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是我國四處可見的一種野生魚,也是許多釣魚人的最主要的目標對象魚,可以說釣魚愛好者對鯽魚都很熟悉。
然而一種「怪鯽魚」在珠江裡被多人釣獲,其體型怪異,跟常見的野生鯽魚模樣迥異,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鱗片顏色有金屬光澤,尾巴鮮紅鮮紅的,以前沒見過,(看起來)很奇怪,沒敢吃就放了..」
廣州釣友「羅先生」前不久就釣上這樣一條「怪鯽魚」——它的體型跟常見的鯽魚近似,然而鱗片有彩色光澤,頗為奇異,而其魚尾更是鮮紅似火,一看就不是本土的野生鯽魚。
這是什麼怪魚?
事實上,在珠江的上遊,廣西地區也有人釣獲這種「怪鯽魚」
許多人錯將其當成「紅尾魚」、「鯪魚」等本土魚,或者認為這是一種「雜交、變異」的品種...
其實,這是一種原產於泰國的「鯽魚」,屬於鯉科高體䰾屬,俗稱紅線鯽、紅鰭鯽、紅尾鯽等...
是近幾年在我國江河裡頻繁出現的一種外來物種——這種「紅尾鯽魚」是從哪裡來的?
原來,因為顏色豔麗,體型優美,這種外來的鯽魚在我國觀賞魚市場頗受歡迎。
而出現在珠江流域的這些紅尾鯽,應該都是被人為放生到珠江裡的——紅尾鯽的生長速度較快,極限體型可達數公斤,因此當它體型過大之後,養殖者從魚缸環境、養殖成本考慮,可能會將其棄養,隨手放進附近江河中...
因為各種原因,珠江裡的外來物種極多,紅尾鯽這又一新物種出現,應該說並不稀奇。
不過,跟羅非魚、巴西龜、鱷雀鱔這些人人厭棄的「生態殺手」相比,紅尾鯽的出現,則並未引來太多擔憂,甚至有人直言「這種魚肉嫩刺少,希望它越來越多,取代本土鯽魚才好」...
紅尾鯽的食用價值確實遠遠高出我國本土鯽魚,然而「全面取代本土鯽魚」這種情況,可能不大容易出現。
這是因為紅尾鯽屬於亞熱帶魚種,對氣溫較為敏感,低於10°就不再進食(適宜氣溫22°-26°),氣溫再低就有凍死的危險...
大多數外來物種都屬於熱帶、亞熱帶生物
因此,目前這些紅尾鯽也只是在氣候較為溫暖的珠江流域才有發現,它們要想在普遍較為寒冷的長江流域生存,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不過,許多外來物種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尤其是跟本土同科魚雜交之後——比如在江浙地區,氣溫在0°一下,自然環境下仍然有部分羅非魚能存活...
所以說,或許若干年後,這種紅尾鯽真的在各地泛濫成災也說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