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生態「入眼來」

2021-01-17 東北網

來自我市民生工作的系列報導之三

記者 趙宏偉 楊軍

  「春天,上百萬隻候鳥飛來,萬物復甦;夏天,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涼爽避暑勝地;秋天,一望無際的稻浪,萬頃良田豐收;冬天,銀裝素裹、雪玉冰清,體驗滑雪的速度和激情。雙鴨山之美,真可謂山美,水美,人居環境更是美。」

  一首《烏蘇里船歌》唱響全中國,在央視《魅力中國城》節目中,雙鴨山的大美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毫無遮攔地盡情展現在全國億萬觀眾的眼前。

  依山建城、治水造景、以人為本,綜合治理生態大環境;群山環抱、綠水相映、風景如畫,全力打造山水生態城。

  建設美麗雙鴨山,構建和諧社會,從城市生態化發展著手。多年來,我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城市規劃為藍本,以環境保護為重點,以城市管理為手段,超前想事、做在當下、謀劃長遠,狠抓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打響了經濟、社會、生態三者和諧發展攻堅戰,努力創建清潔、優美、寧靜、綠色城市,讓城市環境與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形成協調統一。

  而今,被綠色擁抱著的雙鴨山大地,一幅「天藍、地綠、水清、街淨、路暢、燈明、樓美、商興、人和」的美麗山水生態畫卷徐徐「入眼來」。

  綠水青山「美如畫」

  行駛在公路上,就像置身於綠色長廊,大樹蓬勃,新苗吐翠,樹伴車行,連綿不斷,蔚為壯觀;漫步城中,映入眼帘皆碧色,小區廣場遮濃蔭,喬木挺拔,灌木婆娑,花草迎人,心曠神怡,令人陶醉。

  綠色的山水,綠色的田野,綠色的城鎮和鄉村。如今,走進雙鴨山,就走進了綠海、走進了林蔭。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追求的夢想,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發展的坐標。對於雙鴨山而言,將森林引入城市、讓城市坐落在綠色中,就是他們追求的夢想和發展的坐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我市堅持點、線、面結合,探索立體綠化模式,以線路綠化為主線,充分利用公路邊坡、邊溝,見縫插綠,全面覆蓋可綠化的公路用地。

  近三年累計造林16萬畝,實現煤城由「黑」變「綠」。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1.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71平方米,城區街道綠化覆蓋率達30.1%。

  在晉升為省級園林城市,成為全省首個城市中心區森林全面停伐的地市後,我市站在更高起點,將自己打造成目前全省唯一的國家森林城市。

  「雙鴨山森林面積比12個新加坡還大,大森林使雙鴨山成為了一個『會呼吸』的城市。走進雙鴨山,就仿佛走進了林蔭樹海。」參加完第三屆雙鴨山經貿合作企業家懇談暨「兩山」合作經貿交流會後,來自廣東佛山的客商由衷讚嘆道。

  安邦河沿岸,水清、岸淨、綠化景觀相連、兩岸高樓林立……昔日汙水溝,如今已成風光帶。

  作為雙鴨山母親河的安邦河,由於歷史原因兩岸自然環境曾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市區段水質受到較大汙染。

  面對全市人民的多年祈盼,市委、市政府克服重重困難,集思廣益,多方籌措,全面啟動了安邦河治理工程,全力打造城市新生態景觀帶。

  我市堅持上遊下遊、河裡河外、沿河沿岸一體治理手段,重點推進雨汙分流改造、河道清淤工程、畜禽汙染整治、企業汙水排放管理等措施,出臺了28項綜合性治水舉措,目前已完成16項。

  水清了、樹多了、景美了。目前,安邦河治理和濱水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水親和、城水相依」的濱水生態新景觀。

  藍天白雲「晴萬裡」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雙鴨山,是市委、市政府一直鍥而不捨、全力以赴,抓好抓到底抓出成效的重要民生工作。

  近年來,我市以加大生態保護力度、貫徹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為總綱領,出臺了《雙鴨山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雙鴨山市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等系列文件,先後完善了重汙染天氣應急體系,督促相關責任部門制定鍋爐淘汰、道路揚塵治理、油煙治理等方面的年度管控方案,並抓好跟蹤落實。

  按照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市政府每年與各縣區和相關部門籤訂目標責任書,在全市形成齊抓共管生態環境的新態勢。

  早在2013年,市環境保護部門就對市中心區內百餘家浴池開展了治理鍋爐汙染專項行動,通過改用燃氣、電能、太陽能和大唐熱水等清潔能源,到2014年一舉拆掉「小煙筒」86個,徹底解決了市中心區小浴池鍋爐汙染問題。

  在此基礎上,為降低城市大氣汙染、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在全市城市建成區內開展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小鍋爐「清零」行動,近年來累計取締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164臺。

