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在古代,人們是觀察太陽、月亮在天空中的運動來判斷時間的運行,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類測量時間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和追蹤正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本源。

通過跟蹤原子振蕩來測量時間

生活中常以分秒來計時,在當今太空探測、通信導航、天文觀測、工業自動化等領域,越來越需要更精密的時間測量。時間常常被準確到萬分之一秒,甚至百萬分之一秒。為了達到要求,許多精密的計時器誕生,原子鐘就是其中之一。

原子鐘是世界上已知最精確的計時儀器,採用了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同時這一標準也被認為是國際時間和頻率轉換的基準,廣泛應用於控制電視廣播和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信號傳遞。原子鐘的研發涉及到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圍繞在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層的能量差,來吸收或釋放電磁能量的。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更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這種不連續的電磁波的頻率,就是人們所說的共振頻率。同一種原子的共振頻率是一定的——例如銫133的共振頻率為每秒9192631770周。原子鐘就是使用雷射來測量原子的共振頻率,從而實現精準計時。

如果要追求近乎完美的時間測量,原子鐘必須去跟蹤單個原子的振蕩。但是按照量子力學的規律:當被測量時,原子振蕩的行為就像拋一枚硬幣,只有在多次翻轉中取平均值才能給出相對穩定的數值,這被物理學家稱為標準量子極限。因此,今天的原子鐘被設計用來測量由成千上萬個相同類型的原子組成的氣體,以便估算其平均振蕩頻率。

儘管原子鐘的類型有多種,但其背後的原理大致相同。目前最常見的原子鐘使用的原子包括氫、銫、銣等鹼金屬原子。但元素周期表中有100多種元素,為何科學家偏偏對這幾種原子情有獨鍾?

這是因為鹼金屬原子內部只有一個價電子,理論模型相對多價電子體系較為簡單。科學家在長期實驗中發現,鹼金屬原子中銫原子鐘又最為穩定,誤差可低至每2000萬年1秒的水平。

據了解,銫原子鐘使用銫原子束,通過磁場將能級不同的銫原子分離該時鐘將高穩定性銫振蕩器與GPS高精度授時、測頻及時間同步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使銫振蕩器輸出頻率馴服同步於GPS衛星銫原子鐘信號上,提高了頻率信號的長期穩定性和準確度,能夠提供銫鐘量級的高精度時間頻率標準,是通信廣電等部門替代銫鐘的高性價比產品。

氫原子鐘將氫原子保持在四周由特殊材料製成的容器中,從而使氫原子保持所需的能級,而不至於太快失去其較高的能量狀態,但是環境溫度變化及微波諧振腔老化會引起其輸出頻率的變化,從而導致氫原子鐘長期性能變差,為了減小這些影響,可藉助自動調諧器來確保諧振腔的頻率始終工作在所需的頻率上,並採用新的溫度控制系統來改善氫原子鐘的長期性能。

銣原子鐘是所有原子鐘中最簡單也最緊湊的一種,它使用裝有銣氣的玻璃腔,銣氣在周圍的微波頻率恰到好處時,就會按照銣原子的振蕩頻率改變其光吸收率。銣原子鐘溯源同步到GPS衛星銫原子鐘上,輸出頻率幾乎沒有漂移,性能與銫原子鐘相近,而且不存在銫原子鐘那樣銫束管壽命短需要高成本更換的問題。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 有了大幅提升

那麼原子鐘是如何誕生的呢?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教授伊西多·拉比提出,可以用他在上世紀30年代開發的原子束磁共振技術製作鐘錶;1949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前身美國國家標準局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氨分子作為振動源的原子鐘;1952年,NIST宣布了第一個使用銫原子作為振蕩源的原子鐘NBS-1。

1955年,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製造了第一個用作校準源的銫鐘。1967年,第十三屆度量衡大會基於銫原子的振蕩定義了1秒時間,從那時起全球計時系統拋棄了天文曆書時,進入了原子時時代。1968年建成的NBS-4是當時世界上最穩定的銫原子鐘,並在上世紀90年代被用作NIST授時系統的一部分。

NIST最新的銫原子鐘NIST-F1能夠將時間精度保持在每年約300億分之一秒,這是NIST建造的一系列銫鐘中的第8個,也是NIST第一個以「噴泉」原理工作的銫鐘。

通常原子鐘是用雷射把數千個原子關在一個光學「陷阱」裡,然後用另一種頻率與被測原子振動頻率相似的雷射探測它們。

將原子以經典物理學定律不可能的方式關聯在一起,使科學家能夠更準確地測量原子的振蕩。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認為,如果原子被糾纏,它們的單個振蕩將在一個共同的頻率附近收緊,與不被糾纏相比,偏差較小。因此,原子鐘可以測量的平均振蕩將具有超出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度。

研究人員糾纏了約350個鐿原子,該元素每秒比常規原子鐘所使用的銫原子的振蕩頻率高10萬倍。該小組使用標準技術冷卻原子並將其捕獲,困在由兩個反射鏡形成的光學腔中。然後,他們通過雷射腔發出雷射,使其在反射鏡之間反射,與原子反覆相互作用並糾纏它們。

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將原子糾纏在一起,然後使用類似於現有原子鐘的另一雷射來測量其振蕩的平均頻率。與不糾纏原子的類似實驗相比,他們發現帶有糾纏原子的原子鐘達到了所需精度的4倍。

