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富礦 中國形象
——中南省區黨報記者獻策張家界
張家界武陵源景區雲繞奇峰美如畫。湖南日報記者 郭立亮 攝
《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表演臺與峽谷、奇峰、森林、溪流、飛瀑融為一體。 (資料照片) 湖南日報記者 張京明 攝
編者按
11月18日至20日,中南10省區黨報記者聯合採訪組赴張家界,就張家界文化旅遊融合、旅遊綜合改革等進行採訪報導。
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首批國家5A級景區,張家界在這些兄弟省級黨報記者眼中,是個什麼樣子?張家界近年來的改革創新發展,又給大家留下了什麼深刻印象?湖南日報記者利用空隙,對忙於採訪的兄弟省區黨報的同行們進行了採訪,寫回了一組報導。
湖北日報李金球:淡季不淡人氣旺 全仗旅遊品質高
到張家界採訪,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編務總監李金球印象深刻的是:雖已入冬,旅遊進入淡季,但各景點仍然人頭攢動。而在其他地方,不少景區面臨「季節尷尬」。一些景區賺半年休息半年,一到冬季就進入難捱的淡季。他說,能將遊客吸引來、留下來,是張家界真正魅力所在,值得借鑑。
深入了解後,李金球得知,張家界過去也經歷過旅遊形態單一的階段,白天看山頭,晚上抱枕頭;遊客消費水平低,人均消費曾不足600元。山頭還是那些山頭,為什麼如今遊客多了,淡季旺了?李金球認為,最重要的是景點的遊玩品質得到了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便利性上作足文章。比如在山頭裝上觀景電梯,大家爬山玩得並不累,卻老少鹹宜。天門洞坐索道上去,爬完999級天梯後,既能走棧道上山,還可坐電動扶梯下來,遊玩不感到疲勞。通過全域景區化,新景點、好看點不斷開發,讓遊客來了還想來。
李金球說,張家界極富創意的個性旅遊和全球營銷,也讓人印象深刻。無論實景演出《天門狐仙》,還是室內演出《魅力湘西》,一批大製作震撼人心,讓人看了還想再看。還有翼裝飛行、俄羅斯戰機穿越天門洞等創意活動,都為帶火張家界淡季遊作出了貢獻。
貴州日報蘇丹:旅遊融合影視 文化飛向世界
「張家界不僅在景觀上給人美的視覺震撼,而且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讓我受到強烈的心靈衝擊。」11月19日,在張家界採訪,貴州日報記者部主任蘇丹感慨不已。
蘇丹是第一次來張家界。「每條路上,都有不同的風景;每處轉角,都有『柳暗花明』的驚喜。」他說。
「石頭雖無情,但與人的想像力結合就變得多情了。」看著座座奇峰,有的像夫妻相擁,有的像老人懷抱兒孫,有的像動物、植物圖形,蘇丹告訴記者,大自然鬼斧神工,將張家界打造成一座充滿藝術氣息的宮殿,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山水若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也留不住人心。」蘇丹說,貴州的山水與張家界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對文化的挖掘依然缺乏一些能夠長久留在人心底的東西。「用心看到的才是文化,有文化的地方才更養心。」他認為,張家界對文化的挖掘下了很多功夫,打造了《天門狐仙》、《魅力湘西》等一大批文化精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大湘西文化是一座富礦,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不僅可以搞演出,也可以創作一批以張家界為背景的好題材影視作品,實現旅遊與影視產業有機融合。還要將精品文化工程的舞臺搬到各地去,吸引世界上更多人來參觀。
福建日報林世雄:200億比600億 「錢途」無量
「仙景何處有,武陵源上尋。野奇險秀幽,美景不勝收。」初冬時節,闊別10年後再次遊走張家界武陵源峰林中,福建日報廈門新聞採編中心主任林世雄詩興大發,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張家界美得莫名其妙、秀得豈有此理、奇得不可理喻。
林世雄邊拍照邊談他的感受。較之10年前,他感到張家界設施更完善、人文風光愈發魅力十足。他比較了一組數據:去年,廈門接待遊客44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20億元,張家界則為3400萬人次、212億元。他認為,在遊客人均消費方面,張家界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景區做得很棒,需要更好發揮「城市」拉動作用,儘量讓遊客多呆一兩天,吃喝玩樂,大有搞頭。
