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腔:香港人的飯碗,被誰砸了?

2021-01-0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不少店鋪拉閘停止營業,損失慘重,來源大公報

兩個多月來,香港的違法暴力活動在擴散升級。當這股風暴在維港上空盤旋,另一股氣流在低壓、沉悶的環境中迅速集結,成為直吹香港的「經濟颱風」。

這股「經濟颱風」正在砸掉越來越多香港人的飯碗,止暴制亂勢在必行。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至7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升至2.9%,打破此前連續15期維持的2.8%。更為嚴重的是,有學者預計,接下來6至8月失業率數字恐將升至3.1%高點,創下近兩年內的最高值。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在網誌上發文時說,當地提供60萬人就業的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失業率已由年初3.4%的低位逐步上升至4.3%,失業人數達2.75萬人。全港5至7月失業人數增加4000多人,達到11.8萬人。現在情況拖延下去,恐怕會出現裁員潮。與此同時,立法會會議受阻,多項工務工程撥款受到拖延,令情況雪上加霜。

有消息稱,香港一家位於尖沙咀的知名酒店已向員工發郵件表示,要求員工在8月、9月放年假和無薪假。與此類似,餐飲店鋪暫停營業、計程車和小巴間歇性停運、旅行社無團可接……員工們都只能回家待崗,過起無薪假的日子,為家裡的吃穿用度、孩子的學費煩惱不已。

持續的暴力犯罪事件幹擾了香港的正常秩序。激進分子在各區破壞社會秩序與公共設施,使眾多店鋪慘澹經營,幹擾機場運行,讓客商望而卻步,來港遊客顯著減少……人少了,資金來往少了,消費少了,香港各行各業的投資和收入便大幅下降。沒生意,公司行號便被迫減少人手;如果連資金鍊都斷了,那就只好關店歇業。

香港特區政府發布數據稱,經濟繼續面臨顯著的下行壓力,今年上半年的經濟狀況為2009年以來最差的狀況。近期香港社會事件如若持續,將對旅遊業及與消費相關的經濟活動構成重大幹擾,進一步打擊經濟氣氛,損害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的聲譽。

創業不容易,毀業很簡單。香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享譽世界的現代化大都市,是一代又一代香港同胞用汗水打拼出來的。如今激進分子卻為了一己之私,正在摧毀幾代人奮鬥獲得的根基和家業。

若暴力不止,就算香港有再好的家底也會被掏空。一個陷於衝突、對抗和內耗的社會難有發展可言。讓社會先平靜下來,以協商代替衝突、以對話代替拳頭,大家才能保住香港這個共同家園,香港才會有出路。(文/桃花島主)

