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臺灣戰略新思維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427日的參考消息刊登了臺灣《中國時報》413日社論《亞太地緣戰略轉換與臺灣的戰略思維》

不久前,美國在亞太地區作出重大軍事部署,明顯加大對關島基地的建設,並投入包括B52轟炸機和「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艇等前置戰略性武器,引起大陸的嚴重關切。美國在第二島鏈的核心之地關島安排重兵,似已預告一個新的亞太地緣戰略格局,隨著美中兩國在該地區的積極布局而拉開序幕。臺灣位居前沿,也糾纏於其中,自當要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具準確的判斷力,才不致被邊緣化乃至被犧牲。

關島北距日本2500公裡,西距臺灣2500公裡,處於西太平洋的心臟位置,也是美國在亞太地區三大島鏈防線中,居於第二島鏈的核心。二次大戰後期,美國從日本手中奪回關島後,遂成為美軍的大型海空基地,並和珍珠港形成對日本本土發動致命的鉗形攻勢。越戰期間,關島在美軍集結、運送彈藥物資並支援遠程轟炸上均發揮重要作用。不過,總體而言,美軍在冷戰期間對大陸的圍堵,仍以日本、韓國、臺灣、菲律賓所構築的第一島鏈為防禦主軸,這條弧形線是亞太美軍的最前沿,也是美軍鏈式部署中最嚴密的一環。

但時序進入2000年,美國改變並強化關島的戰略地位,這年8月美軍在關島部署64枚最選進的AGM86空射型巡航飛彈,這是美軍首次在本土之外部署該型飛彈;跟著美軍在10月又宣布,20022005年向關島部署三至五艘「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艦,長久以來美國大型核子攻擊潛艇在亞太地區只作例行性演習訓練而不常駐,這次打破成規自有其特殊戰略含意。

自此之後,美國陸續公布有關加強關島海空基地建設的消息,從開闢便於航空母艦停靠的大型航道,到最近曝光增加B52戰略轟炸機駐防關島,都在顯示美國亟欲把關島建設成西太平洋基地體系中最大、設施最完善的戰略前沿基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意味美國對目前第一島鏈的前沿部署並不具有信心,而這種擔心主要反映在對大陸防區外戰力(包括飛彈和海空主戰平臺)逐步提升的默認,需借關島拉大美軍在亞太的戰略縱深。換言之,美國在亞太地緣戰略的布局帶有鮮明的「預防性」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安全戰略並未把大陸的威脅說成美中兩國終將一仗,即使美軍作出「打大規模戰區戰爭」的設想,也未對大陸可能構成的挑戰預作「全面對搞」的心理準備。據此,美中兩國在亞太地緣戰略的布局縱有潛藏各種戰術衝突的可能,但會不會引爆全面性的戰略衝突,不但是美中雙方不願樂見,也都在各自的戰略安排上極盡避免,這可從雙方均稱未來15年是「戰略機遇期」的共同體認得到印證。

15年「戰略機遇期」所代表的做含意,對大陸來說是平衡邁向小康社會,成為一個中等開發的富強國家;對華府來說則是在亞太戰略布局的總體到位,持續保持優勢而能擊敗任何挑戰的超級強國。換言之,美中兩國都不想在未來15年內大動幹戈,最終鹿死誰手,則留給15年間的各自努力和隨之而來的綜合國力的對比。

從這個發展態勢看,臺灣的前途和戰略選擇將比冷戰時期來得艱難而不可測,尤其當臺灣想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既有的兩岸格局,勢將受到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制約,當然這不意味這雙方會聯手制臺(至少在戰略上可能),因為美國在臺利益本身就是它在亞太布局的組成部分。但臺灣急欲打破現狀的大膽跨越,絕對為美國的「戰略機遇」橫添節枝,造成它在亞太布局的困擾,進而影響美國協防臺灣的意願、方式和規模。畢竟,臺海萬一發生戰爭,美國在該地區的狀況都不可能好過戰前。

