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沃土,大江歌處盡風流;紅色聖地,挺立潮頭勇擔當。&34;期間,湖北省黃岡市以爭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為引領,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著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大力推動公共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切實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建設,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能力,努力加快旅遊資源開發和產品打造,奮力推進文旅融合和文旅產業發展。當年成就蘇軾&34;、爆發&34;的老區黃岡,正昂首走向文旅強市,健步邁進文化小康。
城鄉一體,公共文化設施日新月異
近日,湖北省首家國有林場展覽館——黃岡市羅田縣薄刀峰國有林場歷史文化展覽館建成揭牌,受邀前來的歷屆知青、離退休職工代表以及景區遊客,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徜徉在展覽館營造的時空中,追尋半個世紀的綠色記憶,薄刀峰國有林場負責人陳初明深感欣慰。
該展覽緊鄰薄刀峰珍稀植物園和圓夢谷景區,通過圖片、文獻資料、實物等方式,展出不同時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民間藏品3000餘件,文獻資料10萬餘字,歷史圖片500餘張,以及歷屆知青創作的不同體裁的文章200餘篇。
&34;羅田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林玲介紹。
公共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物質載體。5年來,黃岡市認真落實政府在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全面打造公共文化設施網絡&34;和&34;,累計投資260多億元。
在黃岡市區,全國最大的東坡文化主題公園——遺愛湖公園12個景區全部建成並對外開放,黃岡市科技館、遺愛湖美術館、蘇東坡紀念館、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黃梅戲大劇院、黃岡市體育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黃岡市圖書館新館、對面墩漢墓遺址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黃岡市群眾藝術館全面提檔升級。
在縣(市),紅安、武穴、黃梅等縣(市)文化中心以及麻城市圖書館,浠水縣雜技館,羅田縣圖書館、文化館建成並投入使用,蘄春縣文化中心、浠水縣數字圖書館、羅田縣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英山縣才知文化廣場、黃州區圖書館新館動工。縣(市)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和數字資源共享,文化館實現分館全覆蓋。
在鄉、村,新建、改擴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1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105個,村級文體廣場3161個,百姓舞臺2070個。
&34;黃岡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王建學說,&39;10分鐘文化圈&34;
以文化人,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重在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難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落腳點在於文化惠民。黃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重點、攻克難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
&34;這是&34;們文化生活的生動寫照。黃州區率先在全市舉行群眾廣場舞展演,至今已連續舉辦了7屆,參與群眾達10萬人次,讓這一源自民間的廣場文化活動從單純的娛樂健身向表演藝術轉型升級,成為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原創廣場舞《黃州俏大媽》驚豔亮相中國藝術節,並在全國健身交誼舞錦標賽中拔得頭籌。
5年來,黃岡圍繞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著力打好5張牌。
做實惠民文章。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全部實行免費開放,累計接待讀者、觀眾1億人次,通過流動服務完成送戲下鄉8000場、戲曲進校園5000場、公益電影放映30萬場。
擦亮特色品牌。各類節會、賽事豐富多彩,舉辦東坡文化節、板慄文化節、黃梅戲藝術節、民間文化藝術節、農民豐收節、農民讀書節、李時珍醫藥文化旅遊節、杜鵑文化旅遊節、茶文化旅遊節、大別山(黃岡)世界旅遊博覽會、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全市舞蹈大賽、民歌大賽、絕技絕活展演、廣場舞展演等群眾文化活動3000餘場。
築牢龍頭陣地。推動高雅藝術走進百姓生活,黃梅戲大劇院組織高端演出500場,觀眾突破30萬人次。
推進軍民融合。協同推進文化建設軍民融合發展,弘揚老區優秀文化,推動軍民融合發展試點經驗在全國交流推廣。
擴大文化消費。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比重達到4.2%,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達到152.6元,提前實現文化小康。
今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黃岡建立了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網上不閉館,服務不打烊,公共文化服務依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逐步好轉,黃岡線上線下雙輪驅動,保障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給人民群眾帶來心靈慰藉、文化滋養和藝術享受,也帶動了文旅市場復甦回暖。
&34;黃岡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柳長青說,&34;
