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野中的龍文化:東亞把「龍」當瑞祥的象徵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在歐洲歷史上,中國龍曾被視為神聖地位的標誌。圖為1687年歐洲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夫子》一書中所載的孔子畫像,此畫上方配了一幅中國傳統的「雙龍戲珠」圖案。

  特邀嘉賓

  何星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學會常務副會長)

  王 勇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鄭筱筠(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王 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教授)

  施愛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世界各國的龍文化可分為中國龍、印度龍、西方龍三大系列

  主持人: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從世界文化視野來看,除了中國外,還有哪些國家存在龍文化?

  王勇:龍年伊始,「龍捲風」裹挾大量中華文化信息在全球興起,潛藏在一些國家文化脈絡中的龍文化要素漸次浮現,一個傳承有序且內涵豐富的「龍文化圈」展呈於世人眼前。

  何星亮: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這裡所談論的龍是一個文化史上的概念。從歷史上看,印度、日本、朝鮮、東南亞、歐洲和美洲等地都有龍文化。按龍的特徵來看,世界各國的龍文化可分為三大系列,即中國龍、印度龍和西方龍。在這三大系列的龍文化中,中國龍是世界上最早的龍,從目前考古發現的龍形象來看,在距今8000年前的遼寧查海遺址中,出土近20米長的以石塊堆塑的龍。西方最早的龍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發現,距今約5000年。印度龍出現最晚,在公元前一世紀(距今2100年前)的壁畫中發現龍的形象。從現有的考古和文獻資料來看,三類龍的共同性主要表現在與水有關:中國龍被奉為主宰雨水之神;印度龍原是佛法守護神和水神的象徵,後來成為河、海中的龍王;西方龍是洪水猛獸的象徵,是毀壞耕地、房屋和吞食家畜的洪水的象徵。印度龍與中國龍的共性較多,西方龍與中國龍差異較大,形成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文化理念、經濟生產和民族性格不同等。

  這裡還要強調的是,事實上中國文化中的「龍」與西方文化中的龍(Dragon)並非一個概念,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龍」被視為西方文化中的「Dragon」,由此造成了對中國龍文化的一些誤讀。澄清這些誤讀以及準確地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龍文化,是我們今後在龍文化研究過程中需要重視並予以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為「龍文化圈」的一個重要共項,東亞各國文化中均把「龍」作為「瑞祥」的象徵

  主持人:如何認識中國龍文化對東亞各國龍文化的具體影響?

  王勇:縱觀東亞各國文明史可以發現,上古時期東亞國家的神話中均存在「蛇」信仰。隨著中華文明向四周擴散,這些國家的土著的「蛇」向中國的「龍」進化。先看朝鮮半島,《魏書》記載高句麗始祖朱蒙的母親為龍神河伯之女。再看日本列島,繩文時代的粗陶已經出現蛇的造型,距今約2500年前中國的水稻技術及金石文化東傳,促使日本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而新興的彌生時代粗陶,龍的圖案取代了蛇的造型。最後看越南,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大越始祖涇陽王乃炎帝神農後裔,娶洞庭君之龍女為妻而生貉龍王,遂繁衍百越眾生云云。東亞各國始祖傳說中「龍」的要素,反映出文化歸源趨同的心態。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龍是想像中的靈獸,在道教的四方四神說中,青龍負責守護東方。秦漢至魏晉時期,鐫刻四神圖案的金石器皿傳至周邊各國,從高句麗藥水裡古墳壁畫、日本高松冢古墳壁畫的四神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帶有中國道教氣息的青龍,已經跨洋過海融入周邊民族的意象中。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戰國到秦漢期間,龍與王權結合,如《史記》稱秦始皇為「祖龍」,漢高祖劉邦是龍體感應其母而生。隋唐時期東亞國家形成冊封體系,各國君王均龍袍加身,出則坐「龍駕」,歸則居「龍宮」。朝鮮李朝所建的景福宮,即以雙龍圖莊嚴;日本平安時代的太極殿,東西以蒼龍樓與白虎樓拱衛。不過,「龍」的意象在東亞各國也不盡相同。例如,日本天皇即位時服中國式的禮服「袞冕十二章」,其雙袖繡有龍圖,但天皇的朝服僅有桐、竹、鳳凰、麒麟圖,而不用中國朝服習見的龍圖。

