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唱曲《審錄》之我見|民歌與文化第7期

2020-12-17 陝北民歌

▲唱曲《審錄》 錄音:薛九英

審錄唱詞

曲一(酒麴調)

夢思思兒常想,

淚珠兒滾胸膛。

悶坐在庭前,

哭斷肝腸。

猛想起王金龍三哥哥,

失落在何方。

曲二(太平年調)

王金龍,上了南京,

皇榜點中了進士官。

一步身榮把官坐,

點下了山西做大巡。

曲三(梅花落)

傳板兒傳在一個洪洞縣,

緊閉上公館掛彩花。

布政兩院接下馬,

府道州縣緊伺應。

曲四(五花腔)

王金龍在洪桐身坐察院,

見許多文武官參拜大巡。

點三軍盤倉庫設了公案,

有二位府道官參在兩邊。

將招牌懸掛在轅門以外,

要告知軍與民都得知情。

大小的衙門同審理,

高官高名一般同。

有什麼冤枉事儘管告,只管訴,

一件件的案子要斷分明。

曲五(釘缸調)

王金龍,坐察院,

見許多狀子在公案。

慌忙來把狀子看,

見一個狀子好傷慘。

曲四(五花腔)

我只說蘇三兒歸河南,

全不知她洪洞小縣受磨難。

開言我再把獄官叫,

叫獄官,喚禁子,

你與我在南牢九監快提蘇三。

曲六(對蓮花)

大老爺的提牌急忙忙往下傳,

南牢九監要提蘇三,

奉了大人的命,

監中取蘇三,

把蘇三一提提出監門外。

曲七(苦蓮花)

忽聽得監中鬧了一聲喧,

小蘇三膽戰心兒寒,

邁開金蓮走,

行步到大街,

又見那客商買賣鬧喧喧。

曲八(步步緊)

蘇三跪在了當街呀,

禱告上來往的客商呀。

有人上了南京呀,

將書捎給我王三呀。

(梅尾)就說是我蘇三兒洪洞小縣身有難,

他搭救小妹妹活命兒還。

曲九(一串鈴)

早來上三天能相見,

遲來上五日不得相逢。

假若你念起咱夫妻情,

洪桐縣搭救我玉堂春。

假若你不念咱夫妻恩,

穩坐上南京你不要動身。

曲三(梅花落)

一把扇兒兩分開,

扇面上又寫字兩行。

曲十(相思調)

一面寫的是相思害,

一面又寫害相思。

奴害相思你不知,

奴害相思為誰來,

奴害相思為你來。

曲十一(鮮花調)

蘇三說一聲,

人役們你是聽,

你們今天把我饒訟,

將書捎給知心人,

遲兩天再審問。

曲十二(垂金扇)

提牌呀大老爺傳出令,

這是新官才上任,

那事是不能行。

曲十一(鮮花調)

奴家好傷心,

眼淚碎紛紛,

這是新官接訴訟,

提出見了這口供,

奴家的命難存。

曲十二(垂金扇)

提牌拿差要起身,

再盛一陣誤了時辰,

要我們頂罪人。

曲十一(鮮花調)

奴家枉操心,

三哥哥無良心,

三百兩銀子送你上南京,

你在南京大功成,

叫奴家兩頭空。

曲十二(垂金扇)

叫一聲蘇三聽一聲,

殺人的狀子救命的官,

誰知道怎麼辦。

曲十一(鮮花調)

走路快如風,

到了察院門,

三班人役喝堂一聲,

大老爺推開轉扇門,

人役們緊伺應。

曲七(苦蓮花)

嘆了聲蘇三太得薄命,

可恨那三哥哥太的狠心。

你貪了紅顏女,

忘了奴的恩,

相思病害的小奴實難撐。

叫了一聲三哥哥你在那裡

心兒裡想你又還恨你,

有心要咒你,

恐怕咒壞你,

天兒呀,

天大的愁來心格尖尖掛。

曲九(一串鈴)

月兒彎彎照九州,

富人家歡樂奴憂愁。

三哥哥失落在何方地,

家撇下蘇三無人照應。

曲六(對蓮花)

三班人役一聲喊,

連喊聲蘇三快進察院,

邁開金蓮走,

行步到察院,

大老爺他早坐在公堂上,

府道官兒陪在兩邊。

執法的皂隸站了兩行,

提刀的劊子手面賽五閻君,

驚木一聲魂飄蕩,

枷棍、拶子就在丹墀裡放,

小蘇三如同進了閻羅帳。

曲七(苦蓮花)

三班人役喊過虎威,

見一位女子跪在堂前,

蘇三跪公堂,

按院細端詳,

見蘇三瘦得不像人模樣,

不由我王金龍痛斷肝腸。

曲八(步步緊)

王金龍一見蘇三呀,

淚珠滴滴不幹呀。

身上衣衫爛縷呀,

容貌不像從前呀。

羊肉包兒你嫌羶呀,

粗穀米淡飯你就餐呀。

綾羅彩緞你穿呀,

土布衣衫露肩呀。

三間房兒你嫌小呀,

南牢九監你安身呀。

(梅尾)見蘇三不由叫人肝腸斷。

曲六(對蓮花)

王金龍,便開言,

叫了一聲蘇三你聽我言。

有什麼冤枉情,

按實訴上前,

從今後再不要把口供變,

冤枉的事給你從頭斷。

曲八(步步緊)

蘇三往上跪了半步呀,

口稱大老爺青天呀。

這宗官司你審明呀,

步步還有高升呀。

這宗官司不明呀,

連累小女子受難呀。

小女子生在娼門呀,

每日裡接應客官呀。

南京上來他公子呀,

他名就叫王三呀。

(梅尾)他與奴五百年前緣法兒重,

他與奴梳妝裡成妻人。

曲四(五花腔)

七歲上賣進了杏花院,

漸漸長大十六春。

絲弦琵琶都學通,

道情小曲唱上來。

南京裡上來他公子呀,

他的那名兒就叫王三。

他見奴生的容貌好,顏色重,

才把奴掏銀錢買做妻人。

我二人相親相愛緣法重,

同床共眠二三春。

我二人上床來夫妻相會,

我二人下床來兄妹相稱。

我叫他公子是三哥哥,

他叫奴是玉堂春妹妹小嬌親。

曲十(跌落金錢調)

