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本來就是我們的傳統食物」,韓國人又喊上了,這次是因為李子柒的一段視頻。
9日,李子柒在Youtube個人帳號發布了一段視頻,介紹「蘿蔔的一生」,其中她將蘿蔔切碎,用鹽析出水分;
再經過脫水等程序,製成蘿蔔泡菜;
之後,她又分別採用兩種方式處理了白菜,一種是僅用鹽浸泡白菜,另一種是給白菜上塗抹了辣椒;
兩種方式處理過後都要進行密閉封存;
製作完泡菜後,李子柒開始做飯,視頻全程她基本沒有說過話;
這段視頻在YouTube受到歡迎,目前已經近300萬次觀看,然而,韓國網友看到這條視頻卻炸了,因為李子柒的視頻中出現了泡菜:
「請注意,泡菜是我們韓國的傳統食物」
「中國這麼喜歡韓國文化嗎?」
還有一些韓國網友的角度更清奇,認為從李子柒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她根本沒有泡菜冰箱,這足以說明「泡菜根本不是中國的食物」。
目前,李子柒這條視頻的熱評區幾乎被韓國網友的類似言論給佔領了。
去年年底,一項由中國主導制定、四川眉山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的泡菜行業國際標準正式誕生,這意味著,以後中國能夠制定泡菜行業國際標準。
為什麼是四川眉山?據四川經濟日報報導,眉山是「中國泡菜之鄉」,有關資料顯示,眉山有文字記載的泡菜製作歷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大文豪蘇東坡不僅喜食泡菜,還親手製作泡菜,著名的東坡肘子就是豬肘和泡菜的奇妙結合。從古至今,東坡故裡,幾乎家家戶戶都能製作美味的泡菜。
2017年,「東坡泡菜」銷售收入達165.8億元。目前,東坡泡菜產品已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對了,忘了說一句,李子柒,1990年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
若要再往大了說,中國泡菜的歷史,就更久遠了。
早在3100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我國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雛形——鹽漬菜。
到了秦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明確提出,菹者,酸菜也。菹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泡菜的專用字。
北魏時期,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泡漬蔬菜的加工方法,這是關於泡菜製作的較為規範的文字記載:「泥頭七日便熟」。泥頭就是用泥密封容器口,可見當時就已經知道利用厭氧進行發酵。
發展到現在,中國泡菜發展的越來越好,而韓國所謂「泡菜宗主國」的身份卻早已名存實亡。
近幾年,「韓國餐廳使用的泡菜近90%為中國產」「韓國進口泡菜99%來自中國」等新聞層出不窮,因此2018年,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還發布了《泡菜產業振興綜合計劃》,力爭在2022年以前將國產泡菜比重較2016年提高5%以上。
然而到了去年,受到颱風和超長雨季的影響,韓國蔬菜在今年還出現了大幅減產的局面,價格暴漲,為此不少韓國家庭主婦都放棄了自製泡菜,改為購買加工泡菜,中國泡菜的出口價格也隨之上漲。
市面上的泡菜依賴進口,家庭主婦放棄自製泡菜,有韓媒形容如此狀況是「泡菜國之恥」,這或許也是韓國網友極度敏感的根源所在。
拋開「泡菜之爭」本身,「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對此評論道:
第一,自信才有胸懷。
「泡菜是韓國的。」「柿餅是韓國的。」「端午也是韓國的!」
去年,泡菜標準由中國制定的新聞出了之後,韓國政府當即坐不住了,稱「中國四川泡菜國際標準不適用韓國泡菜,」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的一名官員還解釋稱:韓國泡菜的英文名稱為「Kimchi」,而中國泡菜的英文名稱則是「Paocai」。
隨後,華春瑩對此回應道,「有這方面的爭議嗎?我不太清楚。我認為中韓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和共享。」
歸根到底,事事要爭的不安全感是對自身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會使人變得多疑,從而產生各種被迫害妄想。從外交部發言人的反問到網友的調侃,這種淡然正是自信應有的樣子,正因為實實在在的文化自信與強大,才讓我們對這種小肚雞腸的無稽之談一笑而過。
第二,要讓文明成果助推文明發展。
「首先發明」意味著贏在起跑線,但絕不意味著能永遠領先下去。
哥倫布手持指南針發現新大陸, 讓世界格局劇變;廉價的紙張、便捷的活字印刷曾助推了文藝復興,讓資產階級思潮傳遍歐洲;火藥則徹底改變了西方傳統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封建堡壘,加速了西方文明崛起的歷史進程……
從指南針、造紙術到活字印刷、火藥,種種絲路上中西技術與物品交流互鑑的縮影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這些源自中國的發明,為何率先成就的卻是別人的發展與強大?
文明的成果,不僅在於獨特歷史和文化基因的延續傳承,更為在於經濟獲利、社會發展創造的更大空間——利用好、發展好,推動文明的車輪在歷史中滾滾向前,才是文明成果的最終意義所在。
第三,保護「首先發明」,更要保護創新精神。
「泡菜」不過是中國五千年輝煌燦爛文化中九牛一毛的細細一筆。我們要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本身,更要保護中華民族創造無數「第一」的這種創新精神。
創新,是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下的力量源泉,讓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不斷創造出富有永恆魅力的文明成果,更是中國面向未來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如今的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面臨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我們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加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像浩瀚歷史中的無數先輩一樣,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突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的重重阻礙,搶佔未來的先機。
這才是我們務必要爭的「第一」!因為我們絕不會躺在輝煌歷史中自我陶醉,而要用民族骨子裡的創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