  在東亞各國傳播較廣的大概是佛教中的「龍」。印度佛教中的Naga(譯為「那迦」或那伽),從柬埔寨吳哥窟遺址的造型看當源於眼鏡蛇,但在漢譯過程中被置換成中國意象中的「龍」。日本高僧空海入唐求法期間,學到密教祈雨的法術,回國後在神泉苑祈雨,從《弘法大師行狀繪詞》看,他招來的印度善女龍王呈蛇形而無眼鏡蛇的冠子,屬於印度龍、中國龍、日本蛇的混合體。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在日本、朝鮮、越南的寺院裡,無論壁畫還是雕塑,均以中國龍為主流。

  從縱向來看,龍的意象在中國文化中生生不息;從橫向來看,中國龍在東亞各國千變萬化。東亞各國繪畫、建築、園林、器物乃至詩文、史書中的「龍」,不僅傳遞著中國文明的基因,也融入了東亞各國民族的創意。作為「龍文化圈」的一個重要共項,東亞各國均把「龍」作為「瑞祥」的象徵。

  印度佛教中的「龍」主要具有佛法守護神和水神的象徵意義

  主持人:印度文化中的龍有何具體內涵和象徵意義?

  何星亮:印度佛教中的龍與中國本土的龍不同,具有自己的特點。印度佛教中的龍主要具有佛法守護神和水神的象徵意義。從文獻資料來看,關於印度龍最早的記載是龍樹於公元二世紀左右所寫的《智度論》,書中稱:「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鄭筱筠:在印度和東南亞地區,那迦原形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動物——蛇。事實上,遠在印度佛教創立之前,在印度神話和民間傳說中,那迦具有神性,擁有神奇的力量,能夠幻變為人形,有自己龐大的龍王龍女家族,居住在環境優美的龍宮,並因此而形成了生動而豐富的那迦故事。這類優美的傳說廣泛流播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印度佛教產生之後,佛經結集者對印度民間那伽故事進行了一種目的性很強的加工和再創作,將之納入到自己的佛經文學之中。這樣的採擷整理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匯錄、保存民間口頭文學的作用,同時也在故事肌體中注入佛教理念,使之在思想、藝術上都帶有顯著的說教痕跡。此外,印度佛教還將那迦這一龐大的神系納入到佛教的天龍八部之中,使之成為佛教強大的護法,這極大地豐富了印度那迦文化內涵。隨著印度佛教向外傳播發展,那迦文化得以佛經故事為載體,開始廣為人知,並得到人們的接受和認可。

  主持人:中國龍文化與印度龍文化互相產生了哪些影響?

