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城東二、三環之間的北京工人體育場是一個開放又神秘的坐標。
球賽、演唱會、酒吧、夜店、網紅餐廳……在有球賽的日子裡,身著綠色球衣的國安球迷和蹦迪的年輕人在工體的西門和北門交匯,構成一幅魔幻的後現代藝術。
也許很多外地朋友只把工體當成一個樸實無華的體育場,但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工體具有不一樣的非凡意義。
對於北京國安球迷來說,這裡是主場,是聖地,每次球賽開場,他們都要齊呼:「這是哪?北京!」
對於年輕人來說,這裡是夜生活的遊樂場:「工體的DJ才叫打碟呢!五道口的只能叫放歌兒……」
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工人體育場是他們在北京的家:「嗨,拆不拆的,還得接著住啊」
7月27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消息,北京工人體育場將正式啟動保護性改造復建。
不出意外在2022年12月,這裡將會出現一座具備國際頂尖水準的專業足球場。
於是,隨著幾輛吊車轟隆隆的聲響,工體門前標誌性的男女工人雕像被原封不動的搬走,南看臺的電子記分牌也轉瞬被鑿掉。這座矗立60年的老體育場,正被逐步有序拆除。
然而建築能拆,拆不掉的是工體裡承載的青春和記憶。
本期虎扯電臺,我們就邀請到幾個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來跟我們聊聊印象中的工體,他們分別是北京國安資深球迷曼曼、王浩,工體老居民、酒吧從業者傑瑞,以及我們的北京編輯渣渣郡,希望這些不同視角下的工體,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或者是為你們呈現出一個更加具象、真實且立體的工體。
01.記憶中的「工體老大哥」
最近一二十年,工體早已經是北京最IN、最時尚的地方,但是60年前,這裡還是北京城外的一個荒涼的「葦坑」, 顧名思義,就是長有葦子的池塘、大坑。
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為了向十年大慶獻禮,北京開始興建十大建築,包括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等,工人體育場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對於大多數北京孩子來說,工體最早其實是個「紅色建築」。
至於工人體育場名稱的由來,一方面是因為其建設資金全部來自全國工人的工會會費,另一方面,那個年代工人老大哥的地位至高無上,用「工人」命名,也與時代主旋律同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鳥巢出現之前,工人體育場一直擁有國家體育場的地位。不僅舉辦過五屆全運會,還承接過1990年亞運會,那時全國各地的同學們的願望是來到首都,和熊貓盼盼合影。各種各樣的國際賽事都在這裡留下印記,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等重大活動,也理所當然落地工體。
儘管北京之後建起了鳥巢、水立方、奧體中心,也經歷了亞運會、奧運會和數不清的體育賽事,但在老北京的心中,哪個場館也無法取代工人體育場的地位。在這裡,人們開始了最早的體育賽事;在這裡,國安球迷們留下了淚水與歡笑。
當我問起渣渣工體對於北京人意味著什麼的時候,他思考了一下回答,就像你們石家莊的人民廣場吧。雖然不太貼切,但是能大概明白:可能每座城市都有一個專門用來回憶的地標,而工體承載著北京local的精神和記憶。
而對於全國更多的朋友來說,認識蜚聲華夏的工體可能是從搖滾OG的演唱會開始,對於那會兒的年輕人來說,工體是崔健第一次把搖滾從馬克西姆搬上檯面的地方,1986年,崔健在這裡唱起了《一無所有》,代表著那個年代最先進的反叛文化,因此,去工體就像是一場朝聖。
現在,工體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文化符號。 不管你愛不愛蹦迪,愛不愛看球,你肯定聽過工體的名字。
02.國安的主場,球迷的家
回憶起第一次與工體和國安相遇的日子,曼曼說自己還是個助威口號限定在「國安國安北京國安」的小奶娃,而渣渣和王浩也表示,自己從小就跟著爸媽來工體看球,國安球迷文化就在這樣的薰陶下薪火相傳。
對於曼曼來說,青春的記憶就是大學上完課立馬衝到工體看球,晚上回來還要求著宿管阿姨開門進宿舍的日子。
