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穀倉產品家原創,獨家授權後發布。
在很多人眼中,青米是一次傳統行業與網際網路行業的美麗邂逅。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次邂逅一開始是帶著火氣的。
那是2013年的11月20日,中關村青年聯合會組織了來自各界別的80位委員來到小米公司交流,與雷軍展開閉門研討。
中關村青年聯合會的委員們大多是中關村企業的負責人,那時小米已經嶄露頭角,多有企業家團體慕名前來交流。當天雷軍例行介紹了小米成長的歷史,成功的經驗,類似的交流他已做過不少,多數時間都在說小米自己,很少會臧否他人。
但那一天,雷軍罕見地批評起了人。他隨手拿起現場的一支插線板,問到:「在座的沒有在做這個行業的吧?」見沒有人回應,雷軍就自顧自說道:「我要批評一下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做得不好,設計得太差,功能也不行,如果是小米來做……」
「您說得不對!」在會議室的角落,一個聲音打斷了雷軍。發言的人雷軍並不認識,但中關村青年聯合會的都知道,他是突破電氣的副總林海峰,而突破電氣正是從事插線板行業的。
「我當時是真有點生氣。」林海峰迴憶說,當時雷軍舉著一個藍白相間的插線板,而那個插線板在他眼中根本就不上檔次。於是他沒有舉手,也顧不上是否尷尬,站起來就說:「雷總,您舉的這個例子不對,您有沒有看過我們突破的產品?你最好用一下我們突破的東西,可能就把您剛才說的話收回去了。」
雷軍頭一次被前來學習的來訪者針鋒相對了,只好禮貌地說「很好很好」,然後說希望雙方會後能聊聊。在場的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有這樣尷尬的一幕,也更想不到,雷軍看似找臺階救場面的「會後聊聊」實則蓄謀已久。那時的小米就像一個瞌睡的人,突破電氣看似來者不善,其實是遞出了手中的枕頭。
會面後不到一個月,小米和突破雙方共同出資成立了青米科技,林海峰任CEO。青米糰隊歷時15個月,投入2000萬資金,打造出了全新的小米插線板。史無前例的,小米插線板單品賣出了好幾百萬隻,震撼了整個行業,成為競品爭相模仿的對象。
然而,競爭對手所不了解的是,青米最成功的作品並不是小米插線板,而是青米本身。把網際網路的邏輯和傳統的經驗有機結合,用網際網路思維使傳統行業再獲新生,成功地連接了過去和未來,堪稱「網際網路+」的模範生,而這才是青米更為重要的經驗和意義。
1、雷軍的「心血來潮」和「螞蟻市場」的大機會
若要問小米為什麼要做插線板,答案可能不那麼高大上,這個主意實實在在是雷軍的個人願望。
那是2013年,小米已經在手機行業博得大名,但小米生態鏈的概念還未完全釐清。在手機之外,小米僅僅涉足了移動電源,對於下一款要發力的產品,還沒有什麼明確的方向。
「突然有一天,雷總說要做插線板了。」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回憶說,雷軍說要做插線板,原因只說了一個:「你不覺得,現在的插線板都太醜了嗎?」
「插線板無處不在,但是當它放到辦公桌、電視櫃、床頭柜上的時候,也要和整個家居環境成為一體,而且打開也要是藝術品,也要做得漂亮。」這句話有著雷軍強烈的個人體驗在裡面,在他眼中插線板無不「傻大笨粗」。
作為一個追求產品體驗的人,雷軍忍受不了「醜陋」,他同時相信,消費者只是因為沒有選擇,才會看似覺察不到這件事,一旦小米做出了漂亮的插線板,市場機會將是巨大的。
但說到底,此時做插線板的主意,還只是老闆的一時「心血來潮」。要落地,還是要經過審慎的研判,符合商業的邏輯才能做。劉德帶領團隊一調研,結論是:可行。