  鄭筱筠:早在中國上古時期,有關龍的神話傳說就在印度這塊土地上繁衍傳播。及至印度佛典那迦故事經由佛經翻譯和口頭文學流傳等多種渠道傳到中國後,Naga(那迦)一詞就被創造性地轉譯為中國的龍,Nagaraja被譯成龍王。印度佛典中的那迦文化就被轉譯為中國視野中的龍文化,隨著印度佛教在中國的逐漸傳播,那迦文化開始與中國本土固有的龍文化交融糅合,其結果導致了具有混血兒特徵的龍王龍女家族及其優美故事應運而生。這些新鮮故事自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六朝時期開始不斷湧現,到有唐一代蔚為大觀。中國龍文化在接受外來影響的漫長過程中,始終站在華夏文化的本位上,吸取印度那迦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揚棄其中不適合本土社會民情的因素,逐漸演變,終於形成了一個民族化的龍王龍女族群,為中國世代民眾所喜聞樂見。例如,興起於中國六朝時期的「龍王降雨故事」,就是印度那迦故事與中國龍文化交感融合的最初產物。因為中國古代早有龍能興雨的說法,並且還有水神、雨神等神話傳說,故這一類故事的破土而出,既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結果,也不能忽視本土文化積澱所作的前期準備;從西域傳入的一些相關故事,在這個過程中起了中介、引渡的作用。中國龍文化中優美的龍女傳說系列更能鮮明地揭示出中印文化的「混血」元素。中國小說裡刻畫的龍女形象,其前身實即印度那迦故事中的那迦女。尋諸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譯出的佛經故事,其間牽涉到龍女報恩、婚配的事跡就點點滴滴,屢有所見。中國本土的故事撰作者致力於總攝、提煉這些原型材料,兼又汲取中國固有的神話故事供給的養分,在隋唐民間傳說中舉託起了這一嫵媚動人的藝術典型,甚至讓她逐漸取代龍王,而成為龍類小說中的主角。這類新鮮故事中敘述的龍女形象,摒棄了印度那迦女的野性和宗教氣息,被賦予中國傳統道德倫理觀念及豐富的現實生活內涵。

  應該看到,在中國龍文化的歷史積澱層中,佛教文化中的印度「龍」之真實身份是那迦,當龐大的那迦族群以印度佛教為傳播載體來到中國之後,與中國固有的龍文化的相似性使之被「易容」,被創造性地轉譯為中國的「龍」,具有了中國「龍」的身份,從而與中國龍文化結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緣,並為中國龍文化的「再生產」進一步輸送了大量的新鮮血液,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龍文化的內涵。

  何星亮:從一些跡象來看,印度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去的,經過印度人的再創造,成為「龍王」。中國龍文化傳播到印度的路線可能有兩條,一條是經西藏傳入,另一條路線是西域絲綢之路。後來,隨著印度佛教的東傳,印度的龍王崇拜隨之傳入中國,龍王信仰得到迅速流傳。

  西方龍(Dragon)是惡龍、毒龍,是洪水猛獸的象徵、邪惡和暴力的標誌

  主持人:在西方文化中,龍具有怎樣的內涵和象徵意義?

  王東:以西亞、北非、古希臘為源頭的西方文化中,都存在著歷史悠久的龍(Dragon)的形象、龍的神話、龍的傳統。但是,中國文化中的龍與西方文化中的龍,具有迥然不同的內涵,不應當簡單地用西方眼光來看中國的龍、中國的龍文化。

  何星亮:西方龍是不是由中國傳過去的,目前還沒有可靠的證據。在西方文化中,龍是惡龍,是洪水猛獸的象徵。西方龍是一種類似巨型爬行動物,身上有翅口中噴火的怪物,是邪惡和暴力的標誌。聖經《啟示錄》中的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西方文化中的龍,一般認為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出土的5000年前的屬於蘇米爾人的圓形石印章上雕刻(陰刻)龍,頭上有兩角,其形象與中國史前時代的龍相似。西方龍與中國龍的象徵意義完全不同,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把龍視為惡魔的象徵,具體來說:一是在西方辭典或經典的解釋中,龍是「惡魔」之意。不僅在歐美的詞典中被解釋為惡魔,在基督教的經典中也被解釋為惡魔。二是在西方神話中,龍也被視為惡魔。殺死龍被視為一種英勇的正義行為,殺死龍的人被稱為英雄。三是近代以來,歐洲人、美國人、俄羅斯人把龍視為惡魔。四是在歐美國家的時政漫畫中,多用Dragon象徵侵略者或敵人。在歐洲近代以來的歷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中,有關時政漫畫都把Dragon象徵侵略者。五是一些西方國家多用Dragon象徵國內的競爭對手或敵人,甚至恐怖勢力。

  王東:實際上,在「龍的形象特徵——龍的象徵意義——龍的歷史地位」這三個層面上,中國龍與西方龍有不可混淆的重大差異。

  第一,中西龍形象的顯著差異。中西龍的形象,最初都起源於古代神話時代,都是眾多動物原型特點的綜合,這是共性一面。根本差異在於,中國龍是喚起人美感的美好形象,而西方龍卻是喚起人恐懼感的醜惡形象。中國龍的形象,是美感與崇高的化身;西方毒龍的形象,卻是醜與惡的化身。