  針對群眾反映黑龍江建龍鋼鐵排放異味問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重點抓好其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引導企業投入3.1億元,建設160萬噸幹熄焦項目並投入使用,幹熄焦率穩定在90%以上,有效緩解了空氣異味。同時每年減少粉塵排放60餘噸。

  據悉,我市去年空氣品質達標天數331天,達標率為90.7%。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氣達標天數為163天,達標率為90.1%,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

  綠色生態「生命力」

  在朋友圈裡曬藍天白雲,順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攝影技術,如今成為很多雙鴨山人的業餘新愛好。

  親近青山綠水,享受藍天白雲,呼吸清新空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成效,讓雙鴨山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我的家鄉——雙鴨山,我愛這裡的環境,愛這裡的綠水、青山,我要把家搬回來居住。」尖山區居民王剛退休後,隨孩子工作地點遷居南方,在外多年他總惦記著回到自己的家鄉。看到家鄉環境變美了,他毅然決然回來又買了一套住房,開始了幸福的南北方「候鳥」生活。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動擺脫對生態資源的嚴重依賴,積極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徑。

  打好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專項整治攻堅戰,拿出耐心和誠意,面對面、一對一地開展政策宣傳、思想疏導和行動指導,引導煤礦企業放下包袱、拋棄幻想、早關快關。截至目前,全市已關閉煤礦35處,退出產能203萬噸/年,完成40處年度關閉煤礦任務的87.5%,為全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做出了貢獻。

  「我丈夫原先在附近小煤礦下井挖煤,我成天為他安全擔心。現在好了,小煤礦關閉了,我們兩口子轉行學栽種黑木耳,每天在陽光下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收入也很可觀,我安心又舒心。」寶山區居民王大姐的歡愉發自肺腑。

  生態資源是雙鴨山的寶貴資源,為保障一方生態安全,保護利用好生態環境,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今年採取最有力的管控措施,落實最嚴厲的責任機制,實行最科學的網格化管理,嚴格源頭管控,全天候駐守、隨時隨地巡查,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堅決打好打贏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攻堅戰,用實際行動守住家鄉的「青山綠水」。

