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個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不僅承載了與至親團聚的溫暖,更傳遞了親朋鄉裡之間的親情倫理。回家過年成為身在異鄉打拼務工人員最期盼的事。
快速發展的鐵路讓春節回家說走就走
春運首日,《常回家看看》的旋律在安徽合肥高鐵南站的候車室裡響起。春節臨近,外出的遊子紛紛踏上了回家的路,合肥「米」字型高鐵線路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客流高峰。
安徽承東啟西,連接南北。近年來,覆蓋該省的高速鐵路網加快形成。2014年建成啟用的合肥高鐵南站,與上海虹橋站、南京南站、杭州東站共同組成華東四大高鐵站,合肥走上了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舞臺,這也給頻繁外出的旅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上海人陳煜便是其中一位。
因工作原因,陳煜經常要前往蘇皖兩地,平均每周出差5次。春運首日,他乘坐高鐵前往杭州。「從合肥南到杭州兩個半小時,到上海三個多小時,而且『復興號』上還能給電子產品充電,十分方便。」陳煜稱,此前他還經常前往皖北出差,如今有了高鐵,再也不用乘坐長時間的綠皮車往返。
「馬上要過年了,我們幾個一道回家,家鄉高鐵通了,方便啊。」付軍是安徽阜陽人,在福建打工已有幾年,臨近春節,與一同打工的老鄉乘高鐵回家。「以前從福建出發,不管是坐綠皮火車還是坐大巴,都要十幾個小時,今天我們從福建坐高鐵到合肥南,再從合肥南乘高鐵回阜陽,能比以前節省十個小時左右,票價不貴,坐著也很舒服,想家了說走就走。」付軍笑著說。
1
最捨不得的,都留給了你
1月10日,一位66歲的大爺在福州火車站內,守著行李席地而坐。外出打工不容易,為了省下住宿費,大爺不惜選擇在冰冷的候車廳裡熬上36小時。
即使如此,他也不覺得苦。對老年人來說,掙多掙少,只是個數字,真正的幸福感來源於行李最上面的塑膠袋。
這裡面,專門裝著給孫女帶的餅乾、棒棒糖、巧克力。僅僅是看著這些糖果,仿佛就能看見孫女那張可愛的小臉,大爺自己也忍不住揚起笑容。
2
只為了給你送10斤香油,坐車50多個小時
李大媽回鄉探親後,特地花錢買了10斤香油,打算送給孩子們。十斤,對於成年人來說,都是不輕鬆的重量,但72歲的她卻已經拎著他們,從山東搭了4個小時車,輾轉至河南。
而家,還在遙遠的新疆烏魯木齊。
抵達河南後,李大媽迅速買好了一天兩夜的火車票,當天晚上8點就出發。仔細一算,這趟不眠不休的行程已經超過了50個小時。大媽卻說, 想到孩子們,自然而然就不累了。
3
跨過千山萬水的,是心意
老李家住東北,每年都會趕春運。兒子在北京工作,不能回家,他就主動過來陪兒子過節。
除了自己的行李以外,往往還會順帶捎上「家鄉的味道」。小雞、木耳、蘑菇,他都帶過。今年豬肉價格上漲,老李就特地買了十斤豬肉,打算過年送到兒子家。兒子告訴他,北京也能買到這種一養一年的豬肉,但老李沒聽。他今年都60了,就是單純地想給工作辛苦的孩子送上一點心意。
這個春節,回家看看老人吧。在所剩無幾的歲月裡,他們比誰都想念你。
騎摩託返鄉,他堅持了12年
現年32歲的鄧漢芬已經在廣東佛山打拼了12個春秋,輾轉於不同的家具廠,一周無休地做著千篇一律的組裝工作。至今未婚的他自稱是個宅男,在這個不到20平方米的單間裡,過著工廠家裡兩點一線的生活。
十二年來,因為搶不到高鐵票以及大巴票太貴,他每年都與廣西老鄉組隊騎摩託車回廣西老家,全程350公裡,歷時7個小時,一路風塵僕僕。「提前看好天氣預報,天氣暖一點我們就會回去,回去時會穿好衣服,如果有點下雨我們就會用塑膠袋把兩個鞋綁起來,帶上雨衣跟老鄉一起回去了。」
「路再遠,也要回家過年」,讓鄧漢芬魂牽夢縈的依然是家鄉,哪怕冒著風險。2016年,鄧漢芬如往年般騎摩託車返鄉,開到高明周田收費站時遭遇後輪爆胎意外。「幸好車速慢,車子只是搖晃得厲害,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最終,他在附近找到維修點,更換了輪胎後重新啟程。
溫情的順風車
張冬梅是一個有著幸福三口之家的北漂族,老家遠在東北齊齊哈爾,每年過年由於車票難搶,全家都是開車回家。早在2014年,她就加入了順風車的公益行動中。
張冬梅在順風車的活動平臺上發布了線路後,成功匹配到了同在異鄉的趙玉紅。為了消除陌生感,她特意邀請趙玉紅來家裡做客。熱氣騰騰的火鍋消除了趙玉紅的戒備,也相信這是一家充滿愛的家庭。
北京到齊齊哈爾全程大約1465公裡,這絕對是一個耗費體力和時間的行程。出於安全考慮,張冬梅建議分倆天趕路,一路的奔波雖然辛苦,但是老鄉之間一見如故,總有聊不完的話題,遙遠的路途因為愉悅的暢聊變得短暫而輕鬆。達到目的地後,張冬梅不放心趙玉紅一個人打車,堅持送到有家人接她後,才繼續趕路。