  第二,中西龍象徵意義的本質差異。中國龍是善的象徵,而西方龍卻是惡的象徵,二者涇渭分明。

  第三,中西龍文化地位的重大差異。在中國文化中,龍作為善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具有經久不衰的獨特魅力、難以取代的崇高地位。而在西方文化中,龍作為惡的象徵,始終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在整個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可謂無足輕重、微不足道。毒龍既沒有成為哪個西方國家的文化象徵,也沒有成為民族融合的文化象徵,在西方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沒有佔據過什麼主導地位。

  在歐洲文化史上,中國龍曾被視為是中華帝國皇權的象徵

  主持人:歷史上,西方文化圈的國家特別是一些歐洲國家對中國龍形象的認識有何變化?

  施愛東:從歐洲的早期歷史文獻來看,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是《利瑪竇中國札記》問世之前歐洲最有影響的中國學專著。此書1585年初版於羅馬,用西班牙語寫成,書中把龍寫作Serpientes,即「蛇」;1588年的法文版,把龍寫作Serpens,也是「蛇」。這一個細節凸顯了早期歐洲對中國和中國龍的認識。整體上,從歐洲早期的中國報導中我們可以讀出三點信息:一是直至16世紀末,歐洲還沒有「龍」的專用譯名;二是作為一種裝飾圖案,華美的中國龍紋最遲在16世紀就已經傳入歐洲,而且常常被人們奉獻給教堂以作裝飾之用;三是歐洲人很早就已經了解到這種「蛇」是「中國皇帝的紋章」。

  17至18世紀,對於強大中華帝國的憧憬與嚮往,是這個時期不少歐洲人的東方夢想。這時的歐洲人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懷有喜愛之情,了解龍紋的權力內涵,很自然地會對龍產生興趣,激發美感,將之視作時尚標籤。隨著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大量傳入歐洲,歐洲知識界將中國人看作「高貴的異教徒」,對中國文化進行浪漫聯想。例如,韋布說:「中國的神廟和皇宮,大量地使用龍蛇圖案,而且總是用相同的序列方式來排布,龍是中華帝國的皇家標誌。過去從來沒有誰能夠解釋墨西哥神廟中的龍飾為什麼能夠如此典雅、偉大和高貴。直到最近我認真閱讀了中國歷史,這才找到滿意的答案。」請注意韋布的用詞,他使用了「典雅」、「偉大」、「高貴」來讚美這些龍蛇圖案。1687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夫子》一書中載有孔子畫像,此畫上方配了一幅「雙龍戲珠」圖案。此後300年間,這張酷似歐洲哲人的孔子像,連同兩條粗糙的戲珠龍,被各種有關中國的著作一再翻印。可見,這一時期歐洲知識分子對於中國龍的定位還是非常清楚的,龍是無上權力或神聖地位的標誌。1735年,杜赫德明確地將龍升格為「中國人的國家象徵」。

  從明末清初時期的歐洲著述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最早將中國文化系統介紹至歐洲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穌會士,出於傳教目的,他們在介紹中國文化時採取了「與龍合作」的態度。二是傳教士們普遍認為龍是「中國皇權的象徵」。三是雖然耶穌會士都是偶像崇拜的反對者,有時也對中國龍小加揶揄,但他們都客觀地報導了龍形象在中國的使用狀況,並未著意對龍加以醜化,相反,他們筆下的龍形象總是與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緊密相伴。