事實上,通過對插線板市場的分析,小米生態鏈不僅覺得這門生意可以涉足,而且藉以得出了一條理論,對於日後小米生態鏈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條理論就是:螞蟻市場。
「螞蟻市場是我們小米提煉出來的,契機就是這次對插線板的調研。」劉德說,產業分析發現,中國的插線板行業,公牛電器佔據了30%的市場份額,第二名是北京的突破電氣,佔不到3%。
「第一名和第二名差距已經這麼大了,第三名就沒有了,找不見了。」第三名之後就是數以萬計的小廠商和小廠牌,劉德覺得這個現象非常有意思。在西方經典的商業著作中,將這種現象稱為零散型市場,但劉德觀察到的現象與教科書又不盡相同,非常有中國特色。
劉德說,成熟的商業模式,一個領域有兩三家巨頭,服務80%的用戶,然後很多小公司做細分領域的20%。然而中國有的領域很奇怪,所謂巨頭也僅能佔據市場的小部分,數以萬計的小公司瓜分了七成的巨大市場,事實上行業中不存在真正的巨頭,螞蟻市場的概念由此發端。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份額的奇特分布,僅僅只是螞蟻市場表層特徵,它更深一層的特徵是市場產品非常容易出現兩極分化。大量小廠在做,意味著大量的劣質廉價貨,而那一兩家做得好的,因為佔比太小,為了保持盈利,必須維持高毛利,走高端路線。
通俗一點說就是:好的就貴,便宜的就爛,沒有「物美價廉」的中間狀態。顯然,一個有數以萬計小廠商的市場,它的進入門檻是不高的,這意味著外來者有機會進入並重新整合行業。前提是,這個外來者找到「物美價廉」的那條道路。
小米決定做這個外來者。
那麼是自己挽袖子幹,還是尋找合作者?在小米最先的考慮,就是和傳統的插線板企業合作。「畢竟我們是外來者,對這個行業沒有積累,傳統企業的經驗非常重要。」劉德說,但這種合作對象,公牛肯定是談不成的,它已經是中國第一了,沒理由自己顛覆自已,那麼突破電氣就進入了小米的視野。只是那時,小米並沒有和突破溝通的渠道。
讓小米沒想到的是,在拜訪小米的客人中,就有突破電氣的高管,而且雷軍和
林海峰可謂「不打不相識」。正如前文所說,瞌睡來了,枕頭就遞到了。
2、史上最高的插線板銷售目標
機會有了,然而最終小米和突破能最終合作成功,更為重要的內因,是雙方價值觀一致。
「小米生態鏈的邏輯就是『利他即利已』,只要對這個公司發展好,我們就願意去做。」劉德打過一個比方,小米和選擇合作方就像選老婆,因為情投意合、三觀一致才在一起。因此小米在投資時,有共同價值觀是最重要的。「如果共同價值觀不一致,那再好的公司我們也不會投。」
小米和突破的共同價值觀就在於,都想做一款全新的插線板。
自1995年成立,突破電氣就在行業裡建立起了高品質的聲譽。在市場份額上,突破並不是第一位,但論產品質量,林海峰認為突破若稱第二,則無人敢說第一。
「我們競爭對手的插線板還在賣5塊錢時,我們就賣到100塊的價位了。」林海峰說,突破是插線板行業中最先重視並引入工業設計的公司,因此市場也多集中在高端品,市場佔有率不佔優也不足為怪。
更為難得的是,突破電氣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一直在尋求突破。頗具戲劇性的是,2013年的那次「交鋒」並不是雷軍和林海峰第一次產生交集。早在雷軍的金山時期,突破就和金山合作過,只是那時兩人並不相識。
「那個時候買我們一款插線板,裡面有一個條形碼,可以換一個免費的金山軟體。」林海峰說,那個時候正是第一次網際網路浪潮興起,兩家公司又都在中關村,所以達成戰略合作。如今看來,這更多是以銷售為目的的商業合作,並未融合進網際網路的理念。但是可以看出,突破一直在求新求變。
