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環抱裡,落日映紅了村莊的磚瓦,搬個板凳坐小院裡和鄰居聊著家長裡短,直到夜色籠罩燈火通明,這樣的古村生活,你嚮往嗎?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山下陽,你一定會迷路。從山下陽的第一條路開始,你就進入了迷魂陣。它的大路沒有一條十字路口,只有數不清的「丁」字路口,村裡人說,這樣子寓意著子孫世代人丁興旺。
村內,19幢具有閩南、浙南、徽派、西式風格的歷史建築鱗次櫛比,馬頭牆高低起伏,勾勒出村莊嵯峨的歷史輪廓。是浙西南保存相當完整的經過規劃的古村落,祠堂、祖堂、18幢歷史民居、堰渠、風水塘、道路、石橋、碑刻都相當有特色。
位於仙居的高遷古村,相比起其他名聲大噪的「旅遊專業村」,高遷因為養在深閨,所以保留了質樸又濃厚的鄉村習俗。最吸引人的,當屬這裡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四合院式的建築一個連著一個,白牆黛瓦,窄窄的弄堂宅院、門堂,巷道深深,很有江南的韻致。宅院裝飾十分講究,木雕、石雕、磚雕、懸雕、浮雕,集我國古代民居雕刻之大觀。
村裡現在對外開放的有七個宅院、十個門堂,裡面的主人還是照舊生活,沒有因為日漸增多的遊客而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也沒有受到現代生活的浸染。人們取水、洗衣菜基本全都是用護城河裡的水,燒飯做菜就在柴禾燒的大鍋裡。每天早上,雞鳴聲此起彼伏,還有河畔陣陣搗衣聲,以及晚間能看到的炊煙,充滿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
在蕭山區交通旅遊圖上進化鎮有一個叫「歡潭古建築群」的景點。這裡山清水秀,素有「小九寨溝」的美稱,一棵棵高大的古樟樹豎立在村口,成為村莊裡一道天然屏障,也使得這座流傳千年的村莊透露出一縷濃重的歷史感。
這裡文化底蘊深厚,還有嶽飛命名的歡潭,這裡還有一條千米長的老街,留存著蕭山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這裡的村民喝水大多是從水井中提取,所以水井特別多,有八官井、四眼井、長泉井等許多好聽的名字。水井井口磨得發亮,仿佛在訴說村裡悠遠的故事。
「四面有山皆入畫,一年無日不看潮。」 形容的就是台州三門縣的東屏村,一個 「中國畫裡的村莊」。這個隱匿而避世的村落,建於南北朝時期,從年久失修的建築、坑坑窪窪的小路再到留居不多的老人,處處都體現出古村的滄桑。村內曾有一座近千平米的宅院,卻毀於現代人的火災,火災後的殘骸仍靜靜矗立在原地,此處曾經是村中最好的宅院。
烏石村遠離鬧市,古樸的房子,參天的大樹,綠油油的梯田和連綿的風光讓這裡保留了極原始的味道,最有特色的是村中心的老房子,以千年不化的火山黑石壘成,寫著標語的老建築隨處可見,爬到村頂,能看到壯觀的梯田景觀。清晨村中走走,黃昏樹下憩息,田邊、竹林漫步更是愜意。烏石村幾乎家家都是農家樂,完全可以小住幾天。
位於泰順雅陽鎮東向1公裡處的塔頭底古村落,為季氏聚居之地。建於清康熙年間,有濃厚的明代民居的建築風格。泥牆黑瓦,磚木巧構的塔頭底古建築群雖談不上巍峨堂皇,精美絕倫,但也是錯落有致,極具匠心。
除了房屋及周圍的田地和山巒,村中其餘的空間很小,用不上走幾步,仿佛就能把整個村莊逛了一遍。隨腳踏進一個又一個大院,目光在追尋著大屋往昔的輝煌。而所有的大院都是大門敞開的,有的連房門也都沒有上鎖。由此可見鄉村的淳樸,有一種遠古的遺風。
瑞安黃林古村坐落在桂峰鄉西部大山裡,為清代古村落, 村落背山面水,環境清幽,風光古樸。村後峽谷名七星潭。由7個落差較大的山間水潭組成,七潭連珠,各潭成景,潭底有五彩巖石,碧水覆蓋,堪與黃龍五彩池媲美。石頭砌的牆,石頭鋪的路,滿是石頭。歷經風雨洗刷,石牆色彩斑斕,像一幅幅油畫。
映在山林竹叢之中,村後有一條長長的峽谷,清清水流緩慢而悠閒地漫過村前,給黃林村增添了古老而富有生機的靈性,村人在溪中築起了一道攔水壩,人們不時可見到溪水越過攔水壩時濺起的白色浪花,並發出譁譁的悅耳之聲。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窮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