林世雄說,廈門作為國際港口旅遊城市,會展業發達,消費量很大。近些年,張家界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城市發展怎樣與旅遊景區不脫節?城市需要更休閒、更有特色,做到「好玩好住好吃好購」。可喜的是,張家界已清醒看到這一短板,開始由單一觀光型向觀光休閒度假複合型轉型發展,有了「玩在張家界」的精妙構想。相信未來的張家界,能讓「城市」更加閒下來,讓遊客更多留下來。
廣西日報於起翔:千年期待萬年守候 天人合一活色生香
「畫龍點睛,獨樹一幟,讓張家界的美景和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張家界3天,在廣西日報傳媒集團總編輯於起翔印象中,「最震撼,最感動」的莫過於《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
《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是世界上第一臺以奇峰為背景、以峽谷為舞臺的山水實景音樂劇,取材於湖南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和花鼓戲「劉海砍樵」。「不為山水為狐仙。」熟悉廣西桂林《印象劉三姐》的於起翔早就知道,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在張家界也打造了一臺大戲,一直心神嚮往,11月18日晚終於如願。觀看後他認為,這是「最震撼最唯美的山水實景音樂劇」。
於起翔說, 《天門狐仙》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和世界經典藝術完美結合,以天門山為大舞臺,藉助現代聲光電技術,淋漓盡致地演繹了一個「千年期待、萬年守候」的愛情絕唱,氣勢宏大,跌宕起伏,給觀眾留下難忘印象。而且,這種藝術形式更受歐美人喜愛。
「這是張家界走向世界的另外一張名片。」於起翔認為,張家界有充滿靈氣的山水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礎上,《天門狐仙》「天人合一」的境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自然山水有了靈魂。桂林在吸引歐美遊客方面,《印象劉三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樣,張家界也可藉助《天門狐仙》等,拓展歐美市場。
雲南日報王廷堯:山高人為峰 景美人更美
「透過張家界的美,我看到了那些為此付出艱辛勞動的人們。」11月20日,雲南日報報業集團編委王廷堯,在觀看張家界的奇山秀景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最美的風景一般是在最危險的地方。」他說,不論是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還是建在陡峭山間的纜車,都是勞動人民艱辛付出的成果。否則,遊客想要看到最美的風光,會比登天還難。
而且,為保護世界自然遺產,當地許多群眾配合景區治理,毫無怨言地捨棄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故土,將張家界的美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世界。了解這些情況,王廷堯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民眾的優良品質與自然奇觀一樣,都是一個國家最可寶貴的東西。」王廷堯告訴記者,那部在張家界取景拍攝的電影《阿凡達》中所虛構的納威人,和張家界山民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質樸、善良、正直、勇敢。人的優良品質與張家界雄奇險峻、大氣磅礴、獨一無二的地貌結合,向世人完整展示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美麗畫卷。
王廷堯認為,人品也是一種文化,而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張家界可進一步拓寬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之路,發掘人性美,不斷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營造新的美景。
海南日報李科洲:唱山歌 見山民 引得君再來
從碧海藍天的海南,來到奇峰秀水的張家界,海南日報東部分社主任李科洲坦言:「最令我驚奇的是這裡的『石頭山』,奇美、絕美、秀美。」
11月19日,在天子山、十裡畫廊等處,面對一座座直指蒼穹的奇峰,李科洲驚嘆不已。在他看來,張家界與海南最大區別是自然風光迥異。張家界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他建議,可在核心景區加強民族文化與自然景觀的融合。可組織景區服務員身著民族服飾,與遊客進行對山歌等互動活動,這樣能帶給遊客更深刻、更難忘的感受。