「記憶裡的高光時刻是2009年國安奪冠,幾萬人沿著東西街浩浩蕩蕩唱著助威歌,那是國安,也是工體的黃金時代。要是完事還能參與別的娛樂活動,那都是沒在場上全情奉獻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到現在,雖然她的狂熱已經退卻了,但身邊倒是有很多因為看球走到了一起的球迷朋友,他們結了婚、生了子,在刷朋友圈的時候,還能看到他們帶著他們的孩子,一家三口穿著綠色的球衣到工體看球。曼曼說,刷到這樣的朋友圈她是一定會點讚的,「一方面是想表達祝福,希望一切都好,另一方面,也是回憶我們共同擁有過的青春。」
而對於買了季票且依然狂熱的、精通助威歌單的御林軍選手王浩來說,記憶中工體的高光時刻非「7.21」大雨那天莫屬了,2012年7月21號那天,北京國安踢杭州綠城,50年一遇的暴雨狂嘯傾盆,近3萬球迷依然風雨無阻來到工體,球迷們全程起立,陪國安奮戰到底,屹立在風雨中的國安球迷仿佛一尊尊雕像。「雖然是輸了,但絲毫不影響球迷支持球隊,站在那的都是英雄」王浩回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於北京人來說,如今,過年時的廟會和比賽時的工體是北京人密度最大的地方了。每次球賽開場前,北京國安的球迷都會儀式般的齊聲呼喊:「這是哪!北京!」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儘管回憶起工體,渣渣印象最深的還是拉粘兒的廁所地板,但這絲毫不影響球迷們的熱情,因為對於北京球迷來說,這裡不僅是國安的主場,更像是老北京人的家。
對於老工體拆了的消息,曼曼和王浩更多的是不舍。這意味著他們再也不能在球賽開始前的四五點早早來到工體周邊吃著串兒,喝著酒等待7點半的球賽開場,或者是在球賽散場後,再和朋友們去三裡屯喝點,晃蕩一晚上,等著第二天早上第一班的852路。
隨著工體走了的,是他們對時間的眷戀。
也許面對時代的變遷,每一個人的鄉愁都是時間性的,就像《老炮兒》裡那句——「沒宣武區了,都合西城了。」
03.Party Animals 的愉樂天堂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電波,而FM 88.7就是北京的聲音。「京城hip hop發源地 club mix」,在那時,在北京打車你幾乎能在所有車載收音機上聽見這句話。
70年代初,工體是北京老外最早的聚集區,由於緊鄰外交公寓,大使館,附近的三裡屯使館區輻射到了工體,使得工體成為接受西方酒吧文化和club文化最早的一個地方。直到現在,工體依然是北京最密集、最IN的夜店聚集區。
十年前,在工體的輝煌時代,國安的球迷、夜店的豪客、駐場的美女、招搖過市的超跑、街邊的燒烤髒攤兒…烏泱烏泱的蒸汽波令人神往。那時候夜店生意是真得好。人們戲稱,工體北門有兩大脫單許願寺院——密克寺(MIX)與維克寺(VICS)。
對很多北京孩子來說,club mix是一種高消費和頂尖夜店享受的古早符號,是過去北京夜店的標杆。渣渣說,「小時候覺得去mix是一個特別有面兒的事」 。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就算工體不拆,現在的MIX和VICS也已經「淪為」老字號了,現在的95、00後的年輕人,更愛去Sir Teen(13)、One Third(OT)這樣的百大排名夜店。比起上一屆,它們更加溫文爾雅,夜店裡紛紛裝上了新風系統,地板不再拉粘兒,空氣不再臭烘烘伴著甜絲絲,再沒有能分出N個流派的狗熊掰棒子舞,也沒有跳著棒子舞、揮金如土的老大哥了。
夜店在酒吧的衝擊下變得不溫不火起來,年輕人更偏愛擁有各種文化特色的酒吧,「想去就去,不用攢著精力、情緒和鈔票特地大幹一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傑瑞的回憶裡,最令他懷念的還是走出夜店門口時,踏著朝陽,和著冷風下肚的雞蛋灌餅和麻辣燙,而渣渣老師卻表示蹦完了喝完了在寒風中站著吃麻辣燙是真的慘。「手都凍麻凍木了,真沒金鼎軒香」,但傑瑞老師認為,這就是屬於十年前的工體「美食文化」。
在傑瑞現在經營的酒吧裡,文化多樣是如今最大的變化。少了「外聯兒」、「籤酒」,取而代之的是酒後在吧檯撒尿,和追到大使館也要不到帳的外籍友人。聽聞此,渣渣真誠的向傑瑞發問:那他尿了你怎麼辦,你擦了?
工體的夜店分布在西路和北路,而這次拆遷的北路,因為擁有曾經的兩大OG: mix、vics,被視為工體夜店的靈魂。被拆除的體育場,更是工體圈子所圍繞的圓心。
談到對工體改造的期望,曼曼和王浩都希望2022年再回到工體時這裡能夠煥然一新,能有更加專業的體育場,給到現場的球迷提供更多的便利。不破不立,未來的工體,一定會更好。
渣渣最惦記的還是工體門口標誌性的工人雕像,好在,它會在2022年再原封不動的搬回來。
而當同樣的問題問到居住在工體的傑瑞時,這位原住民卻毫無期待,只留下一句來自心底宛如吶喊般的真誠發問:
「什麼時候工體才能不堵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