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燈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公園路6號自貢彩燈公園內,建於1990年6月,1993年7月落成,1994年2月1日正式對外開發放,佔地面積22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75平方米。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建立的,中國彩燈「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專門機構,是中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彩燈文化專業、國有博物館,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自貢市「中國燈城」建設的核心標誌。
整個中國彩燈博物館建築鱗次櫛比,樓閣高下,軒窗掩映,不拘一格,卻又和諧統一,形成了一組巨大的彩燈建築群落,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中國彩燈博物館先後被評為「巴蜀旅遊五十強」、國家級「AAA」旅遊景區(點),四川省青少年實踐教育基地、自貢市社科聯科普基地、自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也是自貢燈會唯一傳承保護單位。被國際旅遊界專家譽為「最具東方文化藝術神韻、極具開發潛能」的博物館。2020年7月,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十大主題研學旅行線路的非遺技藝研學之旅主題線路之一!
走進中國彩燈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這面燈牆。這面採用壁畫及現代制燈工藝等綜合藝術製作的燈牆,叫「華夏燈韻」。展示了火神祝融手捧「勾蓮玉紋燈」在元宵皓月的輝映下照耀著中華大地東西南北自古至今綿延不斷從火到燈由燈而會而節的悠悠歷史民俗民風,反映了中華彩燈經歷漫長的形成與發展形成豐富多彩的彩燈文化藝術,為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國彩燈博物館目前以序廳、中國彩燈歷史、中國彩燈風情、自貢燈會四大部分為基本陳列。藏品以中國歷史文物燈具、中國彩燈風情燈具及現代特殊材料燈組為主。基本陳列「自貢燈會發展史」融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以大量的文字說明和珍貴的歷史照片,展現了自貢燈會的歷史沿革、燈會習俗的形成及現代自貢燈會的發展。
中國燈文化歷史廳以時間為跨度,從火的使用、燈的問世、燈會的形成與發展三個方面展示中國燈文化的歷史。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的燈具文物展示是中國燈文化歷史廳的一大看點。
隋朝——中華民國(公元581-1911年)是燈會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
百枝燈樹巨大的造型是中國燈文化歷史二廳的焦點
「五皇燈會」石碑,打制於清乾隆年間,發現於當時香火旺盛的「五皇洞」。(今貢井區艾葉鄉竹林村)。「五皇洞」邊即「五皇廟」。據史志載:「每逢新春佳節,廟內張燈結彩,廟前樹燈杆,點紅燈。燃點所需油菜,由一些善男信女捐獻。燃燈時間少則三天,多則一月以上,正月十五」。該碑文是自貢燈會的歷史見證,由於年代久遠,辦燈會的盛況等內容已被風化,僅「五皇燈會」四字倖存。
二樓的中國彩燈文化藝術長廊頂部掛滿了傳統花燈,兩側展出中國歷代文人詠燈詩、書、畫作品,以及自貢燈會的形成與發展歷史。
自貢燈會歷史沿革,了解自貢燈會歷史的不容錯過!
瓷器宮燈王用了五萬多件瓷器餐具以棉線精心綑紮而成,通體不用膠粘、不用釘連,莊嚴、肅穆,令人叫絕。當您第一次站到這瓷器宮燈面前,那奪人心魄的燈光,那雍容大度的氣派,肯定會讓您感到剎那震撼!
自貢燈會首創並做到了形、色、聲、光、動的統一, 以特有之格韻展示無窮之魅力。形、色、光、聲、動的有機融合,是自貢燈會藝術特色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現代藝術彩燈的重要標誌。
自貢彩燈精品廳主要展出自貢歷屆燈會的精品燈組
相信年長一點的自貢人大部分都有一張與《九龍壁》燈組的合影吧,《九龍壁》燈組仿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造型,結合彩燈特點而設計製作。用機械傳動的九條蟠龍或騰雲駕霧或追波逐浪,動態逼真,造型生動,充分在現了我國古代傳統藝術的魅力和自貢燈會獨有的藝術表現力。
《一帶一路》燈組用「和平尊」為視覺中心,龍體纏繞著尊,光雕的駱駝環繞尊體追光閃爍,正是象徵了社會前進途中的艱難曲折和美好理想。
自貢制燈工藝以手工製作為主,工藝流程廳向我們展示了從竹製紙糊到絲扎造型、分色裱糊;從單一靜止到「形、色、光、聲、動」皆備獨具特色的彩燈製作工藝流程,並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打造出自貢燈會名揚天下的獨特藝術風格。
除了熟悉的廢舊玻璃瓶燈,光碟燈也是一種很好的廢物利用創意燈。
自貢現代彩燈製作的各種材料展示
特殊材料廳展出的燈組,既表現了自貢現代彩燈的獨特魅力,又體現了自貢人民對彩燈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
瓷器制燈是自貢燈會獨具的特色
蠶繭作燈更是自貢燈會的首創
廢舊玻璃瓶灌注的彩色水精心綑紮而成,是自貢燈會的藝術奇葩。化腐朽為神奇,可謂匠心獨具。
中國彩燈博物館研學的特色項目——花燈DIY製作
走進中國彩燈博物館不僅能了解中華彩燈的歷史、形成和發展,更能近距離從材料、工藝、製作等全面體驗自貢燈會。未來,中國彩燈博物館將繼續以博物館「旅遊+教育」為基礎,努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彩燈研學旅行特色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