一趟回家的旅程,溫情的相伴。無論是張冬梅還是趙玉紅,彼此的心裡都是溫暖的。他們彼此相約,回到北京後再見面。這就是一段順風車搭乘帶來的溫暖,寒冷的冬季在兩個原本沒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心裡,留下了公益的種子。張冬梅表示,未來她還將繼續參與順風車的活動,為老鄉能夠回家過年,提供一個座位,一份溫暖。
候車室裡最美的笑容
深夜的北京西站依然燈火通明,旅客們背著大包小包在擁擠的人潮中奔向各自的目的地。對於服務重點旅客的「036」「號長」王琳娜來說,她的夜班才剛剛開始。
「有困難找'036'」是流傳在北京西站候車室一句溫暖的話語,也是幾代「036」客運員對旅客的鄭重承諾。十五年來,「036」的傳承者愛崗敬業、踏實服務,用行動踐行了「待旅客如親人」的服務宗旨。作為新一代接班人,王琳娜帶領著朝氣蓬勃的「036」班組,以真誠服務贏得了萬千旅客的讚譽。
作為全國發送旅客人數最多的鐵路客運站,假日運輸期間,「036」候車室的客運服務員往往要連續工作15、6個小時,但大家從不抱怨,也未曾喊累,只將一份明媚留給旅客。
「王姐,謝謝你,你把溫暖和愛傳遞給我,我也會把這份溫暖和愛再傳遞出去!」
這句質樸的話讓王琳娜非常欣慰。
沒有什麼場合比春運能夠見到更多的中國人。
一年一度地球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移開始後,從網絡地圖上看去,就像是整個國家的人口都在移動。
春運的列車像是中國的窗口,從中能夠觀察到這個國家的很多側面:人潮湧動,沃野千裡,城市與農村,富庶與貧窮。
有時,李偉會在車廂裡看到兩個時代的重影——密閉的車廂裡像是壓縮著不同時代的氣味,將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國,同時留在他的列車上。
時代變化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在春運火車裡找到
李偉清晰記得,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車廂裡農民工議論的話題,都是討薪。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有人笑著說包工頭髮錢了,今年總算可以過個好年了。說著拍拍肚皮,那裡是一個厚厚的腰包,裡面裝著一個農民工幾年的血汗錢。
還有人哭喪著臉,說包工頭沒有發錢,想盡了辦法還是沒要到。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他帶上了所有「家當」,預備明年開春換地兒,一邊打工一邊討錢。
最近一兩年,他們討論的話題變成了失業。
總有人唉聲嘆氣,說年底辭了好多人,「錢不好掙,活少了」。有人打算回鄉,有人打算換個城市,還有人打算投奔老鄉。
儘管火車上的手機信號總是時斷時續,儘管常常忙得顧不上接聽電話,但李偉還是通過這些嘆息,感知著農民工討薪的艱難和普通個體在產業轉移、經濟轉型中的陣痛。
對他來說,這感受比任何一項宏觀統計數據都來得直觀。
變化中的中國,每一個細節都不難在春運火車裡找到。吳強發現,京滬高鐵雖然只途徑河北、山東、江蘇等省,但實際上,有大量乘客從其他務工集散地出發,通過轉車回到家鄉。其中許多人家在東北三省。
在那些鄉音的變換中,濟南到南京之間的七八個小站,一撥兒一撥兒乘客上車和下車了。
米梓願清晰地記得,去年夏天上海迪士尼樂園開園,自己值乘的線路多了許多三口之家,隨口一問,都是帶著孩子去迪士尼。上海的F1賽車、王菲的演唱會、北京的田徑世錦賽……每一次客流變化的端倪,背後總透露出京滬生活的大事。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她值乘的動車裡,她認為有「超過一半的旅客」都是去上海看世博會的。
她還看到了許多有意思的變化。曾經,火車上人們大多看書看報,前些年,這個趨勢變成了看電腦,隨後iPad進軍車廂,「連兩歲小孩都在玩」。最近一兩年,iPad悄然退場,二等座車廂「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在低頭玩手機」。
這一路,很多東西會慢慢消失,但也會留下許多時代的烙印
比起傷感著離別,一路緊緊跟上飛馳的鐵軌顯然是更明智的選擇。米梓願覺得,這十幾年,高速飛馳的列車就像這個時代本身,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一路,很多東西會慢慢消失,但也會留下許多時代的烙印。春運本身,或許就是鐵路給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
那是中國一個固執的鬧鐘。一年只響一次。它提醒人口第一大國的國民,是時候結束這一年的繁忙,收起這一年的心事,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