產值增長71.3%,可謂飛速發展。但這種發展,筆者認為問題不大,因為人口基數擺在那裡,如今不過是因為工業化提高了人均GDP。從人均GDP的角度看,漳州在全國排名43,與GDP總產值的排名相去不遠。
對前面筆者所提的、在福州進行填海造陸的設想,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