出新出彩,文藝精品生產成果豐碩
隨著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深入推進,黃岡深入發掘深厚的本土文化資源,積極推進文化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調發展文學藝術,文藝精品生產成果驚喜不斷。
全面振興地方戲曲。創作上演了黃梅戲《疫·春》《大別山母親》《槐花謠》《桃花開了》《青銅戀歌》《天上掉下爹》《蘄河漢子》《扶貧新郞》《鐵面金剛·金光悌審和坤》以及楚劇《深淵》《圍獵》、東路花鼓戲《麻鄉約》、文曲戲《乞丐縣長》等精品劇目40多部,改編和復排了《天仙配》《女駙馬》《梁祝》《拜月記》《江姐》等傳統劇目20多部。
多門類優秀作品遍地開花。出版文學作品300多部,拍攝電影《傳燈》《千古東坡》《夢行者》《不願沉默的知了》《馬蘭花開》《英雄無悔》,合作編劇的大型史詩傳奇電視劇《樓外樓》登陸央視黃金檔,原創音樂劇《紅安迴響》在全國公演,國畫《時尚·中國》入選全國美術大展,抗疫歌曲《把愛留在黃岡》入選&34;平臺。
交流範圍不斷擴大。黃梅戲《桃花開了》《青銅戀歌》《鐵面金剛·金光悌審和珅》、東路花鼓戲《麻鄉約》、文曲戲《嬉蛙》等赴北京、四川、安徽、江西、廣東等地演出;黃梅戲《大別山母親》《槐花謠》赴北京梅蘭芳劇院演出;黃梅戲《李時珍》《東坡》赴中國臺灣和新加坡交流演出,《東坡》還在全國的保利劇院院線巡演;黃岡文化藝術團赴美國、芬蘭、波蘭、菲律賓等國開展文化藝術交流,赴新加坡參加獅城國際戲曲學術研討會暨獅城戲曲薈萃活動。
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黃岡網上文化戰疫有聲有色,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組織抗疫題材文藝創作,宣傳先進事跡、記錄戰疫時刻,推出了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激發了人民群眾戰勝疫情的信心。
談到近幾年黃岡本土的文藝創作,黃岡市文聯副主席鄭能新信心滿滿:&34;
傳承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全面加強
黃岡是一座紅綠相間、文武兼備的大美之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積澱,形成了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眾多革命文化遺址遺蹟。
&34;黃岡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王萍對此如數家珍。
推進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出臺《黃岡市革命遺址遺蹟保護條例》,10個縣市納入國家革命文物保護鄂豫皖片區名單,666處革命遺址遺蹟列入《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戰略規劃》;紅28軍紀念館、大別山革命歷史文化陳列館、大別山精神紅色文化展覽館、長徵精神體驗園建成開放;乘馬會館、陳潭秋故居紀念館、聞一多紀念館完成擴建和提檔升級改造;紅25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指揮部等30多處革命舊址完成修繕保護……一批革命遺址遺蹟類文保單位成為全省、全國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紅安大布、蘄春艾灸、英山纏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紅安繡活、黃梅挑花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名錄;劉壽仙、曾美玲、張業金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建7個非遺傳承基地;出版《黃岡記憶——黃岡市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梅挑花》等非遺專著;參加波蘭、德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和中國赴印度文化旅遊推介活動,黃岡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文旅融合,旅遊產業發展成效卓著
&34;把大別山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做大做強旅遊業,是黃岡不斷探索和追求的目標。
近5年,黃岡依託豐富多彩的紅色、名人、戲曲、禪宗、醫藥、生態文化資源和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品牌,以深化文旅融合為主線,結合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以打造文旅精品為重點,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景區建設如火如荼。引進湖北省交投集團、卓爾集團、四季花海公司等一批戰略投資者,建設麻城龜峰山、羅田天堂寨、薄刀峰、浠水三角山、英山四季花海、蘄春李時珍醫道文化旅遊區、黃梅非遺文化旅遊區等重大旅遊項目,完成投資500多億元,新增4A級旅遊景區6家。
全域旅遊深入推進。整合推出黃岡十大精品旅遊線路,開發&34;&34;文旅精品,把紅安、麻城、羅田、英山列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英山進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第一梯隊。
紅色旅遊品牌不斷擦亮。作為鄂豫皖大別山紅色旅遊的主體,黃岡以豐厚的革命遺址遺蹟、紀念建築、名人故居等紅色旅遊資源,成為全國十二大紅色旅遊基地之一。
鄉村旅遊快速發展。英山神峰山莊、紅安華緣農莊、麻城韓養村、羅田燕兒谷、蘄春大鑫灣、黃梅玫瑰谷等一大批鄉村旅遊示範點,遍布鄂東大地。
健康旅遊方興未艾。蘄春、英山形成初具規模的中醫藥健康旅遊區。
……
黃岡市文化和旅遊局資源開發科科長曾曉玲介紹:&34;
大江東去,多情大別江山如畫;清風徐來,人文黃岡歲月作詩。&34;時期,黃岡在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率先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在中部地區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當前,黃岡正處在轉型發展、謀劃&34;的關鍵時期和企業復產復市、市場持續回暖的重要轉折節點。黃岡市委常委、副市長董波表示:&39;與愛同行·惠遊湖北·樂遊黃岡&34;(文/李青松 夏建國 周鋒剛 攝影/方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