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目的
為銘記武功山蘇區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繼承發揚武功山革命精神,教育子孫後代,加強武功山紅色與綠色的有機融合,促進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武功山革命烈士紀念亭林(廉潔文化亭林)作為開展黨性教育、廉政教育的重要載體。
二:建設地點及命名
在武功山麻田辦事處堎頭村花麥田、潭裡、焦山、竹山裡、老棚裡、冷水庵6個村民小組建設或修繕6個亭子。分別以6位在武功山地區犧牲或戰鬥過具有代表性個革命烈士名字命名6個亭子,構成武功山革命烈士紀念亭林(廉潔文化亭林)命名建議如下:
1:榜立亭,以湘贛省委代理宣傳部長、中共萍鄉縣委書記馮榜立烈士命名,位於竹山裡組,亭子已建成;
2:鍾林亭,以萍鄉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鍾林烈士命名,位於潭裡組,亭子已建成;
3:輝明亭,以湘贛省委常委、省軍區司令員彭輝明烈士命名,位於焦山組,亭子已建成;
4:斷英亭,以三女跳崖中犧牲的武功山蘇區難民團長劉斷英(女)烈士命名,位於花麥田組,亭子已建成;
5:斌山亭,以最早來武功山地區發展黨組織的中共新安區委書記姚斌山烈士命名,亭子暫未建設,擬建在老棚裡組;
6:郭猛亭,以武功山遊擊隊(湘贛邊遊擊隊三大隊)政委、九龍山紅軍山洞醫院指導員犧牲在江蘇鹽城郭猛鎮的新四軍團政委郭猛烈士命名,亭子暫未建設,擬建在郭猛遊擊隊出沒的冷水庵組。
三:六個革命烈士的簡介
1:馮榜立,1903年出生在麻田辦事處堎頭村,1928年馮榜立在安福五裡山造紙,接觸到蓮花黨組織代表陳竟進、賀碧如。在黨的啟發教育下,馮榜立參加了1928年冬的五裡山農民暴動,不畏艱險,始終站在隊伍前列,顯示了一個革命者的膽識和氣魄,因此受到黨組織器重。1929年春,馮榜立經地下黨員馮海清介紹入黨,同年秋,五裡鄉蘇維埃政府成立,馮榜立擔任五裡鄉蘇維埃政府秘書兼通訊聯絡工作。1930年,彭德懷在東江大樟樹下授予馮榜立等5支步槍。馮榜立調大安區後歷任大安區蘇維埃土地部長;萍鄉縣郵電部長兼赤衛師政委;中共萍鄉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蓮安萍中心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萍鄉縣委書記;湘贛省委代理宣傳部長。主力紅軍長徵後,馮榜立在武功山區聯絡聚集分散的遊擊隊員,領導遊擊隊繼續進行遊擊鬥爭。1936年5月,由於叛徒出賣,馮榜立在安福肖家嶺執行任務時被萍鄉保安團逮捕。被捕後,敵人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妄圖策反馮榜立,馮榜立革命理想信念堅如磐石,絲毫不為所動,在被押往萍鄉的路上,在山口巖打倒二個押解的匪兵後,逃脫。後又被敵人圍追緝捕,殘忍殺害在上埠茅怖嶺。馮榜立烈士就義前,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我死後定有人來收拾你們這幫龜孫!」
