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造就了無數的高山、湖泊、大海、丘陵等無數的自然奇觀。在我國的湖北恩施利川地區,就有著中國最大的溶洞,也是世界特級洞穴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地方的——騰龍洞。
千萬年以來騰龍洞傳說無數,一直是一個巨大而又神秘的地方。最早是華中理工大學一位古建築系的教授張良皋發表了一篇關於騰龍洞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掀起了一陣探測騰龍洞的浪潮,經過數年的探測才逐漸揭開了關於騰龍洞的神秘面紗。騰龍洞的洞口高74米,寬64米,洞內最高處有235米,整個洞穴的總長度有52公裡之多。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連,主洞副洞互通,洞內空氣流通終年恆溫。
在騰龍洞口,騰龍洞頂上有一塊雄奇的白巖,似一艘巨大的天船遨遊在藍天之中,仰天長嘯,高大的洞口有如梯形,洞壁下長滿了灌木和野花。而在側壁的萬丈高崖上,有一蓬墨綠的植物在微風中晃動,傳說那是一株靈芝,古時常有巨蟒纏繞守護。其實,那並不是靈芝,而是一株古老的黃蓮。利川是著名的黃蓮之鄉,也不知是哪只小鳥的功勞,竟把黃蓮的種子播撒到了人們根本無法採摘的地方。巨大的洞口和人的身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進入洞門迎面便是一個大廳,在大廳的頂上有一隻巨大的孔雀,恰似歡迎遠方的來客,所以這個大廳又叫孔雀迎賓大廳!這個大廳本是古人熬製硝鹽的場所,在左側還有古人熬製硝鹽的硝坑。
進洞2000餘米,就是圓堂關,洞壁右側我們可以看到這兩行字:"登山當登珠峰,覽勝應遊騰龍"。越往裡走,景致越奇,數以千計的蝙蝠在洞中飛舞,有如一道道黑色的閃電;一個個明白如鏡的豕潭,把洞壁、洞額以及洞外的山峰倒映出來;腳邊一群群渾身透明的小魚,在清澈見底的小溪裡遊蕩,有如一對對羽衣霓裳的精靈。人們都叫它透明小魚,其實它們並非魚類,而是一種叫紅點齒蟾的古生物的幼蟲。紅點齒蟾渾身釉黑如黛;腹緣長滿一圈火紅的班點,十分好看。借著朦朧的燈光,校場壩飛來石的對面,警鐘正在長鳴,似一位妙齡女郎正在盼望著她心上的人兒歸來。經過通關鎖,前面便是圓堂關了,俗話說「闖過圓堂關,發現妖霧山」妖霧山高出洞頂125米,妖霧山一山迷霧,遍地怪石。
在騰龍洞內有三洞四峽一龍宮的奇景,所謂的三洞,就是玉女洞、金童洞和神牛洞;四峽,就是金魚峽、玉田峽、神燈峽和臺灣海峽。所謂龍宮就是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地下平湖。在龍宮的洞壁上由巖溶物形成的一條巨龍活靈活現。龍頭立耳張口,張牙舞爪,龍鱗斑斑可數。巨龍的後宮更為壯觀,平湖清澈,龍影晃動,「小橋流水」、「雙牛鬥角」等景觀如夢如詩!龍宮在妖霧山的東麓,三洞四峽在妖霧山的右坡。名字都是根據地形地物取出來的,玉女洞中的石筍像是一個個含情脈脈的玉女,金童洞中的娃娃就像一個天真可愛的金童,神牛洞中石像就像一個力大無窮的神牛。三洞四峽,洞峽相同,讓人流連忘返。
騰龍洞中有一片片波光粼粼的水,岸邊有逼真的龍身,誇張的龍角,成堆的龍蛋,特號的龍袍,正是神話傳說中龍宮的遺址。被稱為千佛殿,那些高低不一、粗細不等的鐘乳石足足48根,它們的形態端莊似威嚴虔誠的大大小小的菩薩。俗話說「到了利川,不到騰龍洞,等於沒到利川,到了騰龍洞,沒到白玉峰,等於沒到騰龍洞」。
過了水洞,就來到了旱洞。旱洞原稱「落水洞」、「幹洞」或「硝洞」,是清江伏流的故道。由於洞口水流呈騰龍欲飛之勢,故名「騰龍洞」。旱洞洞口高達84米,寬64米,洞口最高處則達110米,最寬處達1020千米,主洞長22公裡,總面積100萬平方米,可擺下90—250個足球場,比國外最大的溶洞——美國卡爾斯巴德溶洞還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溶洞。
騰龍洞終年恆溫,規模宏偉,奧妙無窮堪稱國寶,洞內保留了不同時期發育完整的溶巖地貌,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形態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