他為奴花銀子三擔六鬥,

杏花院修下一處梳妝樓。

前庭後院是三哥哥修,

當院裡修下一處玩月樓。

他見奴手下無人使,

買了丫環翠蘭並翠英。

他為奴將銀子都花盡,

老婊兒狠心趕出門。

一來是三哥哥該遭敗運,

路石坡遇見了四個賊人。

將儒巾蘭衫都剝盡,

三哥哥得病在關王廟中。

金花兒報信奴知情,

急求告老婊兒放我探病。

手帕裡包銀子三百兩,

關王廟會一會我的親人。

金花兒前面引了路,

小蘇三隨後緊相跟。

行步兒來在關王廟中,

三哥哥得病實實沉重。

頭不抬來眼不睜,

叫十聲,九不應。

(苦蓮尾)奴不嫌他的髒,

也不嫌他的賴。

摟抱在懷中,

口對口兒又把藥兒送。

奴不嫌他黑,

奴不嫌他髒。

輕輕摟抱懷,

口對口兒取殷勤。

曲四(五花腔)

哭了聲三哥哥叫我心痛,

手拖住手兒大放悲聲。

哭一聲有情義的三哥哥,

今日裡分離何日相逢。

單等著皇榜中了頭名,

千萬莫要忘了我玉堂春。

我送你白銀有斤兩,

打發你三哥哥上南京。

曲十三(跌斷橋)

二人把誓盟,

對天許終身,

你呀不能背奴娶妻房,

我也再不能另從人。

誰若或有二心,

蒼天有報應,

但願你能早回早相逢,

白頭到老伴終生。

曲七(苦蓮花)

送夫兒送在十裡長亭,

難捨難離又難分,

妻兒望著夫,

夫兒望著妻,

兩眼兒不住的淚紛紛。

曲六(對蓮花)

打發你三哥哥上了南京,

老婊兒逼奴另從人,

為娘恩養你,

不與娘掙錢,

總不如把你買了娘省心。

老婊逼奴另從人,

罵了一聲蘇三你膽大欺心,

再三不肯從,

拷打奴的身,

萬般無奈才嫁了沈洪。

洪洞縣來了一位客官,

姓沈名洪字叫萬三,

花銀子三百兩,

老婊心喜歡,

她把奴一賣賣在洪洞縣。

曲八(步步緊)

老婊把奴賣於沈洪呀,

來在這洪洞小縣呀。

白日他高樓飲酒玩耍呀,

到夜晚同床共眠調情呀。

他家有妻皮氏呀,

本是咬家的潑婦呀。

隔壁盛了一個趙監生,

他二人本是通姦呀。

王婆子三人打盤定計呀,

要害小女子蘇三呀。

買了地生母一包呀,

下在烏茶子內邊呀。

清晨丫環端上樓來送茶呀,

小女子梳妝未完呀。

沈洪用茶一口呀,

七竅噴血通紅呀。

未過一個時辰呀,

沈洪命喪黃泉呀。

皮氏誣賴人命呀,

手拖手兒見官呀。

知縣問了一堂呀,

並無小女子相干呀。

趙監生一聽著忙呀,

花了銀子一千呀。

知縣吃銀子八百呀,

二百衙裡衙外打點呀。

第二日趕早過堂呀,

小女子官司大變呀。

屈打成招定罪呀,

收在南牢九監呀。

白日裡受罪還罷呀,

到夜晚受罪難言呀。

(梅尾)告只告,告只告,

貪贓枉法的王知縣,

吃銀子好人問在死罪裡。

曲四(五花腔)

你休忙,你休慌,

本院心中有主張。

按院我坐在了公堂上,

我與你蘇三審清這冤枉。

曲六(對蓮花)

二位年兄都想情理,

蘇三的訴狀實實冤屈,

可惱趙監生,

知縣更可恨。

吃銀子好人問在死罪裡。

二位年兄都請回去,

我這裡退堂細細審理,

吩咐眾堂官,

院門快緊閉,

將犯人與我帶在二堂裡。

曲六(對蓮花)

王金龍我便開言,

叫一聲蘇三小妹妹,

你只抬頭看,

我是那王三官,

全不知苦命的妹妹流落這裡,

險些兒害得妹妹命喪黃泉。

小蘇三抬頭觀仔細,

叫了一聲王金龍奴的親哥哥,

老天睜了眼,

我死裡逃生回,

全不料今生還能見上哥哥的面,

咱二人相會好象在夢裡。

小妹妹你快揩乾眼淚,

我與你仇報來冤報冤:

殺了趙監生,

斬了王知縣,

要掃除世上的貪官汙吏。

再將那老婊兒收在監裡,

王婆子千裡路上充軍去,

洪洞皮氏女,

叫她騎木驢,

千刀萬剮扔在荒野地,

叫那些壞心人不敢胡為。

曲七(苦蓮花)

叫一聲救命的三哥哥,

聽妹妹細細對你言,

自從離別後,

終日想念你,

相思病害得奴家肝腸兒斷。

曲十(相思調)

奴害相思為誰來,為誰來,

奴害相思為你來。

曲六(對蓮花)

一更裡想你燈兒不明,

二更裡想你不想安身,

三更裡想你睡不著覺,

四更裡想你想得淚格淋淋,

五更裡想你想到大天明。

曲八(步步緊)

自從賣給沈洪呀,

來到洪洞小縣呀。

睡夢裡兒想你呀,

走走溜溜想你呀。

站著身兒想你呀,

坐下還是想你呀。

白日裡想你掩容呀,

到夜晚想你難受呀。

頭髮稍稍想你呀,

烏綾子手帕難攏呀。

頭髮根根想你呀,

紅頭繩兒難扎呀。

腦瓜皮皮想你呀,

象牙梳兒難刮呀。

眉毛圪堵想你呀,

想得愁眉不展呀。

兩個眼窩想你呀,

看不上哥哥的人樣呀。

兩隻耳朵想你呀,

一對金環難戴呀。

耳朵梢梢想你呀,

聽不見哥哥的說話呀。

耳朵門門想你呀,

聽不清哥哥的言語呀。

兩個臉蛋想你呀,

揚州的銀粉難擦呀。

鼻窟窿兒想你呀,

聞不見山珍海味呀。

櫻桃小口想你呀,

親不上哥哥的嘴兒呀。

口唇皮皮想你呀,

蘇州的胭脂難點呀。

糯米牙兒想你呀,

咬不動大米乾飯呀。

舌頭尖尖想你呀,

吃不著酸甜苦辣呀。

喉嚨掌掌想你呀,

水米茶飯難咽呀。

肩膀圪堵想你呀,

象牙擔兒難擔呀。

兩條胳膊想你呀,

沒有哥哥你來攙呀。

胳膊彎彎想你呀,

無人同床共眠呀。

兩個奶頭想你呀,

一股一股流水呀。

楊柳細腰想你呀,

沒有哥哥你來扶呀。

兩條大腿想你呀,

人前大眾難立呀。

大腿面面想你呀,

扎花繡褲難穿呀。

三寸金蓮想你呀,

紅洋緞繡鞋難穿呀。

還有個東西想你呀,

口兒裡實在難說呀。

渾身上下想你呀,

盼哥哥早到面前呀。

(梅尾)想你呀,想你呀,

想得妹妹渾身身乏。

想你呀,想你呀,

相思病害得奴家實難過。

從此後,

哥哥呀,妹妹呀,

再也不要活分離。

咱夫妻二人呀,

美美滿滿,倖幸福福,

說說笑笑,歡歡喜喜,

快快樂樂,恩恩愛愛,

好好過上一百年。

曲一(酒麴調)

