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我市民生工作的系列報導之三
記者 趙宏偉 楊軍
「春天,上百萬隻候鳥飛來,萬物復甦;夏天,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涼爽避暑勝地;秋天,一望無際的稻浪,萬頃良田豐收;冬天,銀裝素裹、雪玉冰清,體驗滑雪的速度和激情。雙鴨山之美,真可謂山美,水美,人居環境更是美。」
一首《烏蘇里船歌》唱響全中國,在央視《魅力中國城》節目中,雙鴨山的大美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毫無遮攔地盡情展現在全國億萬觀眾的眼前。
依山建城、治水造景、以人為本,綜合治理生態大環境;群山環抱、綠水相映、風景如畫,全力打造山水生態城。
建設美麗雙鴨山,構建和諧社會,從城市生態化發展著手。多年來,我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城市規劃為藍本,以環境保護為重點,以城市管理為手段,超前想事、做在當下、謀劃長遠,狠抓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打響了經濟、社會、生態三者和諧發展攻堅戰,努力創建清潔、優美、寧靜、綠色城市,讓城市環境與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形成協調統一。
而今,被綠色擁抱著的雙鴨山大地,一幅「天藍、地綠、水清、街淨、路暢、燈明、樓美、商興、人和」的美麗山水生態畫卷徐徐「入眼來」。
綠水青山「美如畫」
行駛在公路上,就像置身於綠色長廊,大樹蓬勃,新苗吐翠,樹伴車行,連綿不斷,蔚為壯觀;漫步城中,映入眼帘皆碧色,小區廣場遮濃蔭,喬木挺拔,灌木婆娑,花草迎人,心曠神怡,令人陶醉。
綠色的山水,綠色的田野,綠色的城鎮和鄉村。如今,走進雙鴨山,就走進了綠海、走進了林蔭。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追求的夢想,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發展的坐標。對於雙鴨山而言,將森林引入城市、讓城市坐落在綠色中,就是他們追求的夢想和發展的坐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我市堅持點、線、面結合,探索立體綠化模式,以線路綠化為主線,充分利用公路邊坡、邊溝,見縫插綠,全面覆蓋可綠化的公路用地。
近三年累計造林16萬畝,實現煤城由「黑」變「綠」。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1.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71平方米,城區街道綠化覆蓋率達30.1%。
在晉升為省級園林城市,成為全省首個城市中心區森林全面停伐的地市後,我市站在更高起點,將自己打造成目前全省唯一的國家森林城市。
「雙鴨山森林面積比12個新加坡還大,大森林使雙鴨山成為了一個『會呼吸』的城市。走進雙鴨山,就仿佛走進了林蔭樹海。」參加完第三屆雙鴨山經貿合作企業家懇談暨「兩山」合作經貿交流會後,來自廣東佛山的客商由衷讚嘆道。
安邦河沿岸,水清、岸淨、綠化景觀相連、兩岸高樓林立……昔日汙水溝,如今已成風光帶。
作為雙鴨山母親河的安邦河,由於歷史原因兩岸自然環境曾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市區段水質受到較大汙染。
面對全市人民的多年祈盼,市委、市政府克服重重困難,集思廣益,多方籌措,全面啟動了安邦河治理工程,全力打造城市新生態景觀帶。
我市堅持上遊下遊、河裡河外、沿河沿岸一體治理手段,重點推進雨汙分流改造、河道清淤工程、畜禽汙染整治、企業汙水排放管理等措施,出臺了28項綜合性治水舉措,目前已完成16項。
水清了、樹多了、景美了。目前,安邦河治理和濱水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水親和、城水相依」的濱水生態新景觀。
藍天白雲「晴萬裡」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雙鴨山,是市委、市政府一直鍥而不捨、全力以赴,抓好抓到底抓出成效的重要民生工作。
近年來,我市以加大生態保護力度、貫徹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為總綱領,出臺了《雙鴨山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雙鴨山市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等系列文件,先後完善了重汙染天氣應急體系,督促相關責任部門制定鍋爐淘汰、道路揚塵治理、油煙治理等方面的年度管控方案,並抓好跟蹤落實。
按照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市政府每年與各縣區和相關部門籤訂目標責任書,在全市形成齊抓共管生態環境的新態勢。
早在2013年,市環境保護部門就對市中心區內百餘家浴池開展了治理鍋爐汙染專項行動,通過改用燃氣、電能、太陽能和大唐熱水等清潔能源,到2014年一舉拆掉「小煙筒」86個,徹底解決了市中心區小浴池鍋爐汙染問題。
在此基礎上,為降低城市大氣汙染、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在全市城市建成區內開展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小鍋爐「清零」行動,近年來累計取締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164臺。
針對群眾反映黑龍江建龍鋼鐵排放異味問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重點抓好其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引導企業投入3.1億元,建設160萬噸幹熄焦項目並投入使用,幹熄焦率穩定在90%以上,有效緩解了空氣異味。同時每年減少粉塵排放60餘噸。
據悉,我市去年空氣品質達標天數331天,達標率為90.7%。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氣達標天數為163天,達標率為90.1%,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
綠色生態「生命力」
在朋友圈裡曬藍天白雲,順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攝影技術,如今成為很多雙鴨山人的業餘新愛好。
親近青山綠水,享受藍天白雲,呼吸清新空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成效,讓雙鴨山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我的家鄉——雙鴨山,我愛這裡的環境,愛這裡的綠水、青山,我要把家搬回來居住。」尖山區居民王剛退休後,隨孩子工作地點遷居南方,在外多年他總惦記著回到自己的家鄉。看到家鄉環境變美了,他毅然決然回來又買了一套住房,開始了幸福的南北方「候鳥」生活。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動擺脫對生態資源的嚴重依賴,積極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徑。
打好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專項整治攻堅戰,拿出耐心和誠意,面對面、一對一地開展政策宣傳、思想疏導和行動指導,引導煤礦企業放下包袱、拋棄幻想、早關快關。截至目前,全市已關閉煤礦35處,退出產能203萬噸/年,完成40處年度關閉煤礦任務的87.5%,為全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做出了貢獻。
「我丈夫原先在附近小煤礦下井挖煤,我成天為他安全擔心。現在好了,小煤礦關閉了,我們兩口子轉行學栽種黑木耳,每天在陽光下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收入也很可觀,我安心又舒心。」寶山區居民王大姐的歡愉發自肺腑。
生態資源是雙鴨山的寶貴資源,為保障一方生態安全,保護利用好生態環境,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今年採取最有力的管控措施,落實最嚴厲的責任機制,實行最科學的網格化管理,嚴格源頭管控,全天候駐守、隨時隨地巡查,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堅決打好打贏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攻堅戰,用實際行動守住家鄉的「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