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某旅遊紀念品商店內,各類玉器10元起售
圖片說明:花花綠綠的手鍊吸引了不少遊客挑選
(點擊查看東方網高清組圖)
東方網記者於量、曹磊9月24日報導:在南京東路上的一家禮品商店裡挑挑揀揀了半天,東北姑娘小莫最終悻悻地走出了店門。身後的貨架上,商品種類不可謂不豐富,但無論哪一件,在小莫看來都算不上是合格的「上海旅遊」紀念品。
「好容易來趟上海,回去就送朋友這些?」小莫的吐槽道出了不少遊客的心聲,也戳到了上海人的痛點:什麼旅遊紀念品能真正代表「阿拉上海」?今時今日,這個問題似乎並不容易解答。
山寨品橫行 「正規軍」不敵「野路子」
在上海人的概念裡,「城隍廟賣出來的東西」就是粗劣乃至山寨的代名詞,是專門用來「斬衝頭」的。然而,作為上海最負盛名的旅遊地標之一,豫園景區內及周邊麗水路、福佑路上的大小禮品店則始終像磁石一樣,日復一日地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在這些店鋪裡,開價198元的「緬甸翡翠」手鐲在幾番還價後往往僅需數十元即可成交;均價10元的「綠松石」、「瑪瑙」、「蜜蠟」製成的手串堆放在塑料籮筐內供顧客隨意挑選;帶有海寶或是城隍廟圖案的仿古懷表則是不論大小統一15元……當記者向店員詢問有沒有上海特色的紀念品時,對方毫不猶豫地指向貨架上一排有機玻璃材質的擺件,並詢問記者「要東方明珠還是金茂大廈」?
相比小店裡琳琅滿目的各色「野路子」商品,豫園景區內的幾家品牌紀念品商店則有些「單調」——絲巾、馬克杯、鑰匙扣均是各家主打,15元一盒的雪花膏作為暢銷品無一例外都被放在櫃檯最顯眼的位置。由於商品缺乏特色、款式雷同,加之定價較高且沒有還價的餘地,這些「正規軍」甚少有顧客問津。
而專營旗袍、工藝品等相對高端紀念品的店鋪則更是曲高和寡,「高冷」的氣質與喧鬧的景區格格不入,櫃檯後慵懶的店員與隔壁禮品店門口打著撥浪鼓賣力吆喝的店主形成鮮明對比。
劣幣驅良幣 價格實為癥結所在
在城隍廟買「緬甸翡翠」當做紀念品帶回家。這樣的場景雖然令人啼笑皆非,卻是上海旅遊紀念品市場的縮影和真實寫照。官方旅遊紀念品在市場打不開局面,促成了「野路子」旅遊紀念品的泛濫,上海市旅遊紀念品展示中心總經理陳儉認為,價格因素是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主因。
陳儉表示,購買旅遊紀念品作為遊客在旅遊過程中的一種衝動型消費行為,單個商品的定價切忌過高。按照陳儉的觀點,售價超過200元的旅遊紀念品當歸入「工藝品」範疇,而狹義上的旅遊紀念品的售價應在50元上下為宜。然而,目前大量的官方旅遊紀念品卻並不能做到這一點。
陳儉說:「一個上海旅遊紀念相框,成本不到五塊錢。在紀念品專賣店裡,要賣五十幾塊甚至六十幾塊,誰買?你說他暴利,也不完全是。景區裡或者大商場裡租個鋪面什麼代價?再加上水電煤、人工費,商家的運營成本非常高。」與之相對的,則是私營小店的「細水長流」策略,「義烏產的鑰匙圈,成本一兩塊錢,他賣個10塊、15塊。雖然質量差,又是山寨貨,但是實惠呀!自然買的人就多。」
高成本決定了高定價,從而導致顧客「用腳投票」,轉而選擇價格便宜的「野路子」紀念品,惡性循環由此產生。
成本門檻高 好設計難投入量產
有觀點認為優秀的上海旅遊紀念品難覓,癥結在於產品設計。對此,陳儉並不認同:「上海的旅遊紀念品從來不缺好的設計。只是很多好的設計,最終都因為成本的原因,沒能成功推向市場。」
上海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今年的第十屆大賽目前正處在作品徵集階段。陳儉告訴東方網記者,歷年大賽中,湧現出了大量優秀的設計;其中上海旅遊紀念金鑰匙、磁懸浮筆等設計在推向市場後,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響。然而,更多的獲獎作品到最後也還只是一個樣品或是紙面上的設計稿。
提及2012年大賽的一等獎作品「滬語密碼鎖」,陳儉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這個用諸如「撒寧來賽」、「阿拉曉得」等滬語方言取代傳統阿拉伯數字進行排列組合的密碼鎖,設計新穎有趣,同時又融合了上海本土文化元素,可謂極具特色。但是,經過評估後,密碼鎖高達100萬元的先期投入立馬嚇退了所有的生產廠商。
「先期投10萬,廠家還敢上,因為輸得起。投入100萬,零售價定多少合適?萬一賣不動怎麼辦?沒人願意冒這個險。」用陳儉的話來說,國內旅遊紀念品的生產商和經銷商大多是「小舢板」,體量普遍不大,因此經不起「折騰」,面對好設計卻不敢出手也情有可原。
盼政府扶持 紀念品產業謀發展
產業鏈不完善、銷售渠道不通暢、劣質產品充斥市場、優秀設計難以量產……上海旅遊紀念品市場的發展,不得不說困難重重。
陳儉認為,在目前市場尚不成熟、消費者旅遊消費理念尚未形成的大環境下,來自政府的扶持幫助乃至託底,是提振生產和經銷商積極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行業的發展也迫切需要專門的職能部門牽頭開展各方面的工作並進行管理。
值得欣慰的是,上海旅遊紀念品產業的發展如今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去年年底,2015上海旅遊紀念品流行趨勢發布,這項被陳儉解讀為「造聲勢」的活動,在社會上取得了一定的反響。陳儉說:「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打基礎、造聲勢,然後逐步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我相信,未來『拿得出手』的上海旅遊紀念品一定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