夫妻倆相會在洪洞小縣,

叫一聲蘇三兒,

你把心放寬,

但等上今日天明了,

仇報仇來冤報冤。

一、《審錄》的發現

《審錄》是流傳在陝北子洲、子長、綏、米地區的一部大型套曲。這部唱曲,是我在收集整理陝北民歌時偶然發掘到的。

1981年夏,我去子洲縣老君殿鎮,找到當時年已64歲的老民歌手高忠山老人。他給我演唱了近兩小時的民歌。其中唱到《審錄》這部套曲,長達一個多小時。

我曾聽到過不少藝人唱《審錄》,但從前聽到的只是一星半點、三句兩句,或一段兩段。完整的《審錄》唱的究竟是什麼,是怎樣唱的?我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常常引為憾事,以為它早已失傳。我如獲至寶,打開錄音機亂忙活了好一陣子,便打道回府。

高忠山是一直活躍在鄉間的老藝人。每逢春節,他就被當地各村社邀請去鬧秧歌、當傘頭。他的好些歌舞技藝是由他的養父高樹林(外號高老麻)傳授給他的。高老麻當年在當地是很有影響的人物,曾因反對清政府的橫徵暴斂,率領當地民眾抗糧抗稅,被清澗縣衙逮捕入獄。清澗、子洲縣誌均有記載,老君殿鎮封家岔路口亦有碑石銘記。

子洲縣誌在477頁人物篇中作了如下簡介:

高樹林(1871~1954),本縣何家集鄉峁底裡村人。因其身矮而胖,鄉人送他綽號「老麻」。先後任子洲縣參議會第一屆、第二屆參議員,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三屆候補參議員。

樹林剛毅方正,重義輕財,聰穎機智,能唱善講。民國初年清澗縣收羊圈稅,對此群眾強烈反對。民國八年(1919)有個叫王明的人來到老君殿收羊圈稅,白拿走一位農民的幾斤豬肉。樹林帶領群眾和王明講理要錢,但王明出言不遜,滿嘴胡言,樹林用計將他哄到后街讓群眾團團圍住,農民崔志才拿牛鞭將王明右眼珠挖落在地。為此樹林被押到清澗縣衙,受盡各種毒刑拷打。但他若無其事,刑停即唱。一次他在獄中唱《審錄》,讓縣太太聽得入了迷,於是就將其偷偷接出監獄請到家中,聽其演唱。樹林乘機將同案崔書匠也叫來給太太說書算命,更使她開心歡悅,後經縣官太太說情將他二人放回。

高忠山老人說,他演唱的《審錄》還記得不夠全,不夠完整,但這已是目前能聽到的最完整的《審錄》了,在陝北是沒有第二個人可比的。

二、《審錄》的故事梗概

《審錄》演唱的是妓女蘇三(玉堂春)與貴公子王金龍之間的一段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此曲目取材於明人小說《玉堂春落難逢夫》(載馮夢龍的《警世通言》)。故事梗概為:明代名妓蘇三(玉堂春)結識貴公子王金龍,誓偕白頭。王久居妓院,床頭金盡,被鴇母逐出,落魄街頭。後又被強人所劫,病於關王廟中。蘇三聞訊,前往相會,並贈銀助其返回故鄉南京。王走後,蘇三拒絕接客,被賣於山西富商沈洪為妾。沈妻皮氏素與趙監生通姦,將沈毒死,反誣蘇三謀害親夫。洪洞知縣受賄,將蘇三問成死罪。這時,王金龍赴試得中進士,授山西巡按,調審此案。他與府、道官員三堂會審,在公堂與蘇三相遇。蘇三由此得以平反冤獄,並與王金龍團聚。

《審錄》套曲,主要以蘇三在公堂上的自述為主線,在故事的講述中運用起、承、轉、合的敘事方式,自然而生動地反映了下層婦女被摧殘蹂躪的悲慘境遇及蘇三對王金龍忠貞不渝的愛情,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種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形象,演唱長達一小時之久的大型套曲,在陝北殊屬罕見。

三、《審錄》的演唱形式

據藝人們講,《審錄》在各種場合均可演唱。

第一種形式是「乾唱」,藝人們說是「乾貨」。所謂乾唱,就是藝人在演唱時沒有任何伴奏樂器加入,由藝人隨意演唱。「乾唱」多見於飲酒猜拳中的罰唱,輸者除罰酒之外,還要演唱其中段落。

第二種形式是「走唱」,藝人們說這是「半乾半溼」。所謂走唱,就是運用陝北「打連廂」的形式進行演唱。這種形式大多在春節的秧歌場中,利用秧歌隊的鼓、鑔作伴奏進行表演。演員二人、四人均可,男女各半。男角頭戴草帽圈,身著戰裙,手持三才板、渾身響;女角(過去一般由男人裝扮)包頭貼鬢,身著彩衣彩裙,手持彩綢彩扇,或蓮花落、四片瓦(每人只一件)。演出時演員可以邊打邊扭,邊走秧歌場面邊演唱;或由另一個專唱,其他演員或觀眾接後音、唱襯詞。但用這種形式來演唱,只能抽唱其中部分唱段。

第三種形式是「彩唱」,藝人們說這是「壓板凳」,或曰「帶絲弦」。

演出時,演員一人清唱或男女兩人分角拆唱。演員可以手持一件小擊樂,男角可以持四片瓦或蓮花落,女角可以持彩綢、彩扇、三才板、四片瓦或板鼓等,同時作生、旦的彩扮。演員多是站唱,並作簡單的動作表演。參加伴奏的樂器有笛子(竹笛)或管子、四胡(或二胡)、三弦(或揚琴)等的。而伴奏者同時接後音、唱襯詞。

這種演出形式多見於過去的道情戲班。《審錄》是作為一段摺子進行演唱的,但並沒有形成戲曲。這種彩唱的演出形式,是《審錄》的正式表演形式,它可以從頭至尾完整地演唱全部套曲。是表演與演唱的完整結合。

