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節在超長的「春節假期」之後,似乎不像一個小長假,更像是一次輪崗休班,有點像長長的一串略號後沒有內容卻又加了個頓號,讓人有點無感與無助。
這個節日,除了延續了春節以來的焦慮與抑鬱外,還有它本來的懷思追遠的緬懷與念祖思親的憂傷,就更加「是」一個清明節了。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鬥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清明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古人根據天象物候、四季循環確定出的節氣。
但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演化成了節假日,據考證,清明節從唐朝開始被正式列入「五禮」,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在唐玄宗時代,寒食和清明節一起放四天假,到了唐德宗李适的時候,假期就已經延長到了七天——看來七天「黃金周」的節日不是我們現在才有的。
大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最高峰,開創了黃金盛世,所以這種休假的福利制度開啟於唐,簡直是順理成章。
除了節日休閒外,我們再來說說祭祀: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國語·魯語上》「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
大家知道,我國傳統以來就是一個以無宗教信仰者或無神論者為主流的國家,但中華民族樸素的信仰和道德理念中卻普遍信仰祖宗,相信已經逝去的先人會保佑其後代子孫吉祥平安。
我們來說說祭祀我們的共同先祖——黃帝:
軒轅黃帝開歷史之先河,創中華之文化。為了紀念和緬懷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動。
《竹書紀年》載,第一次祭祀黃帝,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黃帝仙逝後,由黃帝的大臣左徹「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
最早的公祭活動源於春秋時期。據《史記》記載,周威列王四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疇,祭黃帝,作下疇,祭炎帝。」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後,法隨黃老,與民休息,所以在政治上很重視對黃帝的祭祀。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祭規模越來越大,祭典亦越來越隆重,據《魏書·太宗紀》記載:明元皇帝「幸涿鹿,登橋山,觀溫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黃帝廟」。
唐代宗時期,黃帝陵公祭活動升格為國家級祭典。之後在唐朝的戰亂時期,公祭黃帝陵的活動仍未中斷。
唐之後的宋元明清乃至民國都對黃帝進行了祭祀活動,或撥款維修黃帝陵廟,或撰寫祭文,或派員專祭。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共祭黃帝。毛主席親手書寫的《祭黃帝文》,實為歷代祭文之拔萃者,被譽為中華民族抗日的「出師表」。但遺憾的是這篇祭文最終未能見諸國統區的報刊。
1949年清明節,陝甘寧邊區教育廳和黃龍專區專員前往黃帝陵致祭。及至以後,祭祀活動在文革期間短暫中斷外一直在繼續,2006年5月,黃帝陵祭祀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後國民黨領導人連戰、吳伯雄、江丙坤、林豐正,新黨主席鬱慕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也先後來黃帝陵謁陵祭祖。
這種祭祖念親的傳統和根系溯源文化,維繫著華人世界大一統的心理和法理基礎,所謂天下華人是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種傳承和認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遠優於那種宣誓效忠的拼盤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