  18世紀以後,日益強大的歐洲列國競相進行海外擴張。隨著入華傳教團體內部意見的分化,以及各色西方旅行者、商人對於中國人,尤其是對於中國官僚的負面報導的增加,耶穌會士們曾經精心構築的中國理想國開始坍塌,有關中國的負面形象逐漸成為西方知識界的主流印象。19世紀的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是個過於崇尚古制的社會,人們不思變革,不思進取,社會處於長期停滯狀態。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之後,《在中國我們應該做什麼》掀起了「徵服中國龍」之類的漫畫在歐洲社會流行的潮流,這幅漫畫上的龍是一條混體龍:從上往下,高高揚起的長辮子、八字鬍須、曲張的雙手、長而尖的指甲、大腹便便的身軀。此後很長一個時期內,龍頭上的辮子就成了象徵中國的標誌性元素。1880年代以後,俄國、美國、英國、德國的一些種族主義分子拋出所謂的「黃禍論」。以《復仇者》(1900年)為代表,歐美各國都生產了大量針對庚子事變的屠龍漫畫。漫畫中的「復仇者」是一個翅膀上寫著「文明」的天使,「黃禍」是一條中國龍。畫面上,手持長矛的天使正模擬「聖喬治屠龍」的經典場景,擊殺所謂象徵落後勢力的中國惡龍。其間,法德兩國發行了大量此類主題的紀念明信片。例如,德國明信片《列強徵服中國》中,列強士兵全都被畫成了聖喬治的模樣,個個騎白馬,著錦衣,腳裹護甲,手執長矛,招招刺在巨龍身上。

  由此可見,在歐洲歷史上,當16至18世紀中國形象尚未衰落的時候,龍被視為中華帝國皇權的象徵——尊貴而時尚;19世紀之後,當中國形象日益滑落的時候,中國龍的形象也逐漸怪誕,並被醜化。

  在文化交往中,西方對中國龍文化的一些解讀存在許多誤解

  主持人:由於文化傳統的差異,西方一些人對中國龍存在著認識上的偏見和誤解。那麼,主要有哪些誤解?

  王東:真正接近西方Dragon的中文詞彙,是專門禍害人的「牛鬼蛇神」。我們中國人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尊重西方長期形成的文化傳統,無意對其他民族文化傳統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我們指出這種民族文化差異,東西方龍的觀念差異,只是為了避免文化交往中的誤解。西方文化傳統中的這種毒龍,與中國文化中龍有著不可混淆的天壤之別。如果西方人不了解這一點,就很難理解中國人對龍文化的特別鍾愛,很容易和無知加偏見的「中國威脅論」掛起鉤來。西方個別人士無中生有地炮製「中國威脅論」,其中一條蠱惑人心、似是而非的歷史論據叫「赤龍論」,就是說社會主義中國像一條紅色毒龍,從東方興起,必然給西方世界乃至整個世界帶來厄運。但是,只要稍微了解一點中國龍文化的人就會知道,這種「赤龍威脅論」是多麼荒誕不經,只能說是無知和偏見的產物。

  何星亮:在世界各民族的歷史上,大多數民族或國家都有自己的象徵動物。古羅馬人原以母狼為象徵,後改以獨首鷹為族徽,東羅馬帝國成立後,改為雙首鷹為象徵。德國繼承古羅馬人的傳統,以獨首鷹為徽。俄羅斯建國之後,則繼承東羅馬帝國的傳統,以雙首鷹為徽(前幾年俄羅斯又決定恢復雙首鷹為國徽圖案)。南斯拉夫也採用東羅馬帝國的雙首鷹為徽。義大利則沿用古羅馬帝國的鷹徽。英國11世紀以豹作為象徵,後改為獅。法國的象徵物為雄雞。波蘭的象徵物為白鷹。美國獨立後採用古羅馬人的鷹徽,不過,改其為美洲所產的一種鷹(鷲),形狀與羅馬鷹有所不同。

  我認為,深受中國人喜愛的龍,從形象來看,不僅造型優美,而且氣勢磅礴,中國各種歷史藝術中的龍,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騰飛是龍的基本特性。21世紀將是中國騰飛的世紀,具有龍的特性,因而,龍是可以代表中國的,沒有理由去否定它、改變它。我們對自己國家的象徵物應採取理性的態度,不應盲目地迎合或追隨別人。

  把中國龍譯為Dragon,不利於中國構建良好的國際形象,應改變這種譯法

  主持人:從我們自身來說,消除西方一些人對中國龍文化的誤解有哪些可行的做法?