這裡要說明的是:《審錄》可以在秧歌中演唱,但它不是秧歌詞。秧歌詞沒有這樣的長度,即使最長的秧歌詞也只不過二三十句。秧歌詞一般沒有故事情節,秧歌中也沒有如此多變的曲調。至於秧歌劇,那又是另一種表演形式了,它和《審錄》完全不同。《審錄》也不是「打連廂」。在《審錄》中,演唱者不可能像「打連廂」那樣手持「渾身響」在場中進行舞蹈表演。

《審錄》不是酒麴。因為酒麴中的詞大部分是幾句祝詞或謙詞,雖有演唱故事的,也都很短小,更沒有見為酒麴作樂隊伴奏的。所以,《審錄》在飲酒中演唱,只是為乘興而歌罷了。

筆者在1982年陝西省華陰縣參加省民樂集成收集整理培訓會上,見到華陰縣的老藝人「白毛」和「黑毛」兩個人為大會演唱的華陰曲子,非常優美,動聽感人。華陰曲子的演唱形式和陝北說書的形式相似,而陝北說書有說有唱,表演的是大套連篇的故事,華陰曲子只是演唱些短小的故事,且沒有說白,這和《審錄》的唱法是一樣的,只有唱詞,沒有說白,然而表現形式卻相差甚遠。華陰小曲只是坐唱,《審錄》卻可以走唱、彩唱。所以,《審錄》這種大段連篇、故事完整、唱腔多變的特點,加以演員手持擊樂並用以彩唱的表演形式,已經上升為一種完整的、獨特的、較為固定的藝術形式。

四、《審錄》是陝北民間文學的結晶

《審錄》具有鮮明的陝北地域文化特色。

首先,《審錄》是用通俗生動的陝北語言來演唱故事的。唱詞沒有典雅的文句,沒有生澀的詞句,沒有含蓄隱晦的語言,通篇詞語通俗易懂,是陝北人最熟悉的詞語。

如:「相思病害的小奴實難撐」、「天大的愁來心格尖尖掛」、「兩眼兒不住的淚 格紛紛」、「你們今天把我繞訟」、「三哥哥病得實實沉重」、「罵了一聲蘇三你膽大欺心」、「總不如把你賣了娘省心」、「三人打盤定計呀」、「本是咬家的潑婦呀」……

在上面的詞語中,「實難撐」、「天大的」、「心格尖尖」、「淚格紛紛」、「饒訟」、「實實」、「膽大欺心」、「總不如」、「省心」、「打盤定計」、「咬家潑婦」等等,都是陝北人很地道的詞語。

從語言結構上看,也能說明它是陝北的地道用語。如:

嘆了聲蘇三我太的薄命,

可恨那三哥哥太的狠心。

你貪了紅顏女,

忘了奴的恩。

相思病害得小奴實難撐。

叫了一聲三哥哥你在哪裡,

心兒裡想你又還恨你。

有心要咒你,

恐怕咒壞你,

天兒呀,

天大的愁來我心格尖尖掛。

再如:

蘇三跪在當街呀,

禱告上來往的客商呀,

有人要上南京呀,

將書捎給我王三呀,

就說是蘇三兒洪桐小縣身有難,

他搭救小妹妹活命兒還。

早來上三天能想見,

遲來上五日不得相逢。

假若你念起咱夫妻的情,

洪桐縣搭救我玉堂春。

假若你不記咱夫妻恩,

穩坐在南京你不要動身。

再如:

行步兒來在關王廟中,

三哥哥病得實實沉重。

頭不抬來眼不睜,

叫十聲來九沒應。

奴不嫌她的髒,

也不嫌他的賴,

摟抱在懷中,

口對口兒把藥送。

以上加點的語言,或倒裝,或復指,或重疊,都是獨特的陝北百姓地地道道的日常用語。其情感真摯、樸實無華,而獨具表現魅力。

再看下一段:

二人把誓盟,

對天許終身,

你也不能背奴娶妻房,

我也不能另從人。

誰若或有二心,

蒼天有報應,

但願你能早回早相逢,

白頭到老伴終生。

還有:

一更裡想你燈兒不明,

二更裡想你不想安身,

三更裡想你睡不著覺,

四更裡想你想得淚格淋淋,

五更裡想你想到大天明。

這些語句感情真摯,表現了複雜的心理變化。它們直接坦率、簡練明了,是文人學士們所無法編寫出來的。

從句式上看,《審錄》中的大量句子和句組是陝北信天遊的上下對稱的句式結構:

羊肉包兒你嫌羶呀;

粗穀米淡飯你就餐呀,

綾羅彩緞你穿呀;

土布衣衫你露肩呀。

三間小房你嫌小呀;

南牢九監你安身呀。

……

又如:

頭髮稍稍想你呀,

烏綾子手帕難攏呀。

兩個眼睛想你呀,

看不上哥哥的人樣呀。

兩隻耳朵想你呀,

一對金環難戴呀。

……

等等等等。

《審錄》中的唱詞,從用詞、語法、句式等語言特色上看,都感情直露、坦率明了、淺顯流暢,絲毫沒有矯揉造作、詞不達意之感,它完全是陝北人民的藝術生活結晶,符合陝北人民的性格。由此可見,《審錄》是土生土長的陝北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外地流傳進來的文辭唱曲。

五、《審錄》音樂是陝北民間音樂的精華

細品《審錄》的音樂,悲憤而優雅,娓娓而動人。究其源由,很難得出準確結論,筆者只能就事論事,作一簡單的闡述。

關於《審錄》的音樂風格問題,有一說這是山西的風味。不錯,像曲四,是運用了晉中梆子中的「五花腔」。我認為,《審錄》唱的是山西洪洞縣的故事,而陝北文化受山西的影響頗深,陝北的很多曲調(如二人臺,信天遊,碗碗腔,秧歌調,道情)很難說清它是山西的還是陝北的,這個問題不難理解。陝北沿黃河一線的清澗、延川、綏德、吳堡、子洲、佳縣、神木等縣,老百姓看的是晉劇,走的多是山西,從生活到藝術本來就兩地交融在一起,歷史上的「秦晉之好」已經延續到現今,一部唱曲中出現一些晉劇旋律或用晉劇風格演唱,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但宏觀地看《審錄》的曲調,略加分析,不難看出還是陝北其他樂種的姊妹篇。

