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博餅外廈門中秋節還有哪些獨具特色的民俗?

2020-12-12 廈門網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陸曉鳳 見習記者 譚心怡)隨著時代的發展,博餅這一閩南民俗被保留下來,並不斷改良創新。事實上,廈門的中秋節還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已慢慢被市民淡忘。那麼廈門的中秋還有哪些有趣的民俗活動呢?為此,記者昨日採訪了民俗專家盧志明。

  海外華僑吃地瓜芋頭寄託鄉愁

  「廈門有句俗語『八月十五吃地瓜和芋頭』。」盧志明告訴記者,廈門有很多海外華僑,早年間,這些海外僑胞因為家境貧困,奔赴海外賺錢。當時的大米是一種奢侈品,因此產量較高的芋頭和地瓜,成了他們的主食。他們把對芋頭和地瓜的思念帶到了海外,在他們看來,芋頭和地瓜,保留著他們兒時的回憶,也是代表著家鄉的味道。每逢中秋節,海外華僑都會食用芋頭和地瓜,來寄託鄉愁。

  直至今日,還有很多老廈門人都保持著八月十五吃芋頭地瓜的民俗。在中秋節的時候,更有不少老人,拿著地瓜、芋頭和月餅祭拜土地公。

  女生點香傾訴心事,等待窗外回音

  不僅如此,八月十五,月圓之日,對於女生來說,同樣也具有特殊意義。盧志明說,月亮代表陰性,太陰之星。古時候,在中秋節期間,廈門的大家閨秀,還會舉行拜月儀式。一些女生在家裡,體驗「聽香」的民俗――她們在後院或窗戶邊,點上一炷香,傾訴心事。待香菸繚繞,窗外傳來的第一句話,就是暗含回答問題的意思。這一民俗至今在閩南地區還有存在。

  古時菜園蔬菜被偷卻無人報官

  古時候,閩臺地區的中秋節還有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自家菜園裡蔬菜被偷,卻無人報官。「閩南語發音的『菜』通『彩』,通過『偷菜』這個行為,能夠給家人和自己帶來彩頭。」盧志明告訴記者,這樣的象徵意義只限於在中秋。

