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所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巨系統」,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由各種要素組成,包括地形、氣候、生物、水文和土壤等,這些自然地理要素都在不停的變化運動之中,使得整個自然地理環境也在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在地球的表層系統中,會產生一些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我們稱為「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的孕育和發展涉及多種因素,其中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而人類活動在自然災害中會改變其發生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

自然災害根據成因和發生過程,可以劃分為地質地貌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和海洋災害,其中氣象災害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自然災害,包括洪澇、乾旱、颱風、寒潮、高溫、低溫凍害、沙塵暴、冰雹和龍捲風等。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十分多發的國家,我國自然災害的類型十分廣泛,自然災害的分布範圍也很廣,對於我國東南沿海各省份,如臺灣省、海南省、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等省份來說,「颱風」災害是最重要的自然災害之一。

「颱風」從天氣系統的角度來看,屬於「低壓系統」,也就是一個低壓中心,四周氣壓高中心氣壓低,在水平方向上四周空氣往中心輻合,在垂直方向上空氣呈上升運動。由於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低壓系統水平方向空氣呈「北逆南順」旋轉,低壓系統「旋轉輻合」的運動形態很像江河中的旋渦,所以又被稱為「氣旋」,氣旋可以分為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兩大類,颱風屬於熱帶氣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熱帶氣旋都會被稱為颱風,颱風是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也就是風速達到每秒32米以上。

影響我國的颱風一般都生成於菲律賓以東廣闊的太平洋洋面上,緯度位置大約為北緯10°至20°左右,緯度低熱量高,廣闊的大洋洋面平均溫度在20℃以上,海洋水汽強烈蒸發,形成大量的雲系,在信風的激蕩作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發生旋轉,逐漸形成熱帶氣旋,隨著勢力不斷發展,逐漸形成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等級別。我國夏秋季節,東南沿海地區經常會受到颱風災害的影響,雖然夏秋季節颱風多發,但是每年第一個影響我國的颱風大多在春季時節。

根據1980年至今這30年的統計來看,每年影響我國的第一個颱風,平均生成時間為3月19日,而今年影響我國的第一個颱風姍姍來遲,不過現在總算是等到了,很顯然今年的第一個颱風比正常年份大約晚了兩個月。今年的第一個颱風命名為「黃蜂」,生成在菲律賓以東洋面,從5月12號開始「黃蜂」勢力不斷增強,逐漸發展成為颱風,預計颱風「黃蜂」將會往西北方向移動,並在15號左右登陸菲律賓,並穿過菲律賓群島,移動路徑預計逐漸轉向北方,可能並不會登陸我國。

由於菲律賓以東洋面整體熱量並不是最高的季節,所以每年的第一個颱風往往勢力不是很強,風力也相對較弱。不過,颱風「黃蜂」的移動速度較慢,可能給菲律賓帶來強降水,並引發洪澇災害。近三十年以來,生成第一個颱風最晚的年份是1998年,當年在7月9日才生成了第一個颱風。根據颱風命名表,今年颱風的命名將會從「黃蜂」開始,後面依次是鸚鵡、森拉克、黑格比、薔薇、米克拉、海高斯、巴威、美莎克、海神、紅霞、白海豚、鯨魚、燦鴻、蓮花、浪卡、沙德爾、莫拉菲、天鵝、艾莎尼、艾濤、環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