正是這種不斷學習的態度,帶來了此後雙方合作的契機。
2013年時,小米已經在國內頗有聲望,這吸引了眾多企業好奇的目光,其中也包括突破。「插線板是個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行業,我們也很想知道如何利用網際網路來改變它。」林海峰很快就迎來了這樣一個機會,海澱區中關村青年聯合會組織了一次去小米參觀交流的活動,他自然加入了。
當雷軍在臺上舉著插線板說:「在座沒有在做這個行業的吧?」林海峰坐在屋裡的最後一排,旁邊的人提醒他:「你不就是做這個的嗎?」林海峰沒有回應,因為他還不清楚雷軍想要表達什麼。
當他聽到雷軍批評插線板時,就再也坐不住了。「現在想想,雷總之前講的啥,都不記得了。」提起這段往事,林海峰笑著說,「就後面的批評印象最深刻。」他站起來反駁了雷軍,沒想到的是雷軍表示,小米正想做插線板,希望會後雙方聊一下。
後續的合作順利得異乎尋常。小米表示,要用網際網路思維打造一款極致產品,而突破表示,願意同小米合作做一款最好的插線板。可說是一拍即合,雙方在一個月後,共同出資成立了青米科技,林海峰任CEO。
最重要的會談,是在劉德和林海峰之間發生的。劉德說,小米希望將要打造的這款產品能買到一千萬隻。一般人聽到這個數字是沒有感覺的,但要知道,在小米插線板之前,一款插線板能買到30萬隻,就算是最暢銷的產品了。「當時我說完,林總也沒什麼特別反應,估計還是沒啥概念。」劉德說。
其實,林海峰對此沒有太大疑惑。「突破一年銷售也能達到千萬隻,但是那是所有規格的產品加在一起。」林海峰說,他只是對單品能達到這個數字有點懷疑。
儘管彼此並不清楚當時的內心活動,雙方的合作就此敲定。然而這款被定位在史上最高銷售目標上的插線板長什麼樣,雙方心裡誰都沒有底。
3、美是什麼?是反覆「折磨」的極致!
最初,小米對插線板產品定義有四條。分別是:1、有三個強電插口,三個USB插口;2、體積要小;3、整個外觀美觀;4、強電插口和弱電插口均勻排布。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首要的,也是最讓團隊覺得困難的,是第三點:美觀。其它的條件都好達成,但美往往都是最後一票否決的理由。
「大多數時候,是雷總覺得不夠美,就給否了。」小米生態鏈負責插線板的產品經理葉華林說,在項目之初,雷軍曾經說過「我們能不能把插線板做得美輪美奐」,從此「美輪美奐」四個字就成為了小米插線板的奮鬥目標。然而,讓人難辦的是,究竟什麼樣是「美輪美奐」,誰也說不清楚。
最初,林海峰帶領團隊設計好了一款原型。「在我們看來,已經相當不錯了。」林海峰說,當他把設計提交上去時,小米糰隊說了一句讓他印象深刻的話:「接下來可能要被改吐哦,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突破認為可行的方案,在小米糰隊手中被斃是家常便飯。此後,青米設計了五輪,歷時7個半月打磨,外觀才定型,這中間的折磨不可盡述。
「最大的困難就是,美究竟是什麼,沒人知道。」林海峰說,儘管每次方案被斃,理由都是不美,但美是什麼,卻也沒辦法一步到位地提出來,只能去否定一個又一個毛病,把美慢慢找出來。
「你知道一個東西的模樣,和你不知道一個東西的模樣,設計的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後者相當於從虛空中抓取一個東西出來,而它本來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誰也沒見過。」青米科技副總經理、負責設計的劉永潮說,後來團隊甚至半開玩笑地說:「我們已經不知道什麼是美了,雷總說美就美吧。」
然而,青米糰隊還是逐漸找到了美的表達式,那就是極致。