相關焦點

  • 港臺腔:涼涼!8月初香港「丟了」三成旅客
    示威者遊走中上環,不少店鋪拉閘停止營業,損失慘重,來源大公報兩個月裡,暴力活動不斷升級:從襲擊警察、攻擊路過的市民,到汙損國徽、挑戰中央權威;從挖人祖墳、砸其辦公室,到投擲燃燒彈、使用鐳射槍「飯碗」緊張作為香港經濟4大支柱產業之一,香港旅遊業不僅是港府重要的稅收來源,還為香港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從事零售、住宿、膳食服務及運輸業的人士共計約80.6萬人,在選定主要行業全部從業人員(約304.4萬人)中,所佔比重為26.4%。
  • 港臺腔:「請香港人到臺灣當兵」?還有更絕的...
    最搞怪的「臺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新語錄是:可邀請香港激進分子通過來臺當兵取得「公民權」,而大陸人要先通過「反滲透法」、臺灣「自由民主體制」考試以示「忠誠」,方可取得臺灣身份。不過是一味危言聳聽,以令人咋舌的出格言論博人眼球。偏是這樣一群無視專業、自我膨脹的人,常能「喜提熱搜」,長期在媒體熱度榜名列前茅。「立法院三傻」年年有,民進黨「三寶」已更迭數代,政壇新人換舊人,不變的是網紅問政套路——想要霸版霸屏,就要裝瘋賣傻鬧出動靜,出格言行此起彼伏,皆是過火癲狂。操弄意識形態,向來是制勝法寶。
  • - 港臺腔 臺灣新聞 香港...
    當時在香港九龍國際機場地板上過夜等待臺胞證的情景,經常發生。1992年5月1日,臺胞證華麗轉身,薄薄一張紙的「臺灣同胞旅行證明」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證件分為一次性入出境有效和5年有效兩種。1998年,有利於提高防偽性能和使用效率的新版臺胞證啟用,並一直沿用至今。
  • 港臺腔:為「一國兩制」裝上殺毒軟體
    (原標題:港臺腔:為「一國兩制」裝上殺毒軟體)
  • 【港臺腔】誰是「香港人」,誰說了算?
    「香港人」在中文和英文上沒有法律定義;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或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時日的人,甚至是單純在香港生活的人。他們之間當然有共識。最著名的莫過於獅子山精神。一座海拔只有495米的獅子山,是無數香港人的精神高地。
  • 港臺腔:臺灣人如何「搶頭香」
    來源:港臺腔編者按: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佳節,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歡慶的時刻。貼春聯、掃塵土、祭先祖......鼠年將至,臺灣的年味越來越濃。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臺灣人信佛崇道者眾,所以春節拜佛、敬神、祭祖都必不可缺。除夕一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清掃門面,生火爐,搬桌子,準備祭祖儀式。
  • 港臺腔:臺灣對陸出口創紀錄,「脫鉤論」成笑柄
    來源:海外網圖源:臺媒臺灣今年前10個月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佔比達43.6%,刷新近10年來最高紀錄。這放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早要被扣上「親中賣臺」的帽子一百回了。民進黨再次上臺之時,絞盡腦汁切割與大陸的經貿聯繫,痛下血本砸錢、大手筆給優惠政策,煞有介事拋出所謂「新南向政策」,鼓動臺商「回流」。但從經濟數據觀之,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反而更高、對大陸投資更多、臺商對臺灣經濟貢獻度更高。倒是當局鼓吹的「新南向」,出口表現卻一路下探,甚至呈現近10年新低。
  • 港臺腔:「蘇式謊言」又在欺騙臺灣民眾
    如此睜眼說瞎話,實在叫人嘆為觀止。一個多月來,圍繞運送滯鄂臺胞返鄉一波三折,困難重重,就是因為民進黨當局和蘇貞昌們百般拖延阻撓,為此,他們不斷編織各種謊言,歪曲事實,顛倒黑白。現在蘇貞昌不思反省,仍然面不改色地倒打一耙,竟然將「阻撓」的責任甩鍋大陸。人們不禁要問蘇貞昌,可知人間還有羞恥二字?誰是誰非,只看事實。
  • 港臺腔:「請香港人到臺灣當兵」?還有更絕的……
    最搞怪的「臺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新語錄是:可邀請香港激進分子通過來臺當兵取得「公民權」,而大陸人要先通過「反滲透法」、臺灣「自由民主體制」考試以示「忠誠」,方可取得臺灣身份。陳柏惟上任以來怪誕言論層出不窮,一會兒說臺灣應設下轄「陸委會」的「內交部」,一會兒說「外交部」下要成立「中國司」,缺乏常識、邏輯混亂、智商堪憂,這樣的人都能當「民意代表」,臺式「自由民主」的水準可見一斑。
  • 港臺腔:「臺北法案」,真仗義還是假慈悲?
