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4日 15:41 稿源:合肥晚報
分享到:
連日的高溫,讓合肥全市大部分地區出現輕度和中度乾旱,局部地區重旱。據農業部門統計,截至8月13日12時,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247.8萬畝。抗旱,已經是擺在老百姓和各級政府面前最重要的任務。連日來,記者走訪肥東、長豐等地,深入田間地頭,直擊抗旱。
長江水來肥東解近渴
8月14日,肥東縣黃疃電灌站全力運轉,源源不斷的水源如血液一般,被注入到乾渠之中,成為灌區農民的「救命水」。這些緩解旱情的「救命水」,是從長江遠道而來,農民用水卻沒有多花一分錢。
這渠長江水來得正是時候
「老天一直不肯下雨,田裡的『旱貨』早就沒指望了。」坐在田埂上,張集鄉黃疃村的黃庭武愁眉緊鎖,向記者講述莊稼人的不幸。今夏持續不斷的高溫少雨天氣,讓各地旱情接連告急,肥東縣也有近45萬畝在地農作物,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
花生幼苗還沒長成,就被烈日烤趴在地裡,焦黃的葉子看不到一點生命力。玉米頂著高溫艱難抽穗,表面上像是度過了一劫,可到頭來還是讓人失望,玉米棒上根本沒有多少果實。這些黃庭武口中的「旱貨」,大多已成了旱情的犧牲品,莊稼人剩下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水稻上。黃庭武說,水稻正是抽穗揚花的關鍵時候,要是田裡的水跟不上,他們的損失真不知道會有多大。黃庭武略微舒展了眉頭,看了看身邊運轉的抽水泵,朝思暮想的水正被送到稻田裡。
「前幾天,村裡的這條乾渠還是幹的。12日的時候,長江引來的水一下就到了,這可幫了我們大忙。」根據黃庭武的經驗,要是這水遲上一周才到,即便是還能派上用場,但水稻那時候也傷了,到頭來恐怕也要減產。經過前後一整天的盯守,黃庭武家的5畝地完成灌溉,今年的收成暫時保住了。
主灌渠區緩解旱情只要三四天
在張集鄉的黃疃電灌站,提水泵正在全力運轉。在乾渠暢通的情況下,最快只要三四天時間,灌區內的乾渠全都能送上水,也就代表著旱情將基本得到緩解。迅速化解旱情,這完全得益於長江水的到來。
遠在他鄉的長江水,如何一步步地走到合肥?肥東縣駟馬山電灌工程管理處主任胡長風,解答了記者心中的疑惑。原來,駟馬山、巢湖、淠史杭三大灌區,構成了肥東縣農業生產的「命脈」,張集鄉正是屬於駟馬山灌區。地跨皖、蘇兩省的駟馬山水利工程,讓合肥能夠將長江水納為己用。「長江水來到肥東,簡單來說要經過三個步驟」,胡長風告訴記者,長江水先被提到烏江口,然後再提到省駟馬山站,最後才到黃疃站。每道「工序」的耗時,可能都不一樣,例如從省駟馬山站到黃疃站,耗時預計在24小時。
「黃疃站始建於2000年,設計灌溉面積20.9萬畝,已累計提水500多萬立方米。」胡長風介紹說,肥東縣還有其他2個電灌站,它們跟黃疃站的作用一樣,就好比是3條高速公路,把3股長江水注入沿線乾渠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合肥市三縣當中,只有肥東縣部分地區屬於駟馬山灌區。
平價水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相對長江水而言,巢湖水和淠史杭水似乎離合肥更近,用起來不僅方便,而且價格便宜。相反,長江水遠道而來,「運費」會不會比較高,從而給農民帶來負擔?實際上,如今已經不需要有這樣的顧慮。
說起長江水的水價,其實有過一次大的「調整」。在歷史上,今年是第三次引入長江水。「2011年以前,我們這裡灌溉,用的還是淠史杭的水,主要是考慮到成本。」胡長風告訴記者,那時如果用長江水的話,每灌溉一畝地,農民大概要花100元。2011年,肥東縣遭遇60年罕見的大旱,長江水第一次發揮了功效。也就是在那時,肥東縣加大財政投入,出臺了水費改革方案。現在用長江水灌溉一畝地,跟其他灌區用水差不多。
長江水供應保底兩千萬方
撬動了價格這條槓桿,長江水供應合肥灌區將成為常態。記者了解到,肥東縣跟省駟馬山引江工程管理處籤訂協議,每年保底供應肥東2000萬立方水,足夠保證肥東灌區的使用。
「除了價格平穩以外,引入長江水還有其他三個好處。」合肥多少年一直使用淠史杭的水,況且巢湖水又近在咫尺,長江水跟它們相比能有哪些好處?胡長風介紹說,長江水作為很多地方的飲用水源,其水質算得上優質。引來的長江水稍作處理以後,甚至能夠作為居民飲用水使用。此外,長江水還不愁供應量,2000萬立方要是不夠用,還可以隨時「續水」,不需要為指標問題頭疼。更重要的是,屬於駟馬山灌區的肥東,在「區位」上也有不小的優勢。「我們處在淠史杭灌區的尾端,引水時間不一定能很及時。而從長江引水,實際上更加方便、快捷。」正是基於這些考慮,2011年首次引長江水後,2012年又一次開閘放水,今年已經是連續第三個年頭。
「2000萬立方長江水,基本上能夠肥東縣使用。假如今年旱情持續下去,根據情況,再考慮要不要追加引水量。」由此可見,長江水離合肥並不遠,實際上,它已經成為合肥的重要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