2:鍾林,1886年出生,蘆溪新泉鄉楊家灣村人,1928年在安福造紙的鐘林接觸到蓮花黨組織代表陳竟進。1929年秋萍鄉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石溪鄉支部成立。1929年冬,鍾林光榮入黨。1930年春,鍾林在楊家灣、河坑一帶發動貧農三四十人參加春荒暴動,打擊地主劣紳,開倉分糧給貧農。後鍾林歷任楊溪(楊家灣)鄉黨支部書記;橋溪鄉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萍鄉縣委委員、縣蘇維埃政府裁判部長;縣委常委、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31年10月,鍾林率領赤衛軍300人集中在堎頭埋伏阻擊安福來犯之敵約80人,大獲其勝。1935年2月,鍾林、黃贊等四名同志在曲尺嶺被叛徒劉國龍、黃龍義帶來幾十名敵人包圍,鍾林引開敵人,掩護黃贊等三名同志突圍後。鍾林不幸負傷被捕。敵人關押審問鍾林,企圖獲得中共萍鄉縣委書記周道益及遊擊隊的行蹤。遭到鍾林的怒斥:「你們這是打燒擺子還是在做夢啊?周道益是我們的縣委書記,我能告訴你嗎?」敵人遂對鍾林施以酷刑,妄圖摧毀鍾林的意志。但鍾林早以將生死置之度外,為了理想信念,無為生死!3月下旬,鍾林被捕後第十八天晚上10時,重傷未愈的鐘林又被提審,一次次的威逼利誘、一次次的嚴刑拷打,一次次的暈過去又醒過來。敵人終未能從鍾林口中得到任何秘密,於是獸性發作。敵人將鍾林用麻繩緊緊捆縛,然後用近千斤重的桐料、麻石條緊緊壓在他的身上,用土紙浸溼,一張張貼在鍾林的口鼻上,封住他的呼吸窒息至死。鍾林烈士就義地在楊家灣煙衝。
3:彭輝明,1905年生,廣東東江人,出生清貧,很早就參加革命,1927年入了黨。大革命時期,參加了海陸豐農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後,在東江參加革命軍,後被派往蘇聯學習,回國後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工作,歷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3年,任紅八軍第二十三師政治委員、湘贛紅軍新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湘贛省軍分區第三分區指揮等職。1934年6月,任紅十八師第二十五團團長、第十八師副師長。8月紅六軍團突圍西徵後,任湘贛軍區司令員、中共湘贛省委常委。率領獨立第五團隨省委行動,在武功山區堅持遊擊鬥爭。1935年初,湘贛省軍區司令員彭輝明率領紅五團、紅三團約二千人,在江西安福袁家擊敗萍鄉保安團。隨後針對當時蓮花縣國民黨軍防守比較薄弱,沒有正規部隊,決定再往蓮花縣的五裡山方向突擊,很快進入蓮花縣城北面的虎頭嶺,遭到蓮花保安10團、萍鄉保安4團伏擊。彭輝明司令員親上火線指揮戰鬥,在戰鬥快要結束時,彭輝明正在指揮部隊追擊敵人,突然一顆流彈擊來,彭輝明身體一晃,子彈擊中了他。但彭輝明清楚的意識到一旦他退下戰場將影響部隊士氣,於戰鬥不利。他咬緊牙關,仍然從容指揮戰鬥,帶領部隊一舉攻下虎頭嶺,擊潰敵軍。彭輝明身上五處中彈,由於未能及時搶救,流血過多,英勇犧牲。
李發姑照片