《審錄》曲調中全篇音樂的主音是5,是徵調式,即是以5為骨幹音而進行音樂旋律的;其調性是以5(Ⅰ)為主音和5的屬音2(Ⅴ)、下屬音1(Ⅳ)所組成的音列而進行始終。這樣的調式調性組成,是陝北多數音樂最普遍、最常見的音列組合。《審錄》中5、1、2這三個音具有相對穩定性,這恰恰是陝北民歌的特點。而導音4(Ⅶ)、上中音7(Ⅲ)、下中音3(Ⅵ)、上主音6(Ⅱ)都是不穩定音,它們在旋律行進中趨向於穩定音。我們不妨試唱一下《翻身道情》、《南泥灣》、《繡金匾》、《橫山下來遊擊隊》等曲譜,都是以5、1、2為相對穩定音的,這就證明了《審錄》是陝北本土的,是土生土長的。即就是曲四所用晉劇中同一調性的五花腔,藝人們隨手搬來,運用於自己的演唱之中也是情理之中事。這裡要說明的是山西晉中地區藝人唱的《審錄》,其音樂風格與此是完全兩樣的。

六、關於《審錄》的九腔十八調之說

藝人們說,《審錄》的曲調有九腔十八調,這與陝北說書中的曲調相同。所謂的「九腔」是:胡胡腔、哈哈腔、梆子腔、影腔、咳咳腔、十三咳腔、迷子腔、二窩子腔、佛腔。所謂的「十八調」是:下盤棋、媽媽糊塗、茉莉花、小放牛、鋪地錦、叫面更、寡婦上墳、鴛鴦扣、姑娘、跑關東、打牙牌、鈔金扇、茨山、放風箏、遊寺、思凡、光棍哭妻、小上墳等。

藝人們所說的「九腔」,是他們演唱時對聲音、音色和語氣的模仿,是為了增強人物、故事形象的真實性,所採用的對音調語氣的模擬;而「十八調」,那是陝北小調的歌曲音樂旋律,是藝人們在演唱時所選用的具體曲調,其中的許多曲調是我們熟悉的。藝人們在演唱時,根據某種「腔」的需要而選取某個曲調。這就是說,「九腔十八調」是一個泛指,它不是具體數,是言稱調數之多。所以,藝人們在演唱時,還有用哭腔、女腔、怒腔、憂腔,以及慢句、快句、對句、武句等等的腔調。

曲調又被藝人們稱作「調口」。所謂「換調口」,就是換曲調。並不是轉調,如不是將C調換成G調那樣。

在為《審錄》記譜的時候,為了把這些曲調有所區別,更便於研究,我把每個曲調另起了一個俗名。這是需要專門說明的,請讀者們注意,不要誤以為這些曲牌就是曲調的原名,以給後來的研究以誤導。那麼,為什麼要起這樣的俗名,我這裡僅作簡單的說明:

曲一,俗名「酒麴調」。因為這個曲調是陝北人喝酒時所唱酒麴的帽子句,即起句。它屬於苦音酒麴的帽子句,就如秦腔的苦音慢板的頭句。

曲二,俗名「太平年」,藝人們也是這麼叫的,它的俗名來自歌曲的襯詞。

曲三,「梅花落」,是《審錄》的主調,是一唱眾和的主題調。

曲四,「五花腔」,沿用晉中梆子曲名。

曲五,「釘缸調」。因為過去有個叫做《釘缸》的戲,其中借用了這個曲子。後來,電視劇《水滸傳》裡的主題《好漢歌》,就似以「釘缸調」為基調略加改變而來。

後面的「對蓮花」、「苦蓮花」等曲調,都是陝北民歌中常見的小曲曲調(如銀細絲、一串鈴、盼五更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七、《審錄》是陝北的「梅花落」

《審錄》這部套曲跨入新世紀以後,可唱之人已經寥寥無幾了,瀕臨滅絕是它的現狀,可惜可嘆之餘,我想將其作一淺析,以供專家們參考,或者說給後世之人研究《審錄》提供一點資料線索。我之觀點很可能荒謬無據,但說了總比不說強,「百家爭鳴」嘛。

我認為《審錄》應該是陝北的「梅花落」曲藝曲目。就藝人們所唱的情形及案頭所存的資料(音響譜)來分析,準確地說應該叫作「陝北梅花落」。「梅花落」大家並不生疏,而「陝北梅花落」可能就會難以理解。有人可能會說,時至今日,還未聽說過陝北有個「梅花落」,那麼,請君耐心過目,聽我淺述。

《審錄》的唱詞,是以「臘梅呀」和「嗦啦啦金錢梅花落梅花」為襯詞的。這個襯詞貫穿全曲,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這個襯詞又是全體演員接唱的唱段尾句,起著一種過渡和關聯的重要作用。例如:

領唱:傳板兒傳在一個洪洞縣兒喲。

眾接:三枝梅花開一朵蓮花。

領唱:緊閉上公館掛彩花。

眾接:臘梅呀,哎嗨嗨鬧蓮花呀,

嗦啦金錢梅花落,落梅花。

領唱:布政兩院接下馬兒喲,

眾接:三枝梅花開一朵蓮花。

領唱:府道州縣緊伺應。

眾接:臘梅呀,哎嗨嗨嗨鬧蓮花呀、

嗦啦啦金錢梅花落、落梅花。

這裡,「三枝梅花開一朵蓮花。」和「臘梅呀,哎嗨嗨嗨鬧蓮花呀,嗦啦金錢梅花落、落梅花」的唱句,在《審錄》中佔重要和顯著的地位,它在演出中造成一種特定的熱烈氣氛。在觀眾的聽覺中,「梅花落」三字很是突出。

據考,「梅花落」的曲藝形式早在唐代就出現。《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大抵唐人歌曲本不隨聲為長短句,多是五言或七言。歌者取其辭與和聲相疊成音耳。」這裡的「取其辭與和聲相疊成音」,就是說在詩句之間插入「和聲」和襯詞。如唐人孫光憲的《竹枝詞》:

門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兒),

岸上無人(竹枝)小艇斜(女兒)。

商女經過(竹枝)江欲暮(女兒),

散拋殘食(竹枝)飼神鴉(女兒)。

又如唐人皇甫松仿作的《竹枝詞》,同樣保留了「竹枝」、「女兒」這兩個襯詞:

斜江風起(竹枝)動橫波(女兒),

劈開蓮子(竹枝)苦心多(女兒)。

山頭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兒),

兩花窈窕(竹枝)遙相應(女兒)。

再如唐人朱希真的《柳枝詞》中的襯詞: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

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

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

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

這裡可見,《審錄》中的襯詞「梅花落」三字和《竹枝詞》、《柳枝詞》中襯詞的格式完全一致。

我曾聽過子洲縣老君殿鎮的藝人劉富榮(高忠山的徒弟)演唱的《五連廂》。其中的襯詞「嗦啦啦金錢梅花落」更為突出,它相當於兩段式歌曲中的副歌一樣。

其次,把《審錄》代表的曲藝形式和全國各地的蓮花落、鼓詞一類的曲藝形式作比較,發現其中有許多相同之處。特別是和流行於北京一帶的梅花大鼓(也叫「梅花調」、「清口大鼓」)相同之處更多。而北京的「彩扮蓮花落」與《審錄》的表演形式幾乎是一模一樣。