既有助於解碼宇宙又能服務生活

與生活中常見的鬧鐘、手錶等計時器不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一窺原子鐘的真面目。事實上,原子鐘既高大上又接地氣。說它高大上,是因為它或許能幫助解碼宇宙中神秘莫測的信號;說它接地氣,是因為如果沒有它的幫助,手機上的導航就會把你帶偏不止一點點。

衛星定位系統都是通過獲得衛星和用戶接收機之間的距離來計算的,而距離等於傳播時間乘以光速,因此精確的距離測量實際上就是精確的時間測量。沒有高精度的時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就不可能實現高精度的導航與定位。所謂失之毫「秒」謬以千裡,這正是原子鐘大顯身手的地方。

由於引力會影響時間的流逝,因此距離海平面更近的時鐘實際上比珠穆朗瑪峰上的時鐘慢一點,這意味著物理學家可以使用原子鐘來測定地球的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等,這是一個被稱為大地測量學的科學領域。

為了提高測量精度,天文學家已開始將設施同步到單個精確的時間標準。這種同步會改善被稱為超長基線幹涉法的天文成像技術,該方法涉及多個天文臺協同成像一個原本無法用單個望遠鏡分辨的物體。例如,天文學家今年早些時候使用這種技術拍攝了黑洞的第一張圖像。更好的時間同步將可以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成像,因此也需要原子鐘來幫忙。

此外,如果原子鐘能夠更準確地測量原子振蕩,那麼它們將足夠靈敏以檢測諸如暗物質和引力波之類的現象。有了更好的原子鐘,科學家還可以開始回答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例如重力對時間的流逝可能產生什麼影響,以及時間本身是否隨著宇宙的老化而改變。(記者 馮衛東)

相關焦點

  • 100億年僅誤差半秒的原子鐘夠精確嗎?不,科學家又讓它更準了
    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人們用來計時最準確的工具依然是來自於鐘擺的有規律擺動,後來才用了更加精準的石英晶體振蕩頻率來計時,這對於石英晶體振蕩已達30MHz了,用在一般計時上毫無壓力,一直到現在,家用始終最常見的都還是石英鐘錶。
  • 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對用來探測引力波的雷射幹涉儀,Carlton Caves分析了海森堡不確定關系所帶來的測量精度極限,並且提出了用壓縮光來克服這個極限。這個方法已經被探測引力波的雷射幹涉儀實際採用,而且最近已經發揮了作用。 引力波經過的地方,空間尺度發生振動變化,所以存在於其中的世間萬物的長度都發生振動。這也就提供了引力波探測的途徑。
  • 1千萬年僅誤差一秒,這台鐘直接影響北鬥衛星的導航定位精度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精度。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千萬年才誤差一秒,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十分之一秒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糾纏增強的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鐘內達到比目前最先進的光學鍾更高的精度。原子鐘通過與雷射一樣的方法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蕩,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理想情況下,人們將能夠使用單個原子的運動。然而,在原子尺度上,量子力學的奇異規則開始起作用。測量受制於概率,必須將概率取平均才能得出可靠的數據。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時間工匠」趙杏文:耗時八年研發「銫原子鐘」 「北京時間」將由...
    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去年,她和團隊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一舉打破了過去半個世紀的僵局。目前,由他們所研發的銫原子鐘已經進入量產階段。這也意味著,今後,「北京時間」將不再由美國銫鐘來保持,真正實現了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
  • SQ3000 TM速度和精度的極限
    計量級精度通過MRS(多反射消除)技術達到計量級檢測精度針對幾何計量,半導體,微電子和SMT行業,實現大批量編程測量並保持極高重複精度 SQ3000 TM速度和精度的極限多重反射消除(通過在平行光源周圍配置的4個三維傳感器,可以在生產線上獲得計量級檢測精度。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 精密測量物理:精度起決定作用的物理學|NSR專題
    精密測量物理是以更高的精度檢驗現有物理學的範圍,並試圖找出框架的極限,從而發現新的物理。換句話說,精密測量物理是精度起決定作用的物理學。眾所周知,將測量精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往往會導致新的物理發現。因此,單位的定義、測量值的精度、物理常數的大小及制約關係是否成立,就成為了檢驗物理定律的關鍵,也是精密測量物理研究的核心內容。 單位是物理測量的基礎,國際單位制(SI)是全球計量的基準及物理測量比對的基礎。最近國際單位制發生了一次新的變革。
  • 「中國精度」新突破:平湖碧波映高峽 天尺萬仞測毫分
    文/郭超凱 楊欣 圖/郭文彬更準 天尺萬仞測毫分「中國釐米級天尺」——用戶對北鬥導航系統優異的精度定位性能紛紛點讚。而為了打造這把超高精度的天尺,新中國科技工作者奮鬥了34年,其中僅可行性論證就足足花了9年,而後又經過長達25年的建設歷程。
  • 星鏈網可軍用導航,精度超民用GPS十倍
    不幸的是,這些擔心是有道理的,最新的研究已經表明,星鏈網可以替代GPS定位服務,精度也將超過民用GPS的10倍,而且不容易受到幹擾。 GPS最初用於軍事領域,民用信號被故意幹擾以降低定位精度,但2000年後完全取消了對民用信號的幹擾,GPS也迅速佔領了全球衛星定位市場,被廣泛應用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GPS不斷發出包含自身位置及精確時間的信號,地面的接收器通過這些信號來計算自己的位置,通常誤差在幾米之內,精度最高可達到3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