美,是一個相對標準,很難量化,然而極致則不同,相對於美,極致更容易量化,也更容易被人們理解。而美和極致是有交集的,正如古人形容美人「增之一分太長減之一分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無所增減,恰到好處,正是一種極致。
小米插線板的最終方案正是如此。「如果你沒有看到我們最終的方案,只看前面的設計,其實也都挺好的。」林海峰說,按照傳統企業的標準,青米的廢稿拿到市面上去賣,完全沒有問題,而且還會很暢銷。然而和最終方案一比較,立刻就能看出差異,因為這是經過一輪一輪迭代,追求極致的結果。
「基本每個毫米都要去摳,盡力達到工藝的極限,有些地方甚至是消費者完全感知不到的。」林海峰舉了個例子,小米插線板最初要求拔模角度最好是零。
所謂拔模角度,是指產品要留有一個角度,方便製造時部件和模具抽離。這個角度越大,脫模越容易,當然同時產品的表面也就越不規整,但消費者一般是感知不到的。「一般來講這個角度是3度,我們想做到零,實在是工藝上有難度實現不了。」林海峰說,拔模角度為零時,產品廢品率太高,成本難以接受,但最終他們試驗到了1.5度是可以接受的。
事實上,林海峰不是沒有面臨過這樣的疑問:放寬1毫米,又能怎麼樣,消費者又感覺不出來,成本也大為降低。
「其實不是不可以,但設計時我們得首先按極致的要求來。」林海峰說,這就好像人們常說,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沒人能說明白美到底是什麼,那就照著極致去做。如何做最小,做最薄,做最窄,青米把住這樣一個大原則,最終的設計比最原始的方案長度和寬度,都縮減了約三分之一。
「可以說,我們一開始,對標的就不是市面上任何一款已有的插線板,我們對標的其實是蘋果。」葉華林說,蘋果的好就在於它的細節,而不是整個外形,這種細節人們可能說不出來,但一定會意識到。當把蘋果的產品和其它的產品放在一起,這種細節就會顯現,從而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判斷。
現在,當人們看到小米插線板,大約會覺得這種簡潔極致的外觀是一開始就可以設計出來的。然而,正像一個人不可能直接吃第二碗飯就飽了,最終的結果其實都歷經了艱苦的探索。
可以說,小米設計部和青米糰隊費盡周折,從無到有打造了「美輪美奐」,但這還不是最艱苦的部分。接下來,青米科技面臨更大的困難,這一次,它要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4、讓人興奮到撞門的技術突破
2014年的夏末傍晚,青米科技辦公樓下,保安正準備結束一整天的工作。突然,玻璃門發出一聲巨響,然後是人體摔倒的聲音。
保安嚇了一大跳,連忙出門一看,一個男子捂著臉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保安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連問男子有沒有事。男子掙扎著爬起來,擺擺手,跑進了青米科技的辦公室。
這個男子,就是青米科技的產品總監劉永潮。
那一天的傍晚,他走在下班的路上,腦海裡盤旋著插線板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突然間,他想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他興奮不已,立刻飛奔回辦公室。由於過於興奮,他忘記了樓下玻璃門的存在,重重地撞上了玻璃門。然而,新的想法實在太過誘人,他忘記了身上的疼痛,當天在辦公室一個人加班到兩三點鐘,等到他離開時,小米插線板最關鍵的技術問題已被他解決。其意義,不啻於重新定義了插線板。