所以,把以《審錄》為代表的曲藝形式命名為「陝北梅花落」,這是合情合理的。

八、「陝北梅花落」之淵源

追根溯源,「梅花落」曲在西北地區源遠流長,它和笛子伴奏有著直接的關係。

「梅花落」三字在《辭源》中的解釋為:

漢橫吹曲名,本笛中曲也。按唐大角曲亦有大單于、小單于,大梅花、小梅花,今其聲猶存者。見《樂府集》宋鮑明、梁吳均、陳後主、徐陵所作樂府均有是篇。

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教育家沈知白教授在《中國音樂史綱要》第38頁中寫道:漢時的「橫吹」就是橫笛,這是鼓吹樂中的一個重要樂器,從西域傳來。橫笛一名最早用於周隋之際,六朝以前的「笛」都是指豎笛。

「鼓吹樂」雖然用為宗廟祭祀及朝廷宴饗的典禮音樂,但是歌詞內容有很多與典禮無關的(即《漢書·禮樂志》云:「未有祖宗之事」)。例如《關山月》、《洛陽道》……等乃傷別離,……

在唐代的許多詩歌中,都寫到笛子與梅花落的關係。詩仙李白在《從軍樂》詩中寫到:

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還。

這裡,「笛奏梅花曲」表明了笛和梅花曲之間的關係。

笛子,傳說是羌人的樂器,所以叫做羌笛。(羌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現居四川省境內。而在古代,它是我國西北部的一個民族。所以,唐代詩人王之煥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句,王昌齡亦有「更吹羌笛關山月」句。下面我再舉唐代幾個詩人的詩句,以說明笛與梅花落之間的關係。

宋之問在《詠笛》詩中寫到:

羌笛烏龍聲,長吟入夜清。

關山孤月下,來向隴頭鳴。

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驚。

行觀向子賦,坐憶舊鄰情。

元禎的「行十首」詩中有一首寫到:

見說巴風俗,都無漢性情。

猿聲蘆管調,羌笛竹雞聲。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云:

入夜歸思切,笛聲清更哀。

愁人不願聽,身到枕前來。

風起塞雲斷,夜深關山開。

平明獨惆悵,落盡一庭梅。

張祜的《笛》詩云:

紫清一人管,歡在月堂中。

雁起雪霞夕,龍吟煙水空。

虜塵深漢地,羌思切邊風。

試弄陽春曲,西園桃已紅。

這些詩中很能玩味出些東西來的。

也有把笛叫作「胡笛」的,可見笛子不僅出自西域,而且流行遍及寧夏、內蒙南部的塞上一帶,所以就有大單于、小單于之說。陝北地處塞上邊緣,在古代是羌、鮮卑、胡、羝等紛爭和混雜地區,又屬西京長安北塞邊地,現在仍是漢、回、蒙各族的交界混雜之處,所以是「梅花」曲的流傳地區,這印證了張祜的「霧塵深漢地」之說。唐代詩人高適的《塞上聞吹笛》詩云:

胡人羌笛戎樓間,

樓上蕭條明月閒。

借問落梅凡幾曲,

從風一夜滿關山。

李白在《觀胡人吹笛》詩中寫到: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

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

愁間出塞曲,淚滿逐臣纓。

……

以上的幾首詩,使我們對陝北為「梅花曲」的故鄉有了一個比較明確而深刻的印象。

子洲縣老君殿鎮民歌手劉富榮,他在演唱《五連廂》時,其中有這樣的唱段:

四下裡去觀照,

肚兒又飢了,

我懷中掏出油炸並火燒,

咬幾口,繞幾繞,

聽見梅花落兒響。

……

等等,這也說明「梅花落」在陝北的存在和流傳了。

笛子,在陝北地區稱它為「梅笛」。地處陝北塞外的神木、府谷和內蒙南部一帶地區,直接把竹笛叫做「梅」。他們所謂的「一支梅」就是說一支竹笛。梅笛又是陝北二人臺和陝北道情中的主要伴奏樂器,而且吹奏技法也極為特殊、別致。

笛子的產生,那是更古遠的事。又據漢朝「鼓吹樂」中記述,橫吹為北狄馬上樂,用之朝會道路有鼓角者,《樂府集》中均有是篇記載。這說明梅笛產生於漢代之前。早在周代,把樂器分為八音,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其中竹質樂器就有笛子,不過那時的笛子名叫「

邃」,《周禮》中是有記載的。另有長沙馬王堆三號墓中東邊箱57號漆方奩中,也出土了兩支竹笛。

陝北這塊地方對笛子的使用,應該在唐代之前,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楊柳枝》詩中有: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

聽唱新翻楊柳枝。

這裡把「塞北梅花羌笛吹」作為前朝曲,說明梅曲在唐及唐以前就存在了。據考,陝北這塊地方古稱白狄(又名白翟、北狄),是少數民族的部落遊牧區。到秦時,雖歸入漢族版圖,但仍為少數民族與漢人的互溶雜處區域。羌族為白狄的後裔,是匈奴的一個部族,並且在陝北靖邊的統萬城設立都邑。公元107年,羌漢人民一併起義,向東漢軍隊作戰,其中有北地(今寧夏中寧)和上郡(今陝北榆林東南)的羌漢義軍一直攻打到河北邊境。宋時,又有党項族領袖李繼遷在陝北橫山建立政權,後遷於今寧夏靈武建都立國,名為西夏。所以,米脂縣的李自成也自稱是李繼遷的後人。這就進一步說明了梅與梅曲在陝北的源遠流長,它可以推溯到唐代以前。

關於「陝北梅花落」的源流,我只能以前人各類詩詞中作以比較粗淺地判斷。然而它的表現形式,我以為它是由「蓮花落」發展而來的。

「陝北梅花落」和流行全國各地的「蓮花落」相比較,可以看出它們有著密切關係。高忠山老人和劉富榮演唱《五連廂》,說是兩個乞丐在行乞時的演唱,這與全國各地「蓮花落」的出處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陝北的《五連廂》是用「打連廂」的形式表演的。這種形式是宋、金時期很流行的表演形式。《五連廂》的歌詞內容也都是反映宋以前的民間故事。從這方面來看,陝北的「打連廂」比其他地區的蓮花落要早一些。宋、金時期,受當時瓦舍的諸宮調、鼓子詞、唱賺等形式的影響,「梅花落」這時以「打連廂」的形式出現,從而一直被保留下來。此後演變為彩唱的形式,這就向戲曲發展的方向邁出了步伐,至今,「陝北梅花落」已具備了戲曲的雛形。