  何星亮:西方的龍與中國龍在性質和概念上完全不同,不僅歷史上不同,在當代世界也完全不同。然而,中國龍的英文譯名「Dragon」是西方龍的名稱。把中國龍譯為「Dragon」,也就是把中國放在歐美國家、俄羅斯等國家傳統文化中的「敵人」的位置上,不利於中國構建良好的國際形象。在中國文化中,龍是神獸,主要是吉祥、喜慶、力量、騰飛的象徵。把中國龍譯為Dragon,不僅不能表現中國龍的獨特性,反而容易使外國人視中國為「惡魔」或「惡魔」的後代,因而中國應當改正一百多年前形成的錯誤譯名。有的學者建議以漢語拼音「Long」或「Loong」,同時也是英語中表示「長久」的單詞「Long」或「Loong」作為對中國龍的標準翻譯。為了避免西方有些人對中國龍的誤解,我認為這是一種選擇,應該考慮。

  主持人:今年發行的生肖龍郵票引發了人們對龍圖案的熱議。那麼,在今天中國所處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下,應該選擇和設計什麼樣的龍圖案?

  何星亮:外國人一看到中國龍,就會想到中國,因而選擇和設計什麼樣的龍圖案,是一個關係到能否較好地向外傳播中華文化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雙龍戲珠」圖案與中國人的性格和人文精神較相配。「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有一種說法認為,龍珠是龍的精華,是它們修煉的原神所在,所以人們在藝術表達中,通過兩條龍對玉珠的爭奪,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一,「雙龍戲珠」圖案生動活潑,喜慶氣氛濃厚,適合於節日的象徵圖案。其二,「雙龍戲珠」圖案具有「天人合一」的象徵意義。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天人合一」,「雙龍戲珠」圖案上的龍珠,既可象徵月亮,也可象徵太陽和地球,龍與珠融為一體,這生動地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文化理念。其三,「雙龍戲珠」圖案兩條龍尾爪相連,龍頭相對,親密無間,象徵中國人的團結如一。其四,「雙龍戲珠」圖案與西方龍形象完全不同,因為西方龍一般都是一條。這種形象上的明顯差異有利於外國人更好地把中國龍與西方龍區分開來,使他們真正了解中國龍和中國龍文化。

  (主持人:李慶英)

  主題連結

  受中國龍文化影響國家的

  幾種「龍」

  古代歷史上,中國龍文化曾傳播到朝鮮、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及美洲等地區。在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中出現了三種龍:

  一是東南亞龍。在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尼泊爾、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都有龍。中國龍文化傳入東南亞要比日本和朝鮮要早的多。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龍鳳藝術,明顯具有百越文化的特徵——龍的頭大,有些像獅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這種龍的形象在這一地區的建築、服飾、雕刻,以及龍舟、龍舞和龍燈等民俗活動中隨處可見。從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東南亞龍文化屬於百越文化族系。柬埔寨與中國一樣,傳說龍是王室的祖先。

  二是朝鮮和日本龍。朝鮮也很早就崇拜龍,有關於王室為龍的後裔的傳說。《魏書·高句麗傳》載,高句麗始祖朱蒙之母傳說是河伯之女感日光而生。日本很早便有龍,從考古資料來看,日本在公元三世紀便有龍崇拜,在日本彌生時代的遺址中,發現有用土塑的土龍,在彌生時代晚期陶器中,雕刻有龍的圖像。

  三是美洲之龍。美洲古印第安人崇拜也屬於中國龍系列。美洲接受中國龍文化要比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要早得多。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的商末周初)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第安文化的搖籃。奧爾梅克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印第安人神話傳說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龍祝融。中國龍文化在美洲的傳播,佐證了中華人種早在遠古時期就東渡美洲並帶去了中華文明的歷史事實。 (何星亮)