對於張家界進一步打好生態牌,李科洲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說:「張家界有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可以把一些『亮點』做得更足。譬如為珍貴樹木『掛牌』,介紹給遊客;給珍稀動物開闢專門場地,供遊客觀賞等。打造這樣一些『亮點』,將為張家界錦上添花。」
在觀看了大型實景演出《天門狐仙》、大型原生態民族歌舞《魅力湘西》後,李科洲認為它們在創排、音樂、燈光、表演等方面都具有很高藝術水準。不過,他更喜歡後者:「《魅力湘西》在互動方面做得更出色,而成功的互動能激發遊客再來的欲望。」
河南日報王亞明:日觀山水夜伴「仙」 不斷營造注意力
「大山、大水、大格局,造就了張家界的大氣之美。」11月19日,穿梭於張家界山水間的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編輯王亞明,不斷用相機捕捉美景。
這不是王亞明第一次踏上神秘湘西的土地。「多年前來過一次,但很可惜,當時大霧,留下不少遺憾。」王亞明說,這次他才真正領略了張家界的「大美」——大氣之美、自然之美、質樸之美、獨特之美和創新之美。
初冬的張家界,紅了楓葉、黃了銀杏,如同羞答答的大姑娘,自然中帶著一抹柔情。走進武陵源,王亞明感慨,從根根「懸浮山」到天下第一橋,再到十裡畫廊等,這些獨一無二的奇景,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只有張家界才能欣賞到。
如果說白天的張家界屬於大自然,那麼夜幕降臨後,在這裡看到的是神秘、深邃的民族文化。「《天門狐仙》、《魅力湘西》等演出,扣人心弦、令人感動,是一種文化創新。」王亞明說,「其實在張家界,每一處都能感受到創新帶來的震撼。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不斷吸引注意力,持續製造新鮮感,這是張家界一直在做的事。」
細節決定成敗。王亞明認為,要想真正成為世界知名旅遊勝地,張家界還需在清潔衛生、遊客引導、設施完善等細節方面精雕細刻。對於遠道而來的外國遊客而言,張家界往往就代表了中國的形象。
南方報業姚燕永:導遊旁徵博引 文化歷史留人
「作為湖南近鄰,10多年前,我就帶家人遊過張家界。這次再來,除了美景依舊,其他變化巨大,看了感到很震撼。」11月19日,第二次來到張家界的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社委姚燕永感嘆。
「張家界山奇水秀人淳樸。第一次來時,深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太神奇。和以前相比,現在的張家界設施更完善、服務更規範。景區廁所就十分乾淨,可以和國外『接軌』了。同時,『軟體』也在升級。導遊講解時旁徵博引、風趣幽默,就很上檔次。」
「美景可以引人來,『美景+歷史文化』才能讓人留下來。張家界雄奇秀麗自不必說,如果能將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與美景更好地結合起來,會引人一來再來。作為一個外地人,我對大湘西神秘文化很感興趣,對少數民族生活狀態、生活習慣等十分好奇。如果能讓遊客來個深度體驗,想必也是不錯的賣點。作為一個中年人,還提個建議,如能針對不同年齡段遊客開發些項目,也是很好的。」
「美景依託文化,文化增色美景,張家界打造出了《魅力湘西》、《天門狐仙》等眾多品牌。我更期待下次來時,張家界矗立一座民族文化展覽館或博物館,讓更多人知曉張家界、知曉大湘西。」姚燕永對張家界充滿期待。
四川日報任苗曦:立體戶外體驗 亮點怦然心動
「沒想到張家界除了風景優美外,還處處給人意想不到的驚險體驗。」11月19日,初次來到張家界的四川日報區域中心副主任苗曦,被這裡奇險的美景深深吸引。
「張家界很美,但這裡的險更讓人難忘。」看到蜿蜒曲折的山路、直插雲端的山峰,酷愛戶外運動的苗曦不禁感嘆,張家界獨特的風光不可複製的,這裡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也是很多地方不可比擬的,無論是「一覽眾山小」的袁家界、拔地擎天的天門山,還是直達雲霄的百龍天梯、懸崖絕壁上的鬼谷棧道等等,都讓人感到驚險刺激。
「打造亮點是每個景點的必修課,要讓遊客覺得不去就會留下遺憾。」談到旅遊方式創新,苗曦認為,張家界為推動旅遊轉型提質升級做了很多努力,從俄羅斯戰機穿越天門洞、世界高空王子天門山走鋼絲、法國輪滑大師挑戰天門山公路99道彎,到「蜘蛛人」徒手攀爬「世界第一梯」,再到連續3屆舉行翼裝飛行世錦賽等,張家界已從單一觀光旅遊走向立體式戶外體驗。
「都說看山張家界、看水九寨溝,四川也是山水資源大省,九寨溝和張家界可相互多借鑑。」他說,川湘本一家,張家界與九寨溝加強聯動,打造一條中西部旅遊黃金線路,將給遊客帶來更多更好體驗。(湖南日報記者集體採寫)
----
點擊「閱讀原文」,微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