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的參考消息刊登了臺灣《中國時報》4月13日社論《亞太地緣戰略轉換與臺灣的戰略思維》
不久前,美國在亞太地區作出重大軍事部署,明顯加大對關島基地的建設,並投入包括B-52轟炸機和「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艇等前置戰略性武器,引起大陸的嚴重關切。美國在第二島鏈的核心之地關島安排重兵,似已預告一個新的亞太地緣戰略格局,隨著美中兩國在該地區的積極布局而拉開序幕。臺灣位居前沿,也糾纏於其中,自當要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具準確的判斷力,才不致被邊緣化乃至被犧牲。
關島北距日本2500公裡,西距臺灣2500公裡,處於西太平洋的心臟位置,也是美國在亞太地區三大島鏈防線中,居於第二島鏈的核心。二次大戰後期,美國從日本手中奪回關島後,遂成為美軍的大型海空基地,並和珍珠港形成對日本本土發動致命的鉗形攻勢。越戰期間,關島在美軍集結、運送彈藥物資並支援遠程轟炸上均發揮重要作用。不過,總體而言,美軍在冷戰期間對大陸的圍堵,仍以日本、韓國、臺灣、菲律賓所構築的第一島鏈為防禦主軸,這條弧形線是亞太美軍的最前沿,也是美軍鏈式部署中最嚴密的一環。
但時序進入2000年,美國改變並強化關島的戰略地位,這年8月美軍在關島部署64枚最選進的AGM-86空射型巡航飛彈,這是美軍首次在本土之外部署該型飛彈;跟著美軍在10月又宣布,2002至2005年向關島部署三至五艘「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艦,長久以來美國大型核子攻擊潛艇在亞太地區只作例行性演習訓練而不常駐,這次打破成規自有其特殊戰略含意。
自此之後,美國陸續公布有關加強關島海空基地建設的消息,從開闢便於航空母艦停靠的大型航道,到最近曝光增加B-52戰略轟炸機駐防關島,都在顯示美國亟欲把關島建設成西太平洋基地體系中最大、設施最完善的戰略前沿基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意味美國對目前第一島鏈的前沿部署並不具有信心,而這種擔心主要反映在對大陸防區外戰力(包括飛彈和海空主戰平臺)逐步提升的默認,需借關島拉大美軍在亞太的戰略縱深。換言之,美國在亞太地緣戰略的布局帶有鮮明的「預防性」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安全戰略並未把大陸的威脅說成美中兩國終將一仗,即使美軍作出「打大規模戰區戰爭」的設想,也未對大陸可能構成的挑戰預作「全面對搞」的心理準備。據此,美中兩國在亞太地緣戰略的布局縱有潛藏各種戰術衝突的可能,但會不會引爆全面性的戰略衝突,不但是美中雙方不願樂見,也都在各自的戰略安排上極盡避免,這可從雙方均稱未來15年是「戰略機遇期」的共同體認得到印證。
15年「戰略機遇期」所代表的做含意,對大陸來說是平衡邁向小康社會,成為一個中等開發的富強國家;對華府來說則是在亞太戰略布局的總體到位,持續保持優勢而能擊敗任何挑戰的超級強國。換言之,美中兩國都不想在未來15年內大動幹戈,最終鹿死誰手,則留給15年間的各自努力和隨之而來的綜合國力的對比。
從這個發展態勢看,臺灣的前途和戰略選擇將比冷戰時期來得艱難而不可測,尤其當臺灣想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既有的兩岸格局,勢將受到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制約,當然這不意味這雙方會聯手制臺(至少在戰略上可能),因為美國在臺利益本身就是它在亞太布局的組成部分。但臺灣急欲打破現狀的大膽跨越,絕對為美國的「戰略機遇」橫添節枝,造成它在亞太布局的困擾,進而影響美國協防臺灣的意願、方式和規模。畢竟,臺海萬一發生戰爭,美國在該地區的狀況都不可能好過戰前。
另外,臺海發生戰爭對美國造成的長遠危機有二,不論戰爭結果如何,美國有可能陷入與大陸長期對峙的局面;更嚴重的是,一個疲於奔命的美國有可能為歐洲的躥起提供契機,這是大陸一再提醒華府不要誤判形勢而讓美國對臺海多有顧忌的根本原因。臺灣不能不看到更高層的戰略問題,與其躍進,不如穩健行事,對美對已都有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