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現實的生活?還是僅僅是幻想?
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追根溯源大概應該是倫敦希斯羅機場,一個小搬運工迸發出了天才般的音樂才華徵服了大半個西方世界,然後,也徵服了我。
搖滾的吶喊,怪異,強硬,叛逆,帶出來的衝動與激情,常常讓人超越自己,在某個瞬間,你飄浮著的靈魂將輕蔑地打量站在地上的自己:嗨,小子。
喜歡搖滾就得交出靈魂。這樣的事情,不再年輕的我不會再幹。唯一對這首歌,對這首歌的名字指向的波西米亞,心嚮往之經年累月。
波西米亞位於捷克,包括布拉格。
那麼,就到布拉格去吧,在波西米亞住幾個夜晚,躺在弗萊迪的靈感裡張望中世紀的歐洲。
歐洲國家的籤證需要提供的資料很多:機票訂單,規定酒店的憑證,身份證,護照,戶口本,資產證明,在職證明英語版和照片。我只到捷克,就不考慮申根。
辦妥一切,在去年夏季,一個人從成都直飛布拉格,飛行時間超過十個小時。到達布拉格是當地早上六點半左右。
到預約的高堡附近酒店入住安頓好,自己做了早飯吃完,便出門閒逛。
沿著伏爾塔瓦河走,陽光灑下來,河中是悠閒自在的天鵝。不少人沿著河邊騎行。這裡的早上充滿了活力。
不遠處就是查理大橋。一路走過去,卻發現不少人在擺攤,原來今天是周六,這裡是農夫市場,類似我們國家鄉鎮的趕場。很多附近的農民都在這一天過來賣農產品。
看外國農民趕集,很有趣。一路看過去就沿河走達了查理大橋。過了橋沿著石板路朝前,便來到了布拉格城堡。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舊皇宮,聖維特主教座堂,黃金小巷,修道院學院等著名景點擠在這裡,讓人仿佛真回到了歐洲的中世紀。
幾百年前是什麼樣子,幾百年後還是什麼樣子。歐洲人對自己文化的保護傳承真的很讓人佩服。這些地方給人的不是視覺的衝擊,而是心靈的震撼,是被一種滄桑的歷史感扯進文化認知的經過。
沿石階而下,列儂牆靜默地立在面前。這面本來普普通通的牆歷史悠久,它成了表達青年理想的一個象徵性符號。《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思想源泉多半就是發端於此。
歌曲中的瘋狂、絕望、悲傷,都能從牆上五顏六色的線條讀到,歌曲中憂傷的愛,也能從牆上讀出來。
我的耳畔似乎有《波西米亞狂想曲》那段柔和的主旋律在黑白兩鍵的交替彈動下飛過來,踏著悠揚的腳步,來到卡夫卡博物館。
你可能不太清楚卡夫卡,但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你可能聽過。雖然二者毫無瓜葛,卡夫卡這個名字的印象應該就有了。
捷克作家卡夫卡,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及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代表作品《變形記》、《美國》,他還寫過一篇與中國有關的短篇小說《萬裡長城建造時》。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這是卡夫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在博物館流連過午,飢餓難忍。遂終止了遊覽,到十大歐洲最美咖啡廳——帝國咖啡廳去解決午飯。吃到了名不虛傳的烤鴨腿,燉牛肉口感也不錯。熱巧克力風味獨特,很對我的胃口。天使冰激凌務必要嘗嘗,比國內捧上天的某斯要好吃百倍!
吃飽喝足,往來路回去,專門去打卡了黑色聖母之屋。它其實在一家叫「黑色聖母之屋」的咖啡館樓上。大大方方從旁邊的門洞進去,你會大開眼界。
這明亮的燈光照耀著旁邊的火藥塔。此塔是通往布拉格老城的一座城門,哥德式建築風格。仿造查理大橋舊城橋塔修建。如今,她是布拉格老城門中唯一保存下來的。
逛完這些地方,已是疲憊不堪,便回到住所休息。
第二天專門前往布拉格老城廣場。這裡有天文鐘、哥德式雙塔建築泰恩教堂、巴洛克風格的聖尼古拉教堂和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胡斯塑像。
在老市政廳的南面牆上裝有一座中世紀的天文鐘,是布拉格的熱門景點。每天中午12點,在天文鐘錶盤上方,有兩個小窗會打開,耶穌的12門徒會依次現身,6個左轉,6個右轉。一旁的死神則開始鳴鐘,上方的雄雞也會振翅啼叫,隨著雞啼,窗子關閉,報時鐘聲響起。
站在市政廳頂上,可以看到廣場全景。
在這裡等到中午12點天文鐘報時後,轉去布拉格市立圖書館。這裡最著名的書不是拿來翻的,是拿來做磚的。利用書籍和鏡子建築成書籍的循環無底洞也是布拉格的網紅擔當。
在這波西米亞故地的遊覽中,我不確定我是否找到了狂想曲的根源,我只是每天都會去看看列儂牆,在那些彩色的扭曲的線條裡,發現更多的情感與理想,也許,也能找到內心的和平。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