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在經管學院
任職在美術學院
這是認真嚴謹與個性張揚的碰撞
輔導員荊懿說:
「原來像空白畫布,
現在已五彩斑斕」
2010年7月,荊懿成為美術學院的一名輔導員。近十年來,他先後擔任2010級本科生研究生、2014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2015級本科生的輔導員,帶出學生800餘人,曾連續兩個學年所帶領的班級都榮獲「校級先進班級體」的獎項。不久前,荊懿還獲得了「2018年廣東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的榮譽。
懷揣著一顆「育人之心」
荊懿本科在鄭州大學商學院讀經濟學,考研時在機緣巧合下調劑到經濟與管理學院,荊懿說:「我在本科獲得過省級學生幹部,當時就把調劑相關材料遞交給經管學院,後來發現這個榮譽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攻讀研究生期間,荊懿相繼承擔了年級級長、院研會主席和兼職班主任等工作,受到很多老師的指導和幫助,這些老師的個人魅力和育人的理念對荊懿的影響很大:「我很敬重他們,也羨慕他們,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去引導和培養學生。」於是,荊懿萌生了報考華師輔導員的想法。
經過一番激烈角逐,荊懿被美術學院選中。在不少人眼中,二者似乎是格格不入的兩種風格。荊懿說:「當時在大家眼中,美術學院的學生充滿個性,似乎特別難管。但在美術學院工作,一方面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藝術領域;另一方面我覺得在學生管理和教育方面,無論在什麼地方,都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這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
就這樣,2010年的那個夏天,懷揣著一顆「育人之心」的荊懿踏入了美術學院的大門,去探尋全新的自己。
「原來像空白畫布,現在已五彩斑斕」
經管學院出身的荊懿,在美術學院面前像是一個「門外漢」。擺在荊懿面前的難題,一方面,本職工作要從政治經濟學轉向思想政治教育,把以前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向思政方向轉化;另一方面,對荊懿來說更為艱難,為了更好地融入學生,荊懿要去了解美術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特點,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工作。在此之前,荊懿在美術方面接觸並不多。
「我剛來到美術學院的時候,下課的時候同學們都會問我一個問題:老師,您能看出我這幅畫哪裡好哪裡不好嗎?一開始我是真的一點都不懂。」後來,荊懿慢慢加強自己對美術的了解,自學了《西方美術史》、《藝術設計概論》等藝術類本科必修課程,還與學院教授編著了《設計經濟學》一書。
「從老師和學生們身上一點一點地慢慢學習,這都是更好融入學院、開展工作的必經過程。自己原本像一面白畫布,耳濡目染,現在已然五彩斑斕,和美院氣質更加契合了。」荊懿道。
如今,荊懿和學生的交流,並不局限於「怎麼鑑定一幅畫好不好」這樣的問題上,更多地是關於美術這門學科非常強的展示性以及其背後的文化底蘊。在這個過程中,荊懿希望能讓學生們知道不僅要創作,還要知道為什麼創作、為誰創作,引導學生要服務於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善於挖掘作品蘊藏的精神內涵。
荊懿說:「我認為輔導員工作核心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在美術學院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引領同學們堅定文化自信,我也進一步明確了自己工作的著力點。」
走出去,才能走得更遠
在學生培養的道路上,荊懿不斷探索,將美術專業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他希望學生的美術作品能發揮精神導航的作用,積極服務社會。
2016年暑假社會實踐中,荊懿帶領團隊在廣寧縣製作出長約22米的牆繪。社會實踐隊伍不僅要做好當地的支教工作,也要多方面體現服務當地的宗旨。當地政府部門希望能夠發揮美院實踐隊伍藝術特長,製作一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牆繪。由於當地沒有防水的丙烯材料,縣裡特地派車到廣州購買。荊懿帶領學生一邊設計手稿,一邊制定繪製計劃。
