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地區首發之後,一加終於在國內發布了一加5T,當然除了價格也沒什麼值得公布的。
一加5T國內售價是6GB+64GB版起價2999元,8GB+128GB版起價3499元。海外版起價499美元,約合人民幣3300元,比半年前推出的一加5大約貴了20美元。
對比一加歷代手機,會發現價格賣的越來越貴了。最初的兩代都維持在1999元的起始售價,一加3從2499元起跳,一加3T漲到了2699元,一加5/5T則是2999元。
漲價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結為幾個因素——其它網際網路手機品牌都在漲價,跟隨大流;快閃記憶體及屏幕等元器件漲價,成本提高;銷量少只能賣高價,保證利潤……
新機的首發放在了國外,國內只是給了一個相對於藍綠兩廠高一些的售價。可能是外觀逐漸趨同其他國產手機的原因,一加自己也知道在國內市場沒有多少競爭力吧?
「寄居」在OPPO體內?
回到十多天前,一加5T已經在海外地區首發,包括the verge、mashable等科技媒體都陸續公布了上手體驗。
這款新機的優點主要為「相比更高價位的全面屏手機還是顯得便宜,帶3.5mm耳機接口;更大的屏幕和相機在低光環境下更好的表現;輕量化的金屬設計,指紋識別依然很快……」
缺點就比較多了,可能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沒有防水功能、不支持MicroSD擴展、不清晰的系統更新策略;主相機依然無法與其它旗艦機比較,另外臉部識別在弱光時讓人失望;臉部識別無法用於支付,而後置雙攝從光學變焦變回數字是退步;機身握持不便,臉部識別存在安全隱患;屏幕依然只是全高清,出廠只是預置Android 7系統;相機拍照水平一般,沒有無線充電等功能。」
目前國內一些媒體的評價基本上是「總體沒啥短板,全面屏是最大亮點」。不過全面屏早已帶來了審美疲勞,一加5T最大的問題還是OPPO R11s附體。
事實上,初代一加手機就是由OPPO的代工廠生產的。之後的二代及一加X都選擇了富士康代工,但是銷量並不好,庫存問題也給一加帶來了不少虧損。
去年開始,一加手機的生產重新回到OPPO懷抱。今年6月發布的一加5和OPPO R11外觀設計相差不大,只是硬體配置更高一些,也被稱為後者的高配版。
與此同時一加對OPPO的依賴也更明顯了,元器件採購、產品調試、階段試產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後者提供支持。據悉一加在深圳的辦公地點和OPPO總部位於同一棟寫字樓的不同樓層,兩家的員工也經常在同一家食堂用餐。
最新的一加5T就和OPPO R11s使用了相同的模具,產品上的差異化更多體現在硬體配置和軟體系統方面。一加抱緊OPPO的大腿,會帶來哪些利弊呢?
手機行業專家孫永傑表示:「一加選擇沿用OPPO的設計方案最主要的還是出於成本的考慮,因為每一個企業都需要考慮產品的投入產出比。也許通過觀察前幾代產品的市場表現之後,一加發現全新的ID設計並沒有帶來其想要的回報,所以選擇採用OPPO的成熟設計,在保證能擁有一定市場的情況下,還能節省一大筆研發經費。」
他指出:「ID設計方面的轉變,或許會為一加減少一定的成本壓力,但同時因為其在軟體生態領域本就沒有任何優勢,再放棄外觀設計差異化的追求,很有可能會限制其今後發展的前景,特別在其本身就非常小眾的情況下。或許一加能很好的活下去,但想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體量恐怕會相當困難。」
閃購製造搶購假象?
相比產品無驚喜,一加更大的問題在於渠道。國內是京東獨家包銷,海外的情況相對比較複雜。
先說國內。今年3月底,一加與京東宣布籤訂獨家包銷協議。協議規定,自籤約期三年內,除官方銷售平臺外,一加手機所有型號產品只選擇京東作為國內唯一銷售渠道。
2014年一加初代產品發布時就選擇了京東作為銷售合作夥伴,2016年京東已成為一加手機在國內唯一的銷售渠道。
劉作虎稱「基於相同的認知和看法,把兩家看成了一家公司;以後一加僅負責製造產品,銷售推廣就交給京東了」。籤訂包銷協議讓兩家公司走得更近了,也意味著一加要承擔更高的風險。
京東副總裁胡勝利曾透露,今年一季度一加手機的銷量超過了去年的總和,而去年一加在京東上的銷量是2015年的兩倍。
但在今年雙11當天,一加手機並沒有進入京東手機銷量排名前10,同樣與京東籤訂獨家包銷協議的錘子手機卻取得了排名第六的好成績,這是值得一加反思的。
在海外地區,一加也在通過自己的官網、電商平臺和閃店等渠道賣出更多手機,但還沒有跟主流運營商達成過長期合作。
當被問及「為什麼每次一加在線下賣手機都有這麼多人排隊?」等問題時, 劉作虎表示: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這可能是我們獨特的一個現象。
調查後發現,用戶排隊是因為一加在歐美地區沒有線下門店,每次都和其他零售店搞線下popup閃購活動(類似一種快閃店,幹完一票就撤)。小廠商承擔不起線下門店的成本,劉作虎又堅持走電商模式,不肯走歐美大零售商渠道,因為那樣會提高成本……
換句話說一加手機在海外地區的排隊搶購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假象,反映的卻是渠道不給力、產能跟不上(經常缺貨)等問題……
結語:
在國內手機市場,小米「為發燒而生」、華為「爵士人生」、魅族「工匠精神」、錘子「天生驕傲」等品牌調性都是耳熟能詳。
一加最初是靠never settle(不將就)打響知名度的,但現在更多體現的是「妥協」、「不講究」……從CEO劉作虎的態度轉變也可以看出來。
相比羅永浩,從OPPO離開的劉作虎早早就意識到了手機市場的殘酷,他曾說過「大象跳舞,踩死的可能是螞蟻」,但兜兜轉轉一圈之後又再次選擇了與OPPO合作。
今年6月,一加5發布後被調侃使用了OPPO R11外觀ID設計時,劉作虎是這樣回應的:「一脈相承的東西難免,但是的確好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繼承呢?」
從與OPPO劃清界線,到不避諱使用後者的供應鏈和生產線,劉作虎所謂的「先天優勢」恐怕只能讓一加苟延殘喘幾年。
畢竟,緊抱OPPO和京東的大腿躲過了2016年的手機倒閉潮,不代表就能在2018年繼續活下來。能三年不換模具的,全球僅有蘋果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