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經是2021年1月3日,新的一年了,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2020年已經過去了,我們來回顧一下2020年的航天任務。2020年美國運載火箭發射累計發射了44次,重回第一的位置。而我國的運載火箭發射累計是39次,跌至第二名。
美國過去的航天發射任務主要是由聯合發射同盟公司撐起的,後來逐漸被新生的SpaceX所瓜分,SpaceX也逐漸撐起了美國航天的一片又一片天。其實今年聯合發射同盟並沒有比往年多發射多少次,之所以今年美國能有這麼高的發射次數,沒錯,就是因為SpaceX。因為SpaceX今年「開掛性」地進行了28次的航天發射任務。這是什麼概念?如果把SpaceX從國家中給分離出來,那麼SpaceX可以超越俄羅斯排在全球第三,並且還比俄羅斯多出10多次的發射次數。
在2020年5月份時,SpaceX使用自家的運載火箭 「獵鷹9號」成功發射了自家的載人飛船「天龍2號」,把兩名航天員送上太空。這一舉使美國人結束了長達9年沒有載人飛船可坐的尷尬局面,也讓SpaceX成為世界上第一家擁有載人航天能力的機構。
從火箭的噸位上講,SpaceX更是「開掛」。這家公司目前只有兩款運載火箭,並且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SpaceX今年沒有進行重型獵鷹的發射,全年發射的都是獵鷹9號。而獵鷹9號火箭的性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我們中國只有長徵5號才能強過獵鷹9號。也就是說,從運載噸位上講,我們發射28枚長徵7號比不過獵鷹9號。 當然現在不是太空競賽,我們也不會搞太空競賽,我們要按著自己的需求來。理論上來說,SpaceX是一家太空運輸公司,其全年的火箭發射次數是由客戶的多少所決定的。但不同的是,在這28次的火箭發射次數中,有13次SpaceX就是自己的客戶。
眾所周知,SpaceX現在有一個很具爭議的項目:「星鏈」網際網路衛星。這個項目力求往太空發射更多的衛星來達到高效的網際網路體驗,既然是發射越多衛星越好,那麼最重要的成本問題一定就要足夠低。要最低成本的火箭去發射「星鏈」衛星,那麼要找哪款火箭呢?於SpaceX而言這根本不是問題,自家的火箭就是行業內報價最低的,沒有之一。因此SpaceX要為自己的「星鏈」項目發射火箭,而2020年SpaceX就發射了13批的星鏈衛星。
有趣的一點是,SpaceX的「星鏈」衛星發著發著,SpaceX又有了一個新的頭銜:全球最大商業衛星運營商。每批星鏈衛星是60枚,而SpaceX已經發射了16批,大家可以算算有多少枚。
我知道大家很在意一個問題,這也是一個爭議點,關於「星鏈」衛星一個很大的爭議點:這麼多的衛星將來報廢了會不會成為太空垃圾?
其實這點SpaceX早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他們的解決辦法可謂是傳統中的先進:傳統在於「星鏈」衛星裝配了先進的霍爾推進器,可以讓衛星進行變軌。先進在於其推進劑介質為氪,好處是能夠降低成本的。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氪為推進器的衛星。推進系統能夠在運營期間實現星鏈衛星軌道高度抬高、維持軌道形狀等等軌道機動。還能在壽命末期進行降低軌道、完成離軌墜毀操作的機動。當然光靠說不行,事實就是SpaceX在2020年10月時讓47枚星鏈衛星受控離軌墜毀了。
關於這點其實SpaceX一開始就說得清清楚楚,只是有些人不知道或者是說不願意看到。 文章的結尾,作者預祝2021年世界各國的航天任務發射全部成功。陳北航深知航天的不容易,每一次的失敗背後都是無數人的心血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