相關焦點

  • 世界視野中的龍文化
    從現有的考古和文獻資料來看,三類龍的共同性主要表現在與水有關:中國龍被奉為主宰雨水之神;印度龍原是佛法守護神和水神的象徵,後來成為河、海中的龍王;西方龍是洪水猛獸的象徵,是毀壞耕地、房屋和吞食家畜的洪水的象徵。印度龍與中國龍的共性較多,西方龍與中國龍差異較大,形成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文化理念、經濟生產和民族性格不同等。
  • 端午節有賽龍舟,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那麼龍的原型是何物?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神龍龍的原型是什麼?什麼是龍?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但卻搞不清楚龍為何物,實在有些尷尬。
  • 在古代,龍是如何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的?龍的傳說竟是這樣來的!
    今天為大家講一下我們中國的象徵——中國龍。在古代,龍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呢?為什麼皇帝的衣服叫龍袍呢?對於龍的傳說是怎麼而來的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析一下,具體如下:首先要明白龍是一種圖騰,在史書中關於龍的起源是有出入的。據《竹書紀年》記載龍起源於伏羲氏,而據《史記》記載龍則起源於黃帝。
  • 十二生肖中,龍才是古代權力的象徵
    這種權威法律跟人情道德結合一塊,社會才有足夠的溫度,有足夠的彈性,這也就是和諧社會真正的意義,龍是在現實生活當中不存在的一種動物,而蛇它總是給我們一種神秘的感覺,所以龍和蛇的故事顯得非比尋常。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的動物,它能興風益雨利萬物,造福一方百姓。
  • 龍的文化:在古代龍的形象是建築物「保護神」
    【核心提示】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
  • 【心湖一泓】饒鴻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文化
    領導們剛一下車,只見電光科技舞龍十一位隊員手握巨龍,伴隨優美的旋律,歡快的動作,展現在領導們的面前,領導們個個歡欣鼓舞,各自拿出了手機,拍照的拍照,鼓掌的鼓掌,領導們得知電光科技在我省企業中有舞龍隊實屬首家而震撼不已。
  • 我們身邊的龍文化(一)
    今天,來自泰和三中七年級二班的同學們,在劉良駒老師的指導下,為我們帶來了龍文化系列作文,敬請大家欣賞!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 隱藏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重要秘密——龍與龍族的由來
    在前一節《隱藏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重要秘密——木命的由來》中,我們提到了「龍」,那麼,我們這一節就講龍吧!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 民間春節傳統習俗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我國民間在春節期間有舞龍燈的習俗,也有的地方叫耍龍、耍龍燈、龍燈舞等。節日時人們之所以舞龍,這與中華民族對龍的崇拜和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是龍的子孫。我國人民早在遠古時代就非常崇尚龍,認為龍是神物。《易經》上即有「龍飛在天」的記載。《說文》中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 寧波古建築中的龍文化
    今年是龍年,雖然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但人們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上下五千年,龍文化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自漢代以後,隨著龍的日趨神聖化,從宮廷到民間,在地名、河流、古建築中飾有龍圖案的就更為普遍,直到近代仍十分常見。例如:以龍為地名的有鄞州區雲龍鎮、慈谿龍山鎮等,江北莊橋還有條白龍江。
