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玉樹~瑪多。
(亮點:曬經臺~三江源紀念碑)
早6:10離開玉樹,沿G214國道行走在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內,途經……
第①站,曬經臺。
唐僧從西天取經回來路過這裡,帶回來的經書被打溼晾曬到這塊巨石上。
第②站,三江源紀念碑。
大巴把我們放到大橋的對面,領隊帶領我們步行過橋去參觀三江源紀念碑。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石碑的前面有三塊小石碑,從左到右依次刻著瀾滄江、長江和黃河,三江源就是這三條江的源頭。
然後,沿著高速駛向瑪多,兩邊溼地多多,途中停車巴彥喀拉山埡口。
第③站,巴顏喀拉山口。
海拔4824米,行程中海拔最高的地方。
巴顏喀拉山脈位於中國青海省中部偏南,舊稱巴顏喀喇山。巴顏喀拉(喇)在蒙古語的意思,是「富饒青(黑)色的山」。藏語叫「職權瑪尼木佔木松」,即祖山的意思。
巴顏喀拉山脈屬褶皺山,西北~東南走向。西接可可西裡山,東接松潘高原和邛崍山。全長780千米,海拔5000米左右。主峰年寶玉則海拔5369米。
離開巴顏喀拉山口,高速公路兩旁等間距設置了鐵棒。原來兩旁的鐵棒叫熱棒;因為修築鐵路,破壞了原來的凍土結構,可能導致凍土覆蓋層減薄而使凍土層融化,會導致路基沉陷等病害,為了不使凍土融化,加入散熱棒等將路面的熱量導出。
熱棒裡裝著液氨;這些熱棒的作用是當路基溫度上升時,液氨受熱發生汽化,上升到熱棒上端,通過散熱片將熱量傳導給空氣,氣態氨冷卻液化變成了液態氨,又沉到了棒底。這樣就相當於一個天然制冷機。
長見識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啊!
有的路段路面底下鋪設了空管子,其作用是為了排水!冬天防止有水時凍了,夏天防止土中有水化了造成土基基礎不穩定使路基下沉。
水管上有很多滲水孔,和基井中的水泥管、鐵管原理一樣。
12:20下高速到瑪多縣吃午飯。
飯後,包車駛向神秘的三江源核心腹地去參觀兩湖一碑。
兩湖一碑指扎陵湖、鄂陵湖和牛頭碑。
晚上十點才趕到瑪多嶺國商務賓館賓館(海拔4236米,是行程中第二個住宿高點)。
下午,雖然車程長,但景色美!付出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