九、我的希冀

「陝北梅花落」作為曲藝的一種形式,尚存於陝北一批優秀的曲目,《審錄》便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要使之成為一種完備的曲藝曲種,乃至趨向戲劇化發展,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它流傳範圍窄,演唱難度大(主要是風格味道),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是鮮為人知。但它實實在在是陝北地區所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正像榆林小曲一樣,已沒有幾位藝人能夠完完整整地唱出來了。對這一將要失傳滅亡的珍貴文化遺產,我只能作此粗淺的探索,意在拋磚引玉。但是對於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瀕臨滅絕,我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不能不產生憂慮。然我心有所感,力不勝任。我殷切地希望得到專家和領導們的重視,將其完整地挖掘、整理、保留,並給予新的生命,得以復活,使「陝北梅花落」在眾多的民間藝術田園裡佔有一席之地。

民歌與文化

李思命與黃河船夫曲丨民歌與文化第1期陝北民歌中妹妹的「眼眉兒」|民歌與文化第2期陝北民歌主要來自古代|民歌與文化第3期民間傳統文化失落的輓歌|民歌與文化第4期陝北道情戲的音樂特點|民歌與文化第5期歌聲飄過黃土地|民歌與文化第6期

陝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專業的陝北民歌社群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本文由陝北民歌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