另外,臺海發生戰爭對美國造成的長遠危機有二,不論戰爭結果如何,美國有可能陷入與大陸長期對峙的局面;更嚴重的是,一個疲於奔命的美國有可能為歐洲的躥起提供契機,這是大陸一再提醒華府不要誤判形勢而讓美國對臺海多有顧忌的根本原因。臺灣不能不看到更高層的戰略問題,與其躍進,不如穩健行事,對美對已都有利。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張文木:空議誤國--重憶"對日新思維"大辯論
    2002年底,馬立誠在《戰略與管理》雜誌上發表了《對日關係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1]一文,提出重新審視中日關係、把歷史問題放在次要位置。一時間,中國學界出現「對日新思維」大討論,繼而迅速升級為對壘分明的兩派激烈辯論。
  • 臺灣是美國戰略布局的"虛子"
    中美博弈的經驗告訴我們,「臺灣問題」只是美國用於與中國進行戰略利益交換的籌碼;臺灣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取決於中美關係變化以及美國遏制中國或中國反遏制的能力。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臺灣問題」不僅不是中美關係的焦點問題,而且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次要問題。韓戰使美國對華外交進入冷戰軌道,此後,在1949年底即將被美國拋棄的臺灣才被納入以遏制中國為目標的美國西太平洋戰略防禦鏈環之中。即使如此,臺灣在美國環島防禦鏈環中只是一個虛設的,因而美國也從不去認真「維修」的環節。
  • 美國的「印太戰略」與臺灣地區的戰略選擇
    王衛星:美國的「印太戰略」與臺灣地區的戰略選擇川普上臺後,推出「印太戰略」,其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國崛起,維持美國始自冷戰後的唯一超級霸權地位。去年底以來,美國政府連續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報告》等三份頂層戰略文件,明確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特別是通過打「臺灣牌」,對華形成牽制效應。
  • 黃智賢:臺灣身心靈都融入美國大戰略
    針對美國全力抗中,黃智賢在臉書發文提出看法。(黃智賢臉書)中美角力越演越烈,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27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美國對中國已準備40年,對中興,華為和一系列軟硬體公司的恐怖攻擊,絕不是僅僅為選舉。
  • 臺灣在美國的大戰略中日漸被邊緣化
    (記者 黃蔚 楊犇堯)浙江大學臺研所助理研究員陳逸鈞日前在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辦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與東亞局勢」研討會上表示,美國對臺政策從屬於其對華和亞太戰略,隨著美日防衛新指針的出臺,臺灣在美國的大戰略中日漸有著被邊緣化的危險。
  • 美國要提升與臺灣戰略關係
    布希稱臺灣為「共和國」的軒然大波才剛過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美臺防禦高峰會」上的挑釁性講話又在全球曝光。        民進黨籍「立委」張旭成稱,他此次隨訪問團前來華府,將著重如何加強臺灣與美國國會間的合作,他希望除了參與訪問團的相關活動外,也將全力推動美國國會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推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籲請美國嚴格遵守《臺灣關係法》﹑以及《臺灣關係法》是對臺灣的立法承認。
  • 美國2049計劃研究所:臺灣地區的安全戰略與戰備情況
    【秦安點評】當前,臺海局勢進一步緊張,美國加緊向臺灣出售先進武器,企圖讓其成為「豪豬」,以武拒統目的昭然若揭。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從美軍的視角看臺灣地區的戰略與戰備情況,進而洞悉整個格局,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必勝的信心。
  • 專家:臺灣問題只是美國戰略布局的「虛子」
    要美國動用絕對手段,必須是針對絕對目標,兩者必須匹配。那對中國而言,臺灣是我們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決定中國會為此在必要時動用絕對手段以打擊「臺獨」勢力,實現祖國統一;但臺灣並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甚至也不是關鍵利益。既然如此,「臺獨」分子指望美國用它的全部資源只為其面子與中國大陸全面開戰,那只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 臺報:臺灣安全戰略不能既靠大陸又靠美國
    臺報:臺灣安全戰略不能既靠大陸又靠美國   中新網11月12日電 臺灣《旺報》12日刊載投稿文章指出,兩岸安全互信機制之建構事關臺灣的安全問題,臺灣的安全保障歸到底還是要取決於兩岸和平,而非軍事實力以及安全戰略上的依賴美國。