彩繪長牆製作的那段時間,恰逢陰雨連綿天氣,團隊必須用塑料布遮蓋,才能避免彩繪在幹透之前被雨水衝刷掉。20多人的團隊,克服蚊蟲叮咬,花了四天不斷地工作,終於完成22米的彩繪長牆。
荊懿說:「宣傳標語其實也是基層建設的一部分,我們把這幅作品留在那,對路過的所有行人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基層的體現。另一方面,創作這幅作品對學生也起到思想引領的作用,學生在創作的時候就要去學習和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過程。」
荊懿還認為,一定要拓展視野,做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2018年6月,荊懿帶隊到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進行短期交流學習。「在交流中,確實能夠感受到不同文化與思維的衝擊,有許多學生管理經驗可以學習借鑑,能夠獲得很多靈感和啟發。學校為政工隊伍提供如此珍貴的交流機會,讓我們能夠更為客觀真實地去了解這個國家,去辯證地看待這個國家。」
「我是一個引路人和陪伴者」
對於輔導員這個角色的定位,荊懿給出了兩個關鍵詞:引路人和陪伴者。「首先輔導員作為一個引路人,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去做。同時,在另一個方面上,輔導員也是一個陪伴者的角色。」
「剛開始見荊懿老師,以為他是個搞體育的,覺得應該挺兇。」這是2016級美術學專業林依婷同學對荊懿老師的第一印象,「真實的荊懿老師是一個十分幽默的人。荊懿老師對工作十分地盡職,即使是晚上十二點過後發給他的稿子,也會立刻幫忙審核。他總是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任何有關學生的事情,都是第一時間了解詳細情況。」
現任美術學院輔導員辦公室助理的2016級美術學專業,閻曉鶴同學回憶道:「我大三才想要選擇入黨,時間非常緊迫,所有老師和同學都讓我不要抱有太大希望,偶然間遇到荊老師,我也就順便問了有關入黨的一些問題,但荊老師不僅沒有打擊我,反而鼓勵我學習黨校知識,多去嘗試。」
「大學入學時,我記住了一句話,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想對荊老師說,是您點燃了我們這把火把,就算我們散落在各個地方,我們依然是您的學生。」閻曉鶴說。荊懿這一把火把所發出來的光,聚攏了更多學生,照亮了他們前進的道路。不久前,一位已經畢業四年的學生還給荊懿寄來了自己的「特製禮物」——一個自己設計並製作的紫砂杯,荊懿在學生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人行,必有我師」
「在工作中,原則問題不容商量,但是在生活和私下裡,學生同時也是我的老師,我們可以一起去探討有趣的話題。」在和學生進行深入良好的交流溝通的同時,學生們也為荊懿打開了更多不同「維度」的自我。
荊懿展示了自己的手串,告訴我們:「這種配飾就是我的學生帶著我開始玩起來的,美術學院學生的興趣點很多,臥虎藏龍,和他們在一起總是有各種各樣的驚喜。比如有學生擅長製作紋身,我就會去了解紋身的技術流程;再如我喜歡攝影,遇到技術問題也會向數字媒體專業的同學去求教,他們常說我是被輔導員耽誤的攝影師。」或許正是荊懿這種「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讓他在收穫許多「小老師」的同時,也收穫了更多的好朋友。
在美術學院待的時間長了,荊懿也帶上了一項美院人共有的特質——更加注重生活中的細節和發現生活中美的地方:「辦公室裡每個老師桌面上的綠植盆栽,其實都是我幫忙種植和照顧的,這也是構建我們辦公室積極的生活和工作態度。」
一鍵清零,向明天問好
「2018年廣東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這個榮譽,荊懿覺得應歸功於華師政工隊伍:「華師政工隊伍人才濟濟,我個人的成長得到了很多領導和同事的幫助與培養,這個獎項是我們政工隊伍集體智慧的結晶。」
對於荊懿而言,這個獎項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既然你拿到了年度人物,別人就會把你作為一個參照物,對你會有更高的期待,所以接下來要做得更好。」
對於未來,荊懿表示,人生總是一邊擁有,一邊清零。 「今後將紮根崗位繼續深耕,不斷完善自己,更好地去培養和服務學生。」
從門外漢到行內人
荊懿用了近十年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永揣熱火,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