相關焦點

  • 「承德山水」有了「千裡眼」「順風耳」
    12月1日,河北承德市福滿家超市麗水店內有不少市民在「承德山水」扶貧產品貨架前選購商品。「這裡的果蔬、肉類安全有保障,價位適中,我經常來買,就認『承德山水』這個品牌。」市民閆曉東說。  「自2019年9月『承德山水』品牌的農產品上架以來,受到消費者歡迎。
  • 樺甸:處處皆風景 徐徐入眼來
    清晨,從城市腹地出發,穿過村莊、河流、田野,遊覽美麗幸福樺甸,處處皆風景、徐徐入眼來。將五樺、樺輝沿線2個鄉鎮19個村37個社整體打造成具有山水特色、風格統一的北方村落民居,輻射延伸周邊村屯連片成帶,形成了點上有特色、線上有亮點、片區有文化的美麗鄉村示範帶。抓整治建機制 打造淨美生態「這幾年,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馬路乾淨了、圍牆規矩了,路燈有了、環境好了,人好像也精神多了。」八道河子鎮新開河村村民陸淑清說。
  • W酒店婚禮沙龍入眼來
    (原標題:W酒店婚禮沙龍入眼來) WECOUTURE
  • 龍泉山上新畫卷——綠意蒼茫入眼來
    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成都把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攬入懷中。年輕人在山頂鳥瞰山城一體的美景。山在水中,人在景中,山頂餐廳被打造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老成都人眼中那座3月桃花開,6月瓜果香的外圍生態屏障正悄然變為城市中央綠心,它的一頭連接著延續巴蜀文明的中心城區,另一頭連接著蓬勃生機的東部城市新區。
  • 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調研組來泰
    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調研組來泰 2020-08-22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圍場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
    修復後的釣魚臺溼地工程一角 張桂芹 攝河北圍場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 治理流域面積2427平方公裡中新網承德7月11日電 (張桂芹、寧利勇、吉濤)7月,記者走進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山水林田湖項目核心區哈裡哈鄉三義號村看到
  • 自然資源部來我市調研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
    11月18日至19日,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羅明率調研組一行來我市調研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省自然資源廳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趙濤,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朱亞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壽喜、副局長唐世清等陪同調研。
  • 婁底市來冷水江市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驗收銷號工作
    新湖南客戶端12月23日訊(楊風)22日,婁底市自然資源局來冷水江市銻煤礦區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現場驗收銷號覆核工作。冷水江市銻煤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總投資3.0429億元,劃分為5個片區、12個標段進行工程治理,主要以林地修復、耕地修復、引水工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調研、搬遷避讓及房屋維修等手段,最終實現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災」的目的。工作組對冷水江市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表示滿意,要求在工程全面竣工後著眼長遠發展,建管並重,綜合利用,紮實做好「後半篇文章。」
  • 惠安「生態連綿帶+」構建山水綠城
    如今,這裡的紅樹林已連綿成片,茂密的枝葉相互偎依,漲潮時但見廣闊的水面上浮動著一片綠油油的「海上林地」,退潮時點點白鷺在枝幹交錯的林下覓食,抑或矯健的身姿輕盈地在溼地上空滑翔而過,幽幽的鳥鳴迴蕩在麒麟山間,山水交映,靜謐中帶著勃勃生機。
  • 詩意鄉村入畫來 山水農家留鄉愁
    詩意鄉村入畫來 山水農家留鄉愁 2020-08-07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水林田湖草,那是青海海北最美生態畫卷_生態_中國西藏網
    七月的祁連山風景宜人,聳入雲天的陡峭雪峰,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原,清澈見底的潺潺溪流,碧波蕩漾的聖潔湖泊,草原牛肥馬壯,田野麥浪翻滾,山環水繞百花爭豔……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的最美「生態畫卷」,縱情敘說著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獨具一格的「生態樣本」。
  • 馬福義到泰安、濟南調研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12月13日,省自然資源廳與省財政廳聯合對濟南、泰安開展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推進情況開展調研。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馬福義同志參加調研活動。馬福義指出,2020年是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複試點工程實施的決勝之年、收官之年,要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績效目標任務。要堅持問題導向,頭拱地、向前衝,抓好工程收尾、長效管理、工程驗收、宣傳報導和經驗總結等工作,為全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提供可借鑑可複製的經驗和模式。
  • 湖北松滋:春漾洈水湖,自在山水間
    把大自然擁入懷中,頂藍天白雲,聽燕語呢喃,品流水潺潺,氤氳一幅鳥語花香,邂逅一個浪漫的春天。 粼粼波光向你湧來,滿目春光直逼入眼,擁抱春暖花開...... 欸乃一聲湖水綠 漫步生態島,行船於負氧離子爆棚的百島畫廊。一片蔥綠,一片生機,山水一色,滿鼻清新,盡情享受身與心的洗滌。
  • 「山水林田湖草」刷新韶關生態顏值!
    韶關在推進落實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過程中,以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統籌綠美南粵三年行動計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和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大力開展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加快生態修復保護,持續保持水土涵養,營造山清水秀的優美自然環境,促進山水相依、水木共生的良性循環,構建健康、自然的生態體系。
  • 「繡」美密雲 山水入畫
    「繡」美密雲 山水入畫作為首都重要的水源保護地和生態屏障,四年間,密雲區在專項行動中大力推動生態文明與城鄉環境建設,於「舍」「得」之間,在京郊大地上精緻地「繡」出一段清秀靚麗的山水美景,助力北京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目標不斷奮進。
  • 青銅峽市:滿城綠色半城水 生態美景入畫來
    張學強說,隨著這兩年生態好轉,公園裡的喜鵲明顯增多了。  今年以來,青銅峽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繼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抓好生態環境保護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為核心,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守好生命線。
  • 武寧縣:山水田園迷映眼 桃源勝景盡飛歌
    2016年,新增市級龍頭企業6家,江西長路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於2016年5月12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股權代碼210029),江西省新光山水開發有限公司、武寧縣太平山茶廠、武寧縣楊洲鄉瓜源養蜂專業合作社、江西瑞峰特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武寧縣金東茶葉專業合作社等5家經營主體獲得江西省2A級「重合同、守信用」單位稱號。在這些龍頭企業的引領下,武寧生態農業呈現蓬勃發展勢頭。
  •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讓賈汪變「真旺」
    三年來,賈汪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大力推廣潘安湖生態修復治理經驗,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成功獲批國家級生態修復示範區。系列報導(3)「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讓賈汪變「真旺」仲冬時節,潘安湖溼地公園大小島嶼喬木、灌木、蘆葦遍地,湖面遊弋著成群結隊的野鴨,生態美景不遜春夏秋色。
  • 東平縣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已完成84%以上
    戴村壩景區,採訪了解東平縣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總體進展情況,據悉,目前東平縣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已完成84%以上。記者了解到,東平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理念,堅持「生態立縣」,搶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重大機遇,圍繞東平湖大生態帶建設,共規劃實施了18個大項目、61個子項目,總投資
  • [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
    [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山水綠生態公園,座落於北市南港區的東南側的山豬窟山谷,南以山嶺與新北市的深坑區為界, 佔地廣達21公頃,是南港地區最大的一座綠地公園。山水綠生態公園的前身為山豬窟垃圾掩埋場,歷經十幾年的營運,而於民國100年(2011)功成身退。隨後臺北市政府以生態工法進行復育,種植包括櫻花、油桐、臺灣欒樹、楓香等10餘種喬木,綠化植栽面積達16公頃, 恢復山林綠意景觀,於去年(2013)開放做為市民遊憩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