「我第二天去看,那門上還有汗漬印出來的一張我的臉。」劉永潮哈哈大笑。
劉永潮解決了什麼樣的技術難題,讓他興奮成這樣?這要從小米插線板的產品定義說起。
小米插線板一開始,希望擁有三個強電插口,以及三個USB接口,後者俗稱為弱電插口。當時市面上已有帶USB接口的插線板,但對於消費者,它們的問題是太貴,動不動要150元左右,而對青米來說,它們的問題是太醜。
「當時帶弱電插口的插線板,都集中排布在一起,然而,我們想要它均勻排布。」葉華林說,從外部看,這只是一個小變化,但內裡,卻翻天覆地。
從強電過渡到弱電,中間必須有一個變壓器,如果強電是A,弱電是C,那麼變壓器就是B,三者順序排布就可以了。但這樣,弱電插口就只能集中在插線板的末端,變壓器所在的位置就有了留白,視覺上不如均勻排布優美。
為達成均勻排布,青米採取了將變壓器移到末端的設計。也就是ABC的順序,變成了ACB,這一變化帶來了難度。
「以前的排布,C只有一端面臨強電,現在C的兩端都是強電。」劉永潮說,實際上因為布線的緣故,弱電其實是被強電環繞著的。而在安全要求上,強電與弱電之間,必須有一個安全距離,以及防止元器件之間發生電擊穿。因此,一般的廠商,盡力擴大強電和弱電之間的距離,問題就輕鬆解決了。
然而,青米難在了追求極致。
在外觀上,青米做到了最窄和最小,乃至最薄,留給劉永潮設計電氣間隙的空間幾乎沒有。要在極小的空間裡,滿足安全要求,正像俗話說的,要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劉永潮對困難早有預料。在加入青米前,他是臺達最年輕的研發經理。2014年4月,他從朋友那兒聽聞青米要打造一款前所未有的插線板,特意從蘇州到北京與林海峰見面。
「當時林總說這事可能會很難,我反而就覺得這事可以做。」劉永潮解釋說,如果當時林海峰打包票說這事沒問題,他反而會覺得青米不靠譜,是在忽悠。
原因很簡單,插線板是一個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行業,從人類發明電器開始,就有了插線板,如果沒有革命性的改變,不可能取得成功。作為業內行家,林海峰和劉永潮都深知其中的難度:發明一件事物是困難的,革新這件事物就更是難上加難。
在小米插線板的外觀確定後,內部設計的重任移到了劉永潮的肩頭。他為此冥思若想,想出若干點子,又都自我否定了。
最初他希望採用絕緣片來隔離。絕緣片是一種常見的電氣隔離手段,但缺點在於絕緣片的材質和小米插線板的材質不統一,兩者不好結合,一旦脫落,極易產生安全隱患。
之後,他想要用點膠,即在弱電周圍點一圈絕緣膠。這樣的確比絕緣片和插線板結合得好,但問題是工藝上實現大規模生產很難。「點一兩個沒問題,但五十個,一百個會有問題,一百萬個就沒辦法了。」劉永潮說,點膠難以品控,而電器件就算只有極少的不合格,一旦出問題也是人命關天。
就在山窮水盡之時,劉永潮在下班路上,突然想到了一個點子:利用筋位。
筋位,是加強筋的俗稱。在注塑模具的設計中,它主要用於增加塑件的強度和剛性,又不至於使塑件壁厚增加。也就是說,它本身並不是為了電氣絕緣設計的。
劉永潮想到,可以在強弱電之間,加入筋位,賦予它絕緣功能。這樣元器件之間的電流如果要產生擊穿,就不能取兩點之間的直線,必須爬過筋位,這在電氣上叫爬電距離。這等於增加了元器件的電氣間隙,也就可以達到安全要求。
想到這個點子,劉永潮興奮不已,於是出現了撞上玻璃門的一幕。
那天晚上,劉永潮走出辦公室時已是滿天繁星。他興高採烈地打電話告訴妻子自己剛下班,引來妻子的嗔罵:「神經病,大半夜打什麼電話!」劉永潮哈哈大笑,不以為意,他知道,小米插線板最革命性設計已經完成,整個插線板行業都將為之矚目!