    恐怕美國人自己也不會信。美國在此時推動「臺北法案」議題,一方面說明,美國在中美經貿摩擦中沒撈著什麼便宜,急需通過打「臺灣牌」、「香港牌」甚至「南海牌」等旁門左道,牽制中國發展。另一方面,美方此舉更反證「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勢不可擋。這樣的國際大局和時代潮流,讓沉迷霸權主義、單邊主義、零和思維的美國人產生嚴重的危機感。
  • 港臺腔:不到一周,大陸接連出手,意外嗎?
    暫停參加金馬獎,臺灣當局有關方面又扛起了「不要把電影政治化」的大旗,似乎已經忘了是誰在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把頒獎臺當成了「臺獨」宣講臺。換句話說,臺灣方面對近期大陸接連出手無需感到意外。這樣的牌,大陸一直握在手上,早已準備好,唯一不確定的是,要不要打出去和什麼時候打出去。其中微妙的分寸感,值得民進黨當局好好品一品。
  • 港臺腔:黑鷹墜落,原因不簡單……
    (來源:東森新聞)臺軍一架UH-60M黑鷹直升機1月2日在宜蘭新北交界處山區墜毀,包括臺軍最高將領「參謀總長」沈一鳴在內8人遇難身亡。有專家分析,這次事故反映了臺灣軍隊在訓練和管理等方面有許多的問題。包括「陸軍總部主任」張雯澤、「第一軍團司令」茍雲森、「第十軍軍長」馮應本等13人身亡,於豪章、「聯訓部督考官」張兆聰等人重傷。自那以後,臺軍出臺規定,不允許多名將官同乘一機,避免多個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都被摔碎的風險。
  • 「韓國火爆,港臺低迷」 中國周邊遊現冷熱兩重天
    「韓國火爆,港臺低迷」 中國周邊遊現冷熱兩重天 2016年05月03日 08:15:00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5月3日綜合報導 香港《頭條日報
  • 你真的能區分臺灣與香港明星嗎?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我發現很多大陸朋友分不清某些香港藝人和臺灣藝人。舉個例子,任賢齊,很多人以為他是港星,因為他演了很多香港片,但是他其實是純正的臺灣藝人。還有舒淇,很多人也以為她是港星,也是同樣的理由,但她也是純正的臺灣藝人。
  • 港臺腔到底能改嗎?佘詩曼歐陽娜娜逐漸轉好,張鈞甯還有灣灣味
    其實港臺腔也不是不能改,畢竟臺詞課是演員的必修課。有很多演員的口音都有所改善,佘詩曼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為了和內地演員對戲,她會在臺詞的前兩句和後兩句用普通話,中間用粵語。但從她現在接受的採訪來看,普通話很流暢。作為臺灣新生代藝人的代表,歐陽娜娜的口音一度被人詬病。曾經在《是!
  • 港臺腔:禁小明,臺灣最醜的風景
    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身份,那就是大人們選擇嫁娶什麼樣的人、到什麼地方過年,在指揮官這裡待遇是不一樣的,有些活該受苦,有些待如上賓。果然,3月份歐美疫情爆發,臺灣境外移入病例急增,在美國發了燒的、確診的,照樣上飛機回了臺灣,指揮官說「怎麼忍心拋棄他們?」與小明相比,這種差別待遇就是歧視,而歧視是臺灣所標榜的民主的硬傷。眼下美國反歧視的風暴強勁,陳指揮官沒有一絲反省嗎?
  • 港臺腔:又盯上中山先生,民進黨黔驢技窮
    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 31881886,.港臺腔
  • 港臺腔:臺灣過年為何愛「吃雞」?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臺北年貨大街。(孫立極/攝)臺北的「過年」預告是從「年菜」「年夜飯」的預訂廣告開始。可能應了「民以食為天」的古訓,儘管很多臺灣人抱怨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過年只是「吃飽睡、睡飽吃」,年夜飯仍然堪稱每家一年裡最隆重一餐。不僅要全家團圓,年夜飯還要有很多規矩:「一定有雞,因為『吃雞』閩南話發音是『起家』。」「一定要有魚,還不能吃完,因為年年有餘。」
  • 你真的能區分臺灣與香港明星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而且演電影通常都會配上標準的普通話,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這些人講的是臺灣腔還是香港腔,於是就更難讓人判斷了。  通常,臺灣人和香港人都能一眼區分出誰是香港藝人或臺灣藝人。但大陸人真的很難判別。這也難怪,大陸人畢竟不是看著這些藝人從無名小卒一步一步變成明星的。
  • 港臺腔:疫情頻亮紅燈,民進黨還在裝睡
    不僅不擴大篩檢,即便是確診病例的接觸者,都恨不得數量越少越好,每例僅劃拉出百十人甚至更少來篩檢,然後得意洋洋地宣揚天下太平。早有島內專家質疑,受限於篩檢量、採檢時效、試劑準確率等因素,臺灣要驗出確診並非易事,何況當局還諱莫如深地一再緊縮篩檢,這讓確診病例的浮現變得更加困難。臺灣到底有多少實際感染者,防疫風險究竟有多大?民進黨當局深恐民眾了解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