  此外,民俗專家李啟宇告訴記者,同安附近,在中秋節還有一種民俗活動――偷別人家的蔥,偷別人家的菜。「因為當地民間有一句順口溜:『偷人蔥,嫁一個好老公,偷人菜,有一個好女婿』。」他說。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 不得不知的中秋節民俗活動介紹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風俗?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你知道在中秋節期間,古人都會做什麼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吧。》》》推薦閱讀:關於中秋節的經典古詩詞有哪些 2018中秋節古詩詞大全吃月餅中秋節最廣的傳統風俗就是中秋節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 2019中秋節活動策劃有哪些新鮮好玩的創意形式推薦「大釋界傳媒」
    2019年的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來,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中秋節活動策劃的創意形式有哪些,希望能給各位策劃師、HR、行政部門的負責人一些靈感:第一:中秋文化 V 漢服文化提到中秋節,很容易就聯想到漢服文化,如果是一些景區、樓盤等開放式場地,可策劃一場中秋漢服行、祭祀等主題活動,再搭配一些小集市,豐富活動的內容。
  • 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團圓節」(中秋節賀卡寄語祝福語簡單大方 中秋節給長輩老師的溫馨祝福)。在我國,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  日前,記者採訪了閩南文化專家,帶您走近「古早味」的廈門中秋。
  • 廈門那些被忘卻的民俗風情
    廈門是一座著名的國際港口風景旅遊城市  我們可以在廈門感受風的溫柔  欣賞海的平靜  然而,他最最獨特的地方  其實是那些漸行漸遠漸被忘卻的民俗風情那麼,廈門的民俗有哪些呢?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候流傳下 來的「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極具特色,充滿樂趣。中秋月餅每盒63塊餅,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在「搏狀元」活動中俗稱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
  • 福建泉州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這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福建泉州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這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又是粽子飄香時節,滿街上都是粽子的香味。每年的端午節到了,各處的端午也將上演起一場風俗端午。各個地的端午都有其特色,而在閩南的濱海名城泉州的端午節也是有著其獨有的端午色彩。
  • 中秋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南北方都有哪些差距
    中秋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南北方都有哪些差距時間:2018-09-11 22:1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南北方都有哪些差距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指明清時期與春節起名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 中秋節臨近,說說家鄉過中秋節的民俗
    #逢中秋節話民俗#中國地域廣闊,民俗非常豐富。狐狸家居河北北部的承德,今天就給大家說說,我家鄉過中秋節的民俗。為了那個喜慶團圓的中秋節,家裡的成年人,都忙著做著準備。採買一些肉食月餅自不必說。我家鄉最明顯的民俗有兩件事。一是中秋節的晚上,要吃毛豆。毛豆,大家可能都不陌生,那就是大豆的青豆角。中秋節的時候,大豆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青豆角裡面的豆已經很好吃了。家裡的大人們。將地裡的青豆角秧割回來,然後將青豆角摘下來,有的是用鍋蒸著吃,或者用鹽水煮著吃,有的還用火烤著吃。不管怎麼吃,都挺好吃的,吃的就是一個鮮。
  • 中秋節有什麼民俗活動
    大家對於中秋節一定都十分熟悉了,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老百姓都非常重視中秋節,每年中秋節各地都有很多民俗活動,其中賞月吃月餅是大家都參與過的一項,不過很多人除了吃月餅之外,就不知道其他的民俗活動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秋節有什麼民俗活動。
  • 今日中秋節|我國各民族過中秋節有哪些特色?國外有中秋節嗎
    除中國外,其他國家也過中秋節麼?不同民族或其他國家過中秋節又有哪些習俗?漢族一些地區過中秋節的特色民俗習慣北京人過中秋節,少不了兔爺兒。玩兔爺兒,起源於明代。最早的記載來自紀坤寫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關於兔爺兒的傳說大抵是這樣的。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瘟疫。這時候,老北京的百姓祈求神仙能夠保佑祛除瘟神。
  • 中秋節的別稱有哪些?中秋節還有哪些特別的名稱
    中秋節又叫什麼節呢?一年一度中秋節馬上就到了,你知道嗎?關於中秋節的別稱有很多。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吧。》》》推薦閱讀:關於中秋節的經典古詩詞有哪些 2018中秋節古詩詞大全仲秋節根據中國的農曆紀年法,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女兒節中秋節又叫「女兒節」,不過只在南京地區流行。
  • 你只知中秋節,但你知道古代關於中秋節的十大民俗嗎?絕對漲知識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等,是流行於我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始於唐,盛於宋,至明清時,已成為與元旦齊名的主要節日之一。那麼,盛行千年的中秋節有哪些民俗活動呢?
  • 中國民俗之中秋節的神話故事,中秋節的由來
    一、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變化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熱衷於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後來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主要的節日之一。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 4000餘新入學大學生廈門博餅體驗閩南中秋民俗
    廈大嘉庚學院供圖中新網廈門9月22日電 (楊伏山 嘉聞)22日傍晚,秋分時節,正在進行軍訓的廈門大學嘉庚學院4000多名2020級本科生,圍坐綠茵地,參與博餅體驗閩南民俗,分享甜美與歡樂。中秋博餅,是閩南地區深受民眾喜愛、保留至今的一種民俗活動。
  • 雷州烏石3千多群眾民俗巡遊:展示獨具特色的民俗畫卷
    雷州烏石3千多群眾民俗巡遊:展示獨具特色的民俗畫卷金羊網  作者:鄧勃  2019-02-17 文/圖 通訊員周靖典 吳智雅民俗巡遊,萬人空巷。
  • 中秋節 你不知道的習俗
    明天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民間中秋的習俗以闔家團圓,賞月、吃月餅為主要內容。中秋節吃月餅是全國許多地方共有的民俗。閩南地區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番薯、柚子的習俗,俗語「八月十五,番薯芋」就是這一習俗的反映。舊時,在中秋節,還要用番薯、芋頭、柚子等來祭祀土地公等神靈和祖先,請戲班子演戲謝神。此外,在廈門,還有特有的中秋博餅的習俗,稱為「博狀元餅」。
  • 拜月、賞月、吃月餅是中秋節的常見民俗
    中秋節是中華民俗中三大節日之一,拜月、賞月、吃月餅則是中秋節的常見民俗,然而這三種民俗原來並非同源,源頭的起始甚至差距幾千年。你我真的很了解中秋節關於「月」的節俗嗎?古人拜月不因中秋節因何由?秋月祭拜月亮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是起源得很早,但不是因為「中秋節」。
  •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國人對於中秋有著獨特的情懷,中秋節,對於國人來說,更是合家團圓的好日子,那麼對於中秋節又都有哪些習俗呢?最為大眾所知的應該就是祭月和吃月餅了。記得小的時候,自己家每到中秋節,都會面向月亮的方向,擺上茶几,放上貢品,月餅是必不可少的,還有石榴以及一些水果。再點燃3根清香,對著月亮磕頭燒紙錢。這是我對於中秋節最深刻的印象。1.祭月自春秋時期就已經有的了,到了唐代,賞月之風大起,唐朝的詩人們也對月亮寄託的很多情感,寫下了無數關於月亮的詩句。
  • 廈門人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農曆八月,獨特民俗全民參與
    中秋博餅,相傳起源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福建廈門地區),由鄭成功發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月餅文化外延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博餅是中秋節時的一種大眾娛樂活動,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共計一會,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秋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對於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肯定有一部分人還不太清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吧。  中秋節的風俗有:吃月餅、祭月、賞月、燃燈、觀潮、玩兔兒爺、走月、偷蔥偷菜、吃鴨、螺和芋頭、飲桂花酒等。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廈門獨特的中秋民俗,一到農曆八月全民開「博」,比春節還熱鬧!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每逢農曆八月,廈門的大街小巷就會響起骰子聲。農曆八月初一,為期三天的文旅中秋廟會在閩南古鎮開啟,可以說拉開了中秋博餅的大幕,也是這個周末值得打卡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