5、青米最成功的,是青米本身
2015年3月31日,由青米糰隊歷時15個月的攻堅奮戰,2000萬的資金投入,全力打造的首款產品——小米插線板正式上市。
這款產品一上市,就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在當年的4月8日米粉節,小米插線板賣出了24.7萬支。這是很多廠商單款產品一年也難以達到的銷量。6月17日,小米插線板銷量突破100萬,在這之後的一年多時間,小米插線板賣出了數百萬隻,雖然沒有達到最初的千萬級目標,但也深深地震撼了行業。以至於競爭對手爭相模仿,山寨貨層出不窮。
小米插線板的成功,意義卻不僅止於插線板行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青米科技本身,才是它最大的成果。在小米生態鏈項目中,插線板是非常罕見的傳統行業,小米是如何對它進行了網際網路升級,這是很多傳統行業都想要尋求的答案。
在小米生態鏈看來,這實際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雷軍談到小米插線板時,就曾說過:「感謝傳統行業。」在青米,小米學到最寶貴的財富,是傳統行業的經驗。
「突破電氣最重要的經驗,是他們堅守安全的底線。」葉華林說,儘管在合作中,屢次斃稿,爭吵和不滿也一直如影隨形,但涉及到安全標準,小米從來沒有質疑過突破,也不會強行要求他們改變。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傳統企業的弱點在於思維,其慣性很難改變。同樣拿安全標準來說,傳統企業的慣性思維,是只要達標就好,並不追求極致。「他們的慣常作法,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容易的方法來實現安規。」葉華林說,這一邏輯在傳統企業中是很流行的,因為他們並不愁市場,那麼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著利潤的最大化。
說通俗點,就是怎麼方便怎麼來。因此,無論是對外觀還是內裡,傳統企業都沒有太高要求。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般的插線板都「傻大笨粗」,就因為這樣無疑是最容易達到安全標準的。於是我們就看到,很寬的插線板,很粗的接入線,拆開看內部,一片凌亂,根本沒有布線的概念。
「小米最重要的貢獻就是輸出了標準,按照網際網路的邏輯,追求極致。」葉華林說,網際網路的邏輯不是按最低成本達標,而是如何在達標的前提下做到極致。因此,小米插線板做到了在最小空間滿足安全標準,接入線像蘋果的數據線一樣柔軟纖細。「小米一度要求我們把接入線和插線板一體成形。」林海峰說,後來裝配流程上成本實在太高,才打消了這個主意。
和小米的合作,也讓林海峰體會到了網際網路思維和傳統行業的不同。「我們的傳統做法,是海量SKU,給消費者各種類型的選擇。」林海峰說,人們經常會在超市裡看見,滿滿一面牆,掛的都是琳琅滿目的插線板,不僅中國,在國外也是如此。
這一做法所包含的傳統邏輯是,儘可能滿足各色人等。「這其實是在給消費者說:我都這麼多型號了,你總能選到一款吧?」林海峰說,這個邏輯也不能算錯,事實上,現在還有大量傳統企業依賴這一邏輯在市場上生存著,活得也不算差。
然而,網際網路思維不是如此。網際網路不追求海量SKU,而是找準用戶群,打造單品爆款。小米插線板定位在年輕人群體,滿足他們對功能、審美和價格的需求,從而實現了傳統企業無法企及的業績。
因此,在傳統企業,經常三四個月發布一款插線板,一年發十幾款不成問題,企圖通過不斷迭代的新鮮感抓住消費者。但在青米,單單一款插線板就研發了15個月,僅外觀就忙活了7個月,這中間投入的人力物力,遠不是傳統企業研發一款產品可以相比的。
在很多人看來,青米是一次成功的「網際網路+」範本。突破堅守產品本分,小米用網際網路思維進行升級,而這中間,是雙方價值觀的高度契合。
劉永潮回憶說,當他離開臺達時,他的老師對此很不理解,為什麼他一個搞電機的,要去做插線板這樣看起來很簡單的東西。
「正因為它看起來簡單,所以市面上就沒有真正優秀的東西,消費者為此負擔了很多冤枉錢,我覺得是這不應該的。」劉永潮說,打造一款價廉物美的插線板,這一想法深深地打動了他。
做感動人心的產品,這正是小米「新國貨」的理念,這也是小米生態鏈和傳統企業間合作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