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廳
北碚博物館
中共中央西南局歷史陳列館
四世同堂紀念館——老舍故居
梁實秋雅舍
晏陽初紀念館
盧作孚紀念館
重慶自然博物館外觀
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
北碚區發布消息,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百館之城」,構建「1+2+100+X」文化場館群發展新格局,讓碚城的千年文脈,綻放朵朵繁花。
東風萬裡繪宏圖,直掛雲帆濟滄海!
守護精神家園,展現文化自信,北碚將製造現象級文化「爆款」,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彰顯城市「文氣」、實現「兩高」目標,讓「巴山夜雨地」從詩情畫意中款款而來!
何為「百館之城」
博物館,承載燦爛文明,是文化的中樞、傳統的未來。
百館之城,就是八方動員,多措並舉,建設100座博物館!
按照國家對文博場館的分類方式,北碚將區域內所有場館分為科教類、歷史類、藝術類、其它類4類。
「我們打造『百館之城』,並非遍地開花、無中生有。」北碚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解讀稱。
北碚是以「政府公辦、民資獨建、政企聯建、政建民營、民辦公助」的原則,以重新布展、拓展經營等模式,集合區內歷史遺址、工業文化、重慶自然博物館為重點的科教文化、西南大學為重點的藝術文化等文化藝術資源,結合城市提升微改造工程,對閒置文化資源實施統一管理和活化利用。
5年內,北碚力爭初步形成囊括科教類、歷史類、藝術類、其它類4個類型的歷史文化藝術場館約100處;10年內,形成國有與非國有文化場館良性互動,「量、質」齊飛的繁榮局面。
利用「百館」,融「山水、人文、城市」一體,北碚將營造文化現象、製造文化產品、提振文化產業,展現文化自信、提升城市能級,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讓曾經的「文化四壩」成為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的文化新標識,讓市民遊客到北碚參觀展覽、場景消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百館之城」的底氣
伴隨文旅融合、全域旅遊、城市提升等戰略縱深推進,我市文博事業雖然蒸蒸日上,但北碚建設「百館之城」底氣何在?
初日照高林時,沿林中小道而行,品咂縉雲幽深靜謐,觸摸碚城歷史文化——耳畔迴響,一場巴山夜雨淋溼了遊子的鄉愁;掩卷沉思,一部《四世同堂》呢喃著烽火歲月的長歌;循聲可聞,三千名流共築「東方文化的諾亞方舟」……
文脈之重,令人膜拜!
在這座「故事之都」,李商隱寫下了《夜雨寄北》,馮時行開創了一方學派,盧作孚開展了鄉建運動,三千內遷名流留下了璀璨遺珍,重慶第一座博物館——峽區博物館在此誕生……全國文化先進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國家科普示範區、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區等「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目前,北碚可利用的不可移動文化資源70處,市政府公布的歷史建築15處,已正常開放重慶自然博物館、西南大學博物館、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盧作孚紀念館、四世同堂紀念館、梁實秋紀念館(雅舍)等30處。因此,建設『百館之城』,北碚有資源、有基礎、有條件,更有底氣、有責任、有作為。」北碚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怎樣打造「百館之城」
據了解,北碚建設「百館之城」的時序是——
今年內計劃建成中共中央西南局歷史陳列館、劉伯承在重慶歷史陳列館、賀龍在重慶歷史陳列館、中國鄉村建設歷史陳列館、縉雲山生態陳列館、盧作孚優秀企業家精神陳列館(數帆樓)、盧作孚鄉村建設陳列館、北川鐵路歷史陳列館、玻璃博物館、民營經濟陳列館等近10個館。
2022年前,計劃建設完成教育博物館、重慶市地質博物館(重慶市實物地質資料庫)、重慶市水利博物館、重慶市氣象(巴山夜雨)博物館、儀器儀表博物館等10餘處場館。
2025年前,建成香水博物館、梁漱溟紀念館、蓮華中學革命歷史陳列館等20餘處場館。
2029年前,建成北碚三線建設博覽園、北碚奇石館、天府根雕藝術館等20餘處場館。
通過對文化遺產的全新包裝與整合,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引進,最終建成5大版塊的博物館聚落主題,構建起特色鮮明的「1+2+100+X」文化場館群發展新格局。
「1」,即1個文化產業區域主品牌,提升城市品質,打造百館之城——北碚。
「2」,即2個城市經濟圈發展的文化大標識,北碚和綿陽雙城經濟文化融合發展的標識。
「100」,即100個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場館。此數量為約數,實際上近期經改造建設、恢復利用、完善展陳而達到開放條件的博物館近40個;遠期可開放的博物館將超過100個。關鍵是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發展激勵機制,大力開展全民共建,為「百館之城」事業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X」,即民眾素質提升。通過不斷豐富文化場館內容門類,提升文化供給,增強群眾文化自信、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北碚區還出臺了「百館之城」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建立「百館之城」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北碚文化發展專家委員會,設立「百館之城」建設專項資金,出臺民辦博物館管理扶持辦法和博物館活化利用政策。
讓擁有千年歷史的文化瑰寶活在當下、服務當代,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北碚未忘來時路,正夙興夜寐而圖之!
王彩豔 肖亞平 圖片由北碚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