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一個知名的帝王,他在800年前帶人稱霸亞歐大陸,其死後究竟葬在哪裡?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成吉思汗陵墓的故事,在了解其陵墓之前,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成吉思汗的人生經歷,他出生於公元1162年,小時候因為父親不幸去世,投靠其他部落暗中積蓄實力。1189年時,他當上了蒙古乞顏部的可汗,在這之後他帶領手下的人一路橫推,統一了蒙古各個部落,在1206年時建立大蒙古國成為皇帝,此後他多次對外發動戰爭,陸續徵服了很多地區。在1227年的時候,成吉思汗不幸去世,享年66歲。
關於成吉思汗的死因,有很多種說法。第1種說法是感染疾病,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之時染上熱病,後來又因為舊傷發作引起併發症,結果丟掉性命。第2種說法是被雷劈死,提出這個說法的人,是羅馬教廷的使者約翰·普蘭諾·加賓尼,他曾經出使蒙古,並且還寫了一本傳記,名為《出使蒙古紀》。約翰在這本書裡寫道,成吉思汗完成自己的使命後,就被雷劈死了。當時的蒙古國比較信奉鬼神,對雷電有著很強的敬畏心,所以有不少人認為,成吉思汗這樣的大人物,只有雷電才能傷害,約翰有可能是採用了這個說法。
第3種說法是被馬踩死,蒙古人編寫的《蒙古秘史》中記載說,成吉思汗當年想要徵服西夏,整頓兵馬時胯下的紅沙馬,被野馬驚到,結果紅沙馬瘋狂掙扎,已經上了年紀的成吉思汗,無法控制受驚的紅沙馬,不慎從馬上墜落下來,其他馬瘋狂跑來,最後將成吉思汗踩死。第4種說法是中箭而亡,義大利有一個旅行家叫馬可·波羅,他在自己的傳記中寫道,成吉思汗是受了箭傷,所以丟掉性命,這個說法有一定的真實性,根據《聖武親徵錄》記載,成吉思汗曾經受過三次嚴重的箭傷,或許他真的是因為箭傷,留下病根引發死亡。
第5種說法是被人刺殺,蒙古軍隊在進攻西夏時,俘虜了一個王妃,她在侍奉成吉思汗的時候,用利器將其殺害。這個說法流傳得比較廣,不過經常遭到質疑。因為這個王妃雖然有充足的刺殺動機,但她畢竟只是個弱女子,想要躲避重重監測,暗中攜帶利器並且將成吉思汗殺掉的難度很大。第6種說法是成吉思汗被人毒死,他一開始冊立的儲君是窩闊臺,後來想改立拖雷,窩闊臺不甘心丟掉自己的地位,趁著鐵木真喝酒時下毒將其害死。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來源,但是具體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成吉思汗去世之時,被人秘密安葬,其陵墓至今都沒有找到。據說成吉思汗下葬時,有800名騎兵在草原上肆意狂奔,他們將周邊所有的居民全部除掉,然後將陵墓埋在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緊接著讓大量的馬匹瘋狂踩踏,將這個埋葬地點,偽裝成普通的土地。後來這800名騎兵也被秘密處決,此後知道陵墓具體位置的人徹底消失。千百年以來,有很多人對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特別好奇,大家都知道陵墓裡面很有可能埋葬著一些特殊的物品,若是能夠挖掘出來,進行考古研究的話,很有可能會解開不少歷史謎題。
因為現存資料比較少,所以考古工作者只能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去進行分析和研究。20世紀90年代,美日等國聯合進行了一次考古行動,這些人在蒙古國境內四處打探,最後將目標鎖定在蒙古國內的不兒罕合勒敦山,這個名字讀起來有些繞嘴,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大禁地。之所以會選擇這個目標,是因為有歷史資料顯示,成吉思汗早年被人追殺時,逃到了這個山脈,不僅順利甩掉敵人,得到了逃出升天的機會,而且還整頓隊伍,帶著手下的兵馬,將敵人打敗,贏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因此這座山在成吉思汗的心目中,有了極其特殊的地位。
功成名就後,成吉思汗又一次來到這座山。在打獵的時候,他跟身邊人說。這個地方很適合做墓地,此後成吉思汗還派了不少人,在這個山周邊看守,因此有許多考古工作者認為,成吉思汗很有可能會順從心意,讓人在自己死後,將遺體埋葬在這個山裡。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山的面積大約是1.2萬平方公裡比一些小國家的總面積還要大,想要在這麼龐大的區域,找到一個陵墓難度極大。考古工作者只能找一些疑似地點進行勘探和研究,在山裡進行挖掘時,工作人員確實發現了不少古墓,也找到了一些成吉思汗時期的文物。
可惜這些古墓都不是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只是蒙古時期貴族的墓葬。考古工作者為節省時間和精力,將該地區的信息上傳到網際網路上,藉助大家的力量,去尋找更多疑似區域。這一做法很快就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大家都對成吉思汗陵墓的具體位置特別好奇,認認真真的分析相關線索,最後大量的網友,將目標鎖定在一個方形區域,考古工作者相信大家的判斷,於是就開始採取行動。在進行正式挖掘之前,卻出現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異現象。在進行考古工作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的車輛,會莫名其妙的滑落下去,摔得稀巴爛。還會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些毒蛇,將考古工作者咬傷,甚至是咬死。
這種情況令大家心慌意亂,當地百姓也對此議論紛紛,隨後考古工作者因為輿論因素和技術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無奈放棄了對該地的挖掘和探索,因此我們至今無法判斷,這個地方到底是不是成吉思汗陵墓的具體位置。除了這個山脈之外,還有不少區域是成吉思汗的埋葬地點。比如位於內蒙古境內的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地區,新疆境內的阿勒泰山,還有寧夏境內的六盤山等。這些地方都跟不兒罕合勒敦山一樣,有著成吉思汗活躍過的痕跡,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成吉思汗陵墓的具體位置,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雖然成吉思汗陵墓的具體位置,至今仍存有爭議,但是這並不妨礙後人對成吉思汗進行祭拜,因為其子孫後來為他建立了一個衣冠冢,這個衣冠冢如今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中部。該陵墓的佔地面積大約是5萬多平方米,整體由三個大蒙古包式的建築組成。主要分正殿、寢宮、東殿等6個部分,整個陵園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展翅欲飛的雄鷹,有著濃濃的蒙古族特色。蒙古帝國鼎盛時期,成吉思汗衣冠冢的地位極高,幾乎沒有人敢對它不敬。蒙古帝國消亡以後,這個衣冠冢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清政府時期,順治和康熙等皇帝,為安撫蒙古給了他們一定的尊重,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也因此持續保存下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控制蒙古地區,不過國家卻及時採取行動,將衣冠冢遷移到了另一個區域。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內蒙古地區的領導跟國家申請,希望回遷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國家非常重視這件事,批准之後還專門拿出一筆資金,幫助內蒙古的同胞,興建成吉思汗陵園。如今這個地方已經成了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常有人去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