  • 下龍灣滿是龍形狀建築:既代表越南民族文化,也是亞洲龍文化中心
    越南的下龍灣位於廣寧省的下龍市,這裡面滿是龍形狀建築。下龍灣正是一個既代表越南民族文化的地方,也是亞洲龍文化的中心。越南下龍灣之龍,本身也是一種「亞洲之龍」,它的象徵意義很大,本身也是飽含了越南人作為「龍子仙孫」的民族傳統。越南的下龍灣(Vnh H Long)在全國的東北部,這裡面是有著120公裡的海岸線,並且有一個巨大的灣區。堪稱是世界七大奇景。
  • 古建中國「龍圖騰」文化,在古建築中也佔有重要角色
    龍在中國傳統的琉璃瓦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參見西方龍。 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圖騰:龍舟、龍燈、龍車。 Lóng龍姓氏。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
  •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先秦儒家論龍雖不多,但在龍文化發展史中有其特殊性地位。在商周甲骨文中就有「見龍」「祭龍」「狩龍」「獲龍」的記載。出土商周青銅器的龍形紋飾可以清楚地表明前諸子時代遠古圖騰崇拜階段的神秘龍文化。神話時代多元而豐富的龍印記提供了中華龍文化早期重要的資料來源。但如果僅停留於此圖騰崇拜階段也決發展不出思想深刻的龍文化。龍文化的重塑與再造必隨著中華文化軸心時代的到來而開啟。
  • 它是龍魚中最名貴的品種,也是富貴吉祥的象徵,知名度不輸錦鯉
    但不管真假,錦鯉象徵著好運這個印象也深深的刻在了很多人的心裡。錦鯉在我國的風俗習慣中,的確是有很好的寓意的,比如過年時候很多的對聯或者年畫上也都有錦鯉的形象存在。它象徵著年年有餘,人們生活富足等等。不過除了錦鯉,其實還有一種魚,它也寓意著富貴吉祥,而且受我國龍文化的影響,這種魚也有招財進寶的意思,被很多飯店,商店等等商業場所養殖,以期有個好的兆頭。
  • 少年國學院線上課堂|燦爛的龍文化之四:畫龍——龍與藝術
    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和文化標誌,也是中國人最大的圖騰藝術。中國古人把自然界中的蛇、鱷、魚、鷹、豬、鹿、熊、牛、馬等動物,和雷電、雲、虹、龍捲風等天象,經過多元融合,創造出龍的藝術形象,是中華先民對自然力的神化。
  • 王者峽谷中一共有5條龍,你們知道嗎?最後一條幾乎沒人知道!
    龍,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不管是從神話故事,還是小說影視,都是可以可以經常見到的,而且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而在封建時期,龍更是皇權的象徵。
  • 龍潤茶•龍字號:普洱古樹茶品鑑收藏價值典範
    龍,是象徵、是圖騰、是尊貴、具靈性。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龍的傳說和龍文化是中國等一些東亞國家的歷史傳承,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徵之一。▲書法大家何勁松博士親筆題寫就像生活中有的人喜歡收藏古董、有的人喜歡收藏郵票、有的人喜歡收藏名畫一樣,喜歡喝茶的人有絕大一部分人也是喜歡收藏茶葉的。普洱,越陳越香,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時間賦予茶樹年份,更賦予茶餅價值。
  • 逛龍文化公園,品華夏龍文化
    逛龍文化公園,品華夏龍文化走到龍文化公園的門口映入眼帘的就是雕刻有「飛騰四海」四個字的石碑十分大氣磅礴騰飛在石柱上的兩條龍看起來也甚至別致龍文化公園風景秀麗、綠樹成蔭「龍」的文化更是處處可見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炎黃文化裡的龍,是吉祥尊貴的象徵,和西方神話裡的龍有差別嗎
    炎黃文化裡的龍,是吉祥尊貴的象徵,和西方神話裡的龍有差別嗎?在我們炎黃子孫的眼裡,「龍」既是至高無上的神物,也是難得一見的祥瑞,所以我們都自稱「龍的傳人」。非常巧的是,西方的傳說裡也有龍,而且形象和我們東方龍差別不大,但是待遇卻截然不同。
  • 龍文化的差異:為何東方的龍是祥瑞,西方的龍是邪惡
    而《禮記》中對龍這一生物的地位抬得更高,直接說它是「龍、鱗、鳳、龜」之首,因此在歷代中國人的心目中,龍以其稀有性和能力的強大性、地位的尊貴性成為祥瑞的象徵。但是如果要深究龍文化的起源,歷史學家們的觀點更傾向與圖騰說,即認為龍是蛇、鱷魚、等圖騰的綜合,其中,又以蛇圖騰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