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老人家常常對小孩說:「吃了冬至丸多一歲」,這句老話中的「冬至丸」就是湯圓。老人家在節前就將糯米提前浸好,冬至當天,一定起個大早磨米漿、搓湯圓,有白丸子和紅丸子,「丸子湯燒滾滾」,等小孩子醒來,一碗熱騰騰的紅糖湯圓就已端上桌。
閩南人鹹甜湯圓都吃。有一種特別的糖漿湯圓,可能是不少外地人沒有嘗試過的。這種湯圓沒有餡料,但表面會裹上甜甜的紅糖漿。做法其實也不難,將白糖和紅糖倒進鍋裡的開水,化成糖漿,再將湯圓放入糖漿中裹一裹,撈出來後撒上一點兒花生粉或白糖。而鹹味湯圓一樣好吃,加入面線、海蠣、肉片等,與個頭較小的湯圓同煮,再加一點芹菜,味道鮮美爽口。冬至這天,閩南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習俗,叫做「做雞母狗仔」。大人在搓湯圓的時候,會用米料捏一些動物的形狀或金錠銀寶,家裡人屬什麼生肖,或養什麼動物,就捏那個動物的形狀。也有把冬至丸放在牛圈雞窩處,意為犒勞家裡的動物。祈禱「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這種農耕社會遺留的風俗,是古人最樸素的期盼。湯圓煮熟後,第一碗是要給祖先或菩薩吃的,表示對神靈的尊敬。對閩南人來說,冬至和清明、除夕、中元節一樣,是四大祭祖之日。這一天,人們「不相賀,祭祠堂」,不能說「冬至快樂」,其實這是一個有點嚴肅的日子,和清明一樣,不適合送祝福。
閩南有句俗語:「冬至不回無祖公,春節不返無某囝。」冬至這天與清明節,是閩南的「冬春二祭」,有些出門在外的人甚至要回鄉祭祖。當地人一大早吃過湯圓,便會去廟裡拜拜,帶上準備好的米飯、熟食與紅色的湯圓,供奉在祠堂,焚香點燭、燒金銀紙、放鞭炮,甚至有上山掃墓的。如今祭祖的氣氛不如以往濃厚,也相對簡單,但很多人家還是會準備一些冬至丸,在祖先牌位前上供燒香。
除了拜床母,也要祭門神和灶公灶媽,也就是把丸子粘在門框上,或者米缸谷缸上,貼在哪,哪就吉祥如意,喜事連連。保佑一家幸福平安。
咱厝人,冬至時
碨米絞粞搓紅丸
搓糖粿,無稀奇
捏豬捏狗捏金魚
做雞仔,雞袂啼
落水要撈舉笊籬
囝仔人,勾勾纏
想吃你得敢赤鉗
野答工,逗支持
阿母挱啊一半暝
敬祖先,望新年
保庇平安趁大錢
整理自網絡
福建省南安市東田鎮政府官方微信
「田蜜事業」!
★全國「新媒體指數」微信排行總榜政府類第1位!
★全國「新媒體排行榜」政務微信第31位!福建政務微信第2位!
★南安市第一個通過認證的鄉鎮級官方微信,為您展示美麗、務實、奮進新東田!
★傾心打造南安最具影響力鎮級官方微信,致力成為生態南安、活力海西一流窗口!
★「田蜜事業」還有鄉鎮便民服務查詢(各業務流程)、實時公交查詢(南安、泉州、廈門)、在線詢醫等非常實用的功能。在與「田蜜事業」對話框就可以看到。
↓ ↓ 為用心的田蜜事業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