4:劉斷英(女),安福人,1934年冬,主力紅軍長徵後,李發姑帶領鬱怡花等一行六人,受黨的委託,帶著經費,前往武功山下的白多坪一帶慰問難民,時任武功山洋溪難民團團長劉斷英接待了她們。李發姑、劉斷英、鬱怡花一起做難民的疏散工作。一天晚上,她們剛開完會,便被敵人發現,國民黨保安團包圍了她們,情況十分緊急。她們迅速組織難民轉移到山上隱蔽,她們在山腰裡找了個石洞暫避一下,以便觀察敵情。敵人槍聲大作,眼看就要追上「難民」。她們心急如焚,在這緊要關頭,李發姑對劉斷英、鬱怡花說:「情況緊急,我們要設法使群眾免受損失。」於是三人決定,為了挽救群眾,只有暴露自己,讓敵人來追擊她們。於是三人便憑著地形熟悉的優勢,選定一個突破口,往山上衝去,並且沿途叫喊著。敵人被她們三人調開,往山上追趕她們。為首的敵人還大聲喊叫:「抓土匪婆!不要開槍,抓活的!」她們爬上山頂,回頭看,面前是蜂擁而上的敵人,黑壓壓的一大片;背後是懸崖陡壁,無路可走,下面是黑洞洞的,看不見底。這裡就是武功山上有名的千丈崖了。那一刻,她們三人只有一個共同的念頭:「寧可犧牲,也不能落在敵人的手裡當俘虜,更不能做革命的叛徒,向敵人舉手投降。」李發姑悄悄說:「跳崖!」幾十支手電筒射向了我們,劉斷英第一個跳下,接著鬱怡花和李發姑也跳了下去。劉斷英壯烈犧牲了,鬱怡花、李發姑受了重傷,被崖下砍柴的村民救下背回山上的庵裡養傷,很快就聯繫上了武功山遊擊隊,後被送到設在武功山一個小山洞裡的後方醫院治療。這便是武功山上著名的革命故事《三女跳崖》。
5:姚斌山,簡介暫略,主要介紹「廉床客」姚斌山在萬龍山一帶發展黨員、創建黨組織,建立新安區蘇維埃政權,帶領遊擊隊在南嶺進行戰鬥、參加小年夜戰鬥等情況,以及被錯誤判定為AB團分子,錯殺的情況。以他為代表,來紀念數千被自己人誤殺的革命烈士。
郭猛照片
6:郭猛,簡介暫略,主要介紹郭猛在武功山帶領開展遊擊戰鬥,在九龍山紅軍山洞醫院的故事,及作為武功山遊擊隊組成的新四軍赴江蘇抗日後,犧牲的事跡。
四:瞻仰參觀學習路線規劃及講解流程。
路線一:
1:從管委會出發,至堎頭村榜立亭9公裡,坐車用時15分鐘,入堎頭村牌坊處花麥田新農村點,斷英亭介紹三女跳崖故事5分鐘。計20分鐘。
2:村部附近集中紅色點,從榜立亭開始步行10分鐘1000步,至鍾林亭,繼續步行6分鐘600步至往烈士張天窖分叉路口,繼續步行8分鐘800步至輝明亭,繼續步行7分鐘700步至村部附近戰場遺址。總徒步距離1.88公裡,總用時間31分鐘,總步數3100步。每個點停留5分鐘,講一堂微黨課,計25分鐘,總參觀瞻仰行程約1個小時。
3:從村部乘車返回管委會用時15分鐘。
總共行程往返約1小時40分鐘。也可視情況,增加到2個半小時。如從大江邊蘇維埃政府舊址出發則相應增加乘車時間。
未來路線二:
1:在路線一中行至輝明亭後,繼續前行5分鐘,至正在改造老村部民宿處,設想作為武功山紅色文化的載體,將武功山地區10年革命鬥爭中倖存下來的革命英雄人物進行展示介紹。
2:從紅色民宿往老棚裡方向行進15分鐘,到達未來計劃興建的斌山亭,進行微黨課教育。
3:從斌山亭往冷水庵方向行進15分鐘,到達冷水庵紅軍地下交通站、槍械修理所、計劃建設的郭猛亭,進行二場微黨課教育,《紅色冷水庵》、《九龍山紅軍山洞醫院》講冷水庵的紅色故事和九龍山上紅軍山洞醫院的革命故事。
此路線可安排一天行程。
未來路線三:
在完成路線二,行至冷水庵後,徒步至待發掘的九龍山紅軍山洞醫院,開展黨性、廉政教育。從堎頭村往返九龍山紅軍山洞醫院可以安排二天行程。
往期回顧
武功山地區革命鬥爭歷史情況簡介
堎頭村紅色革命教育點設置規劃建議
堎頭村發展紅色民宿產業 文化支持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