◎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合作郵箱:1955194963@qq.com

主編:薛 九 英

執行主編:張 瑜

運營:延 凱 馮俊期 呂永強

編輯:延 凱

/品//

秦 雅 文 化

相關焦點

  • 陝北唱曲《審錄》之我見|民歌與文化第7期
    一、《審錄》的發現《審錄》是流傳在陝北子洲、子長、綏、米地區的一部大型套曲。這部唱曲,是我在收集整理陝北民歌時偶然發掘到的。1981年夏,我去子洲縣老君殿鎮,找到當時年已64歲的老民歌手高忠山老人。他給我演唱了近兩小時的民歌。其中唱到《審錄》這部套曲,長達一個多小時。
  • 陝北民歌主要來自古代|民歌與文化第3期
    延安魯藝的呂驥先生1945年文章中說,他看到明萬曆刊本《小慧集》載的工尺譜「鮮花調」,和陝北的《張生戲鶯鶯》民歌曲子完全相同。但是不知「鮮花調」旋律是否更早年代產生的。陝北傳唱幾百年的《玉堂春》故事《審錄》中,至今有叫「鮮花調」的曲子,旋律確和《張生戲鶯鶯》相同。
  • 走西口 | 張麗演唱·陝北民歌第508期
    >第509期:楊巧《三十里舖》六月歌曲試聽羊肚肚手巾 | 賀國豐演唱·陝北民歌第490期酒麴:我請主人家多擔待 | 王向榮演唱·陝北民歌第491期>這麼好個妹妹見不上面 | 任思諭演唱·陝北民歌第492期走西口 | 小夫妻組合演唱·陝北民歌第493期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 | 楊巧演唱·陝北民歌第494期唱道情 | 王建寧演唱·陝北民歌第495期
  • 打酸棗 | 蘇文演唱·陝北民歌第506期
    ·陝北民歌第477期走在天邊邊也忘不了你丨賀國豐演唱·陝北民歌第478期二人臺:走西口 | 王向榮演唱·陝北民歌第479期交朋友 | 高美美演唱·陝北民歌第480期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丨卜曉剛演唱·陝北民歌第481期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 | 王建房演唱·陝北民歌第482期一對對鴛鴦水上漂 | 小夫妻組合演唱·陝北民歌第483期老祖先留下人愛人丨王二妮演唱·陝北民歌第484期交朋友 | 王建寧演唱
  • 打酸棗 | 蘇文演唱·陝北民歌第506期
    ·陝北民歌第477期走在天邊邊也忘不了你丨賀國豐演唱·陝北民歌第478期二人臺:走西口 | 王向榮演唱·陝北民歌第479期交朋友 | 高美美演唱·陝北民歌第480期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丨卜曉剛演唱·陝北民歌第481期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 | 王建房演唱·陝北民歌第482期一對對鴛鴦水上漂 | 小夫妻組合演唱·陝北民歌第483期老祖先留下人愛人丨王二妮演唱·陝北民歌第484期交朋友 | 王建寧演唱
  • 五哥放羊丨王曉怡演唱·陝北民歌第418期
    十二月一年滿,五哥那算他轉回家園,有朝(那個)一日哎天來睜眼,我來與我五(那個)哥把婚完,哎喲(那個)哎喲哎哎來哎咳喲!我來與我五(那個)哥把婚完。▎說歌《五哥放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陝北民歌。它從誕生之日起,優美歡快的旋律、生動的藝術形象、歌唱者甜美和獨特的演唱風格,使之久唱不衰,充滿藝術活力,深受人們的喜愛。《五哥放羊》講述的是一個姑娘愛上了一個靠給別人做工的小夥子——五哥,姑娘百般照顧他,不見面時想念他,心裡充滿了幸福的希望。這首民歌以月序形式展開,一個月為一個基本樂段,而每段的音樂又大體相同,屬於變奏曲式。
  • 陝北道情戲的音樂特點|民歌與文化第5期
    在唐代的道曲有《九真》《承天》等曲目遺留下來,唐代統治者對於神仙求道思想很重視,並注重道教宗教義理的傳達,唐崔令欽《教坊記序》裡說:「我國家玄元之允,未聞頌德。高宗乃命樂工明達造道曲、道調。」隨著道教宣傳方式和民間音樂的接收程度轉變,人們漸漸開始把最初的道教俗講、經席音樂轉變為鼓子詞、新經韻,這也稱為俗曲道情。南宋開始由漁鼓和簡板伴奏演唱,在注重俗曲道情敘事的基礎上,加上了多元化的曲牌。
  • 陝北民歌中妹妹的「眼眉兒」|民歌與文化第2期
    |任思諭02:42來自陝北民歌▲任思諭演唱《這麼好個妹妹見不上面》《出門的哥哥天照應》三天沒見哥哥的面,炕頭下畫下你人眉眼。透過陝北民歌,我們看到了黃土地溝溝壑壑裡世代生存的人們的生活與熱愛。陝北女子如清冽的甘泉般清純,也如山峁的勁風般爽直,她們的俊俏和美德,至誠的愛與真摯的情思,會一直在民歌的嘹響中被記誦被傳唱。本期,由魯老師講講陝北話中的「眼目兒」。
  • 走西口丨小夫妻組合演唱·陝北民歌第439期
    走西口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是千千萬萬窮苦人民共同創造的,所以我認為它是一種平民文化。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下很多人到口外謀生。「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
  • 趕牲靈|丁文軍演唱·陝北民歌第550期
    ▲題圖:孫勇作品《陝北民歌系列八》▼點擊下方音頻,即可收聽趕牲靈丁文軍 | 歌手走頭頭地(那個)騾子(兒)嘍三盞盞的(那個)燈啊呀帶上了地(那個)鈴子兒嘍哇哇(上)地那個聲白脖子(兒)地(那個)哈巴嘍朝南(上的)那個咬哎喲趕牲靈地(那個)人兒嘍過呀來了你若是我地妹子(兒)喲你就招一招(的)那個手哎呀你不是我地妹妹呦走你地(的)那個路哎呀你不是我地妹妹呦走你地(的)那個路說歌陝北的信天遊有數十種,陝北民歌《趕牲靈》的曲調就屬於"
  • 一對對鴛鴦水上漂丨柳強強演唱·陝北民歌第525期
    ▲題圖:朱加合 油畫作品《信天遊》系列之陝北愛情▼點擊下方音頻,即可收聽>咱二人甚時候把天地拜山了在水了在呀人常在咱二人甚時候把天地拜說歌《一對對鴛鴦水上漂》是陝北黃土高原地區的一首經典信天遊作品,反映了陝北人民對愛情的嚮往之情,作品旋律悠揚起伏、語言質樸、音域寬廣,聲調高亢,作品曲式結構較為簡潔
  • 夫妻識字丨郭蘭英演唱·陝北民歌第454期
    夫妻識字郭蘭英| 著名歌唱家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寫字放呀麼放光明寫了字放光明學習學習二字我認的清▎預告「陝北民歌」第455期:屈忠如《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四月歌曲試聽問下個灰老婆一輩子的害丨賀國豐演唱·陝北民歌第451期
  • 陝北民歌總是情——記陝北民歌新秀蘇文
    ■文/張娜 廣袤厚重的陝北黃土地,生發出優美的陝北民歌,滋養著優秀的民歌手。如果說七十年前陝北民歌曾經輝煌,那麼今天的陝北民歌又是一番新景象。陝北民歌與陝北民歌歌手,相輔相成,層出不窮,星光燦爛。蘇文,就是陝北民歌繁星中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 腳夫歌|單秀榮演唱·陝北民歌第530期
    ▲題圖:孫勇作品《陝北民歌系列五》▼點擊下方音頻,即可收聽腳夫歌單秀榮 | 著名歌唱家因為在這之前,他曾為單秀榮錄製了《沂蒙頌》的插曲《我為親人送雞湯》,所以對她的聲音非常熟悉,於是提議讓她來試一試。為了唱出這首歌的韻味,單秀榮拿著曲譜獨自回家揣摩了好幾天,還請她的丈夫做第一聽眾。其實,單秀榮的丈夫可算是一位專業的老聽眾了。每次單秀榮接到新歌都要先唱給他聽一聽,這一次也不例外。她丈夫原來也在部隊工作過。
  • 睡覺覺 | 賀國豐演唱·陝北民歌第538期
    他是民歌的整理者和演唱者。近年來幾乎走遍陝北的溝溝壑壑去尋訪民歌,把那些撒落在民間支離破碎的歌曲重新整理、組合和演唱。 他的演唱有強烈的生命意識,讓那些悽涼哀婉的小曲充滿血性和希望,既有黃土地的質感,又有現代音樂的細膩與張力。被稱為具有強烈使命感的黃河流域民歌詮釋者。
  • 陝北民歌中妹妹的「眼眉兒」|民歌與文化第2期
    |任思諭02:42來自陝北民歌▲任思諭演唱《這麼好個妹妹見不上面》《出門的哥哥天照應》三天沒見哥哥的面,炕頭下畫下你人眉眼。透過陝北民歌,我們看到了黃土地溝溝壑壑裡世代生存的人們的生活與熱愛。陝北女子如清冽的甘泉般清純,也如山峁的勁風般爽直,她們的俊俏和美德,至誠的愛與真摯的情思,會一直在民歌的嘹響中被記誦被傳唱。本期,由魯老師講講陝北話中的「眼目兒」。
  • 這麼好的妹子見不上個面丨常起源演唱·陝北民歌第44期
    油畫作品《路》▼點下方視頻,或輸入常起源、見不上面,即可收聽。三疙瘩瘩的石頭石頭哎兩呀麼兩疙瘩瘩磚,什麼人呀麼害的我哎心呀麼心煩亂,什麼人呀麼害的我哎心呀麼心煩亂。 啊心呀麼心煩亂啊心呀麼心煩亂。▎說歌陝北民歌,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形式上可分信天遊、小調、勞動號子、歌舞曲、風俗曲和宗教曲。以信天遊和小調多見。"
  • 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丨屈忠如演唱·陝北民歌第455期
    有心想跟你說呀說上那幾句話人多眼雜人多眼雜我沒敢靠前沒敢靠前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二黑哥當了模範人人都誇你誇你是神槍手▎預告「陝北民歌」第456期:棗妹子《人愛人》四月歌曲試聽蘭花花丨棗妹子演唱·陝北民歌第451期
  • 藍花花丨王秀林演唱·陝北民歌第386期
    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了周家。蘭花花我下轎來東望西照,照見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墳。我見到我的情哥哥有說不完的話,咱們倆死活呦長在一搭。咱們倆死活呦長在一搭。紅軍戰士東徵勝利後回到陝北,得知蘭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難過,但又怕給蘭花花帶來麻煩,故也沒敢去看望蘭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裡。之後又聽到蘭花花病亡,悲痛欲絕,一病不起。在醫院治療中暗自構思懷念蘭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後,他恰好又轉業到固臨縣(今延安市臨鎮)文教科當科員。不久又調到固臨縣小學任教導主任。他還朝思暮想蘭花花,便把在住院時編的蘭花花歌曲整理出來(全長84句),把任家改為周家。
  • 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丨王二妮演唱·陝北民歌第532期
    歌的中段像是一段陝北的秧歌鑼鼓,歡快、有力、節奏緊湊。結尾再現引子部分,最後一句「打江山」將歌曲推向高潮,氣息飽滿強收。《愛陝北》專輯封面《愛陝北》專輯共收入《東方紅》、《走西口》等12首傳統經典陝北民歌,以新的音樂元素,用現代交響樂,搭配傳統唱法,賦予陝北民歌新的節奏,表現了陝北民歌悠遠遼闊的藝術意境,呈現了陝北民歌的原生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