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6日(記者 文潔)拜旗、合陣脫殼、雙獻疊陣、雙龍合陣、布袋陣、八卦陣……在急如驟雨的鼓點中,110名廈門青少年棍棒相擊、喝聲四起,行雲流水般演繹著各種複雜的行陣。
廈門翔安區武術、宋江陣暑期公益培訓班表演 李毓琳 攝
這是8月初「2020年翔安區武術、宋江陣暑期公益培訓班」在翔安宋江陣民俗文化廣場舉辦結業儀式時,由培訓班的學員們奉獻的精彩表演。黑紅的面龐,蓬勃的生氣,這些從6歲到20歲的學員,透出的全新精氣神,讓圍觀的家長們掌聲如雷,叫好聲不斷。他們幾乎不敢相信,這項叫做「宋江陣」的傳統非遺民俗文化,竟然能讓這幫孩子在酷暑中放下手機,在烈日下走出空調房;很多人也不知道,沉寂多年的宋江陣,如今已成為閩臺之間基層文化交流最重要的紐帶之一。
重修武藝 扛起民俗傳承大旗
林良菽在辦公室裡擺放訓練用的各類兵器,閒暇時隨手操起舞得虎虎生風。東南網記者 文潔 攝
比臺下的家長還開心的,是在訓練場帶著孩子們滿場飛奔的林良菽,孩子們口中的「師爺」。翔安宋江陣從瀕危到復興,林良菽身在其中感觸頗深!
身為廈門柯依達工貿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林良菽雖是企業家和廈門社會評出的鄉賢,卻生活質樸,平時最愛穿的是宋江陣文化研究會專用的練功服,辦公室裡也不忘擺放訓練用的各類兵器,閒暇時隨手操起舞得虎虎生風。
宋江陣,源於明代正德年間抗倭鬥爭中的軍旅步戰武術陣法和鄉團訓練,明末清初鄭成功將宋江陣帶到臺灣,將此軍事訓練方法普及推廣,冠以流傳民間的《水滸傳》英雄故事與演武內容,並不斷吸收民俗信仰祀典廟會等其他演藝成分,逐漸演化成為深受閩臺人民喜愛的一種演藝陣頭。
林良菽會長指導學員。 王秋雨 攝
林良菽的父親就是蓮塘村宋江陣的一名老隊員,平時在家自己練習之餘,也常教他比劃幾下,就這樣,在林良菽心底埋下了熱愛的種子。1981年的一天,父親將一對打好的宋江陣兵器交給林良菽,正式開始教他習練宋江陣技藝。林良菽說,因為當時很多人認為練武的人「好鬥」,他都是偷偷練,「挑沒人的時候,拿個鋤頭、雙鞭或扁擔當武器練。」練久了,他慢慢懂了宋江陣的精髓,這種「武」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外在的一招一式之下,表達的其實是百姓保境安民的訴求,傳承的是解危救急的忠義精神」。
1998年,林良菽在翔安區內厝鎮創辦公司,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賺錢容易,育人難。」既為團隊建設和企業發展操心,又為沉寂沒落的宋江陣文化憂心,林良菽思慮久了,心思活了——為什麼不試試將兩者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