  • 重磅預告|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直播分享營銷戰略新思維
    5月10日20:30,百度營銷邀請科特勒諮詢集團首席顧問、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為您直播分享《後新冠時代的營銷戰略新思維》。本次由百度營銷攜手科特勒諮詢集團共同打造的公開課,是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直播首秀。他不僅將與大家分享疫情期間的觀察和感悟,還會針對一些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 民進黨當局不要把臺灣玩成美國「印太戰略」的炮灰
    在臺海,美國軍艦頻繁穿越臺灣海峽、「B-1B」戰略轟炸機越過衝繩、巴士海峽飛臨大陸沿海預設攻擊陣位,甚至,軍事運輸機沿臺灣島西側上空飛行,挑戰大陸底線。在南海,美國軍艦不斷侵入西沙、南沙進行「自由航行」,逼迫周邊國家「選邊站」。然而,美國的努力並沒有得到盟友的積極響應。前幾天,日本宣布放棄部署陸基反導系統。美國想在亞太部署中程飛彈,中國周邊各國並不願意。
  • 美國對中國及中國臺灣最真實的戰略判斷
    隨著美國與多國的貿易戰爆發,川普個人也成了全球媒體關注的最焦點。大家一般都認為白宮來了一位百年不遇瘋子,也有人認為他是不世出的天才,是深度遠慮的戰略大師。美國是基於何種考慮來實施這一政策?這就涉及到美國智庫提供給白宮,國會,國務院的戰略研究報告了,在這分析基礎上,得出戰略判斷。謀士和智庫提到美國智庫,許多人馬上會想到蘭德智庫,之所以如此,不如說它廣告做得好,因為它是一家商業機構,從二戰之後就開始四處兜售「研究成果」。一百個案例,只要有七八個預測到位,就瘋狂宣傳這幾個成果,直到做成大品牌,服務於企業界。
  • 中國為什麼需要海洋大戰略?
    美國在南海一直保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該地區國家與之都有著高層往來。在東南亞,美國與菲律賓、泰國有長期的同盟條約。美國向來關注南海航道的安全,但美國關注的主要不是海盜問題,而是恐怖分子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裝運,以及監視中國等新興大國的有關活動。
  • 欲提高臺灣戰略地位 美國會成立「臺灣小組」(圖)
    4月10日,美國會又悍然成立「臺灣小組」,變著法兒地「提升與臺灣的戰略關係」。  自從美國總統布希發生「口誤」,把臺灣稱為「共和國」以來,美國朝野乃至輿論界一些人又叫囂著要「提升與臺灣的戰略關係」。  眾議院「臺灣小組」出籠4月10日,由85名美國眾議員組成的「臺灣小組」(又稱「美國國會臺灣連線」)正式宣布成立。
  • 盧俊卿夥甘肅 促民企新思維握「帶路」新機遇
    「用新思維把握『一帶一路』戰略新機遇報告會」現場。肖剛攝  大公網4月23日訊(記者 肖剛)天九幸福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中非希望工程主席盧俊卿22日受邀與甘肅省工商聯開啟合作,並作了題為《用新思維把握「一帶一路」戰略新機遇》的報告,呼籲省甘肅民營企業有意識、有準備的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面向「一帶一路」請進來,推動更高水平、更大規模、更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和企業自身發展。
  • 「臺北法案」將把臺灣困死在美國戰略棋局
    在全世界都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美國卻加大對華打「臺灣牌」力度,圖謀利用臺灣問題遏制中國大陸崛起。「臺北法案」表面上是要助臺拓展國際活動空間,但本質上卻只把臺灣當成「以臺制華」的一個籌碼,是要把臺灣「棋子化」的地位法律化,讓臺灣難以逃脫美國的掌控。
  • 美國因弱化須交換戰略利益 臺灣應認清新情勢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傅應川16日在臺灣《旺報》撰文,原題《新戰略情勢 臺灣須認清》,全文摘編如下:本月8日大陸防長常萬全與美國防長哈格爾在記者會上,雙方言詞相對,態度之強硬大出外界的意料,顯示近期美中緊張關係有升高的趨勢。
  • 「21世紀公益與服務的新思維」公益講座在京舉行
    「21世紀公益與服務的新思維」公益講座在京舉行 2013年05月29日 10:34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科技冷戰對臺灣的意義,美國「脫鉤」戰略無法阻止中國科技進步
    「美國的『脫鉤』戰略只能延緩而無法阻止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進步。」中國大陸的發展瓦解了臺灣原本擁有的技術和經濟優勢,但部分臺灣的私營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保有優勢地位。事實愈發明顯的是,美國當下對中國發起的科技戰是政治現實的延伸,也是美國共和黨總統川普競選連任的策略之一。
  • 印度配合美國打「臺灣牌」?印太與亞太戰略合流
    在這個中印關係如此敏感的時刻,美國想盡力幫印度和中國硬槓的時候,派一個既懂美國,又懂中國的外交官去臺灣,這個安排的意義,不亞於在邊境衝突挑起事端。這個達斯是誰呢?這位老兄是個中國通,在印度印度外交部供職已經2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