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兩部新劇掀起了「巨大」波瀾。
一個是月初在芒果臺開播,但至今不放出評分的《雷霆戰將》,打著《亮劍3》的旗號,各種雷人的情節和道具,抗戰劇偶像化的操作,引起觀眾的強烈反感,《人民日報》官微點名批評後,湖南衛視第一時間將備受爭議的該劇下了架。
另一個就是15日開播,開播當晚就在豆瓣上遭遇口碑崩塌的《鹿鼎記》。
這一屆網民脾氣暴得很,一言不合就手起刀落,2.6的分數估計讓製片方從背心涼到腳後跟。
不過針對雷聲滾滾的輿論批評,《雷霆戰將》片方「據理力爭」,拿出一堆照片力證自己委屈,難道群眾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嗎?
《鹿鼎記》的片方還沒發聲,但承受了如山壓力的張一山方已經表態: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
罵他演得像個猴子似的各種難聽的話太多了,張一山方能不卑不亢地表態,網友看出來他在成熟,但是對於網友和觀眾們的意見,他倒是沒說群眾的眼睛到底是不是雪亮的。
群眾的眼睛有時候是雪亮的。
儘管45集的容量,央視8套目前還沒播出四分之一,優酷平臺上也沒放出幾集,但這一版《鹿鼎記》「不行」似乎已經蓋棺論定。
張一山版《鹿鼎記》到底被罵得冤不冤呢?
目前看罵聲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劇情過快。
豆瓣上短平區最多人點讚的第一條評論就是,「5分鐘韋小寶進京城了,15分鐘海公公就瞎了,25分鐘韋小寶康熙就認識了……照這個速度10集就可以大結局了」。
這裡不說小說原著開篇從明史案,再到麗春院,從茅十八鬧揚州,再到帶韋小寶進北京,直到被海大富抓住,篇幅有六章幾萬字,人物生動的有顧炎武、陳近南、吳六奇、茅十八等。
雖然都不是主要人物,但都是《鹿鼎記》這棵大樹不可或缺的枝葉,甚至是決定了故事的走向。
即便是其他梁朝偉、陳小春、黃曉明、韓棟版本等也都有相應篇幅交待前因後果,由此看張一山版本的進展確實有點快。
但其實如果拋開其他劇的珠玉在前,單單看張一山的版本,似乎也沒有那麼生硬。
開篇簡單的由張一山用評書的形式做了一簡單交待,然後茅十八麗春院殺人,小寶媽直接求茅十八帶小寶去北京。
二人在飯館偶遇海大富,韋小寶惹事導致二人被抓,等等。
雖然沒有原著,沒有其他劇的對比,這個進程倒是可以理解,也不至於很差。
但世界上怕就怕比較。
《鹿鼎記》從影視化以來,單單香港就拍了文雪兒版、梁朝偉版和陳小春版三次,每次都成為當時觀眾奉為的經典。尤其是在大陸各個衛視都播出過的陳小春版更是得到最大範圍的支持。
因此跟前幾個版本甚至是黃曉明、韓棟版相比,張一山版開篇雖然強調了個性,但丟失了金庸小說厚重開篇,層層疊疊的布局謀劃,確實很難得到觀眾認可。
劇情過快被罵,也冤也不冤。
二、服化道任性。
這一點被罵,一點不冤。
韋小寶直到冒名頂替小桂子前,都頭戴一頂綠帽子!
劇組倒是沒像《雷霆戰將》片方那樣拿出史料來說事兒,也有網友指出元明時期,政府要求娼妓家的男人都得戴綠頭巾以表明身份。
但不要拿前朝的法律來說本朝的好嗎。
韋小寶麗春院長大,對於戴綠帽子、王八一類的罵人話最是熟稔,讓他戴個綠帽子也不符合人物形象啊。
即便能拿出相關條文法律,也沒必要非得在這種非正劇裡埋這種典故。
如果說綠帽子尚有爭議,那麼宮裡的太監都穿著白衣服算怎麼回事兒呢?先帝已經走了好多年了。
還有穿官服的海大富以及後來升了官的韋小寶,衣服上的五爪金龍不知道僭越規制嗎?
官員衣服上的龍最多只有四爪,是為蟒袍,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龍的服裝,以示奉天承運的天子之威。
還有江洋大盜茅十八,一身和尚的納衣,要不是頭後那一小撮鼠尾辮,怎麼打扮得讓人以為是《水滸傳》裡的魯智深呢。
因此,服化道上挨罵,一點不冤。
三、導演文化問題。
這不是編劇一個人的問題了,眼睛雪亮的群眾們早就發現了:鰲府!
「鰲拜不是瓜爾佳氏嗎,編劇太特麼沒文化了!」
客觀說還是有很多知道些冷知識的網友的,但這真和編劇沒啥關係,那府邸上掛著的牌匾是劇組裡道具幹的活兒。
「新鹿鼎記鰲拜家寫了鰲府」都上了熱搜。
但真正有文化的人還是忍不住出來以正視聽了:寫成鰲府確實不對,但錯不在於鰲拜是不是姓鰲,而是鰲拜宅邸不能用「府」。
清代滿族人習慣「稱名不舉姓」,鰲拜雖姓瓜爾佳,但按照滿族習俗,叫他鰲中堂、鰲大人都是沒有問題的。
和珅姓鈕祜祿但被叫和大人,明珠姓納蘭被叫明相,索尼姓赫舍裡但也被稱作索相。
但鰲拜的宅邸應該叫「鰲第」,而不是「鰲府」。清代有規定,府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主、鎮國公與輔國公才可用的,而鰲拜不在上述之列,故而不能用。
但是制度這玩意兒有時候執行起來也就那麼回事兒,道光年間有個太子少保董福祥,他家就叫「宮保府」,鹹豐年間的沈樹鏞不過從七品,他的宅子叫「內史第」。
所以呢,鰲府呢,較真起來算錯,但是鰲拜那麼囂張,僭越規制也是有可能的嘛。
因此這一點罵冤了。
三、演員表演浮誇。
不能說見仁見智。張一山確實浮誇得可以,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家有兒女》時劉星的張牙舞爪。
劉星可以,但是韋小寶不可以,儘管從年紀上他們倆可能差不多大。
說張一山演得像個猴子,排除人身攻擊的嫌疑外,確實擠眉弄眼的太做作。差不多是《鹿鼎記》影視劇歷史上僅次於黃曉明的皮笑肉不笑。
《鹿鼎記》雖然表面上看是部喜劇,但其實韋小寶是個悲劇性人物,可張一山的表演是個悲劇。
演海大富的田雨是國家話劇院的,但是海大富被毒失明時的表演讓我想起了趙本山「拔涼拔涼」那個小品裡「嘎」一下抽過去的樣子。
原有的茅十八雖然是粗豪漢子,但並不是膽小怕死不明是非的。書中他對韋小寶用石灰粉暗算別人就很生氣還打了他嘴巴,但是劇裡卻變成很欣賞韋小寶詭計多端的樣子,被海大富生擒後還比較慫。
這不是表演的問題了,是顛覆了原有形象設計的事兒了。不是不能改,徐克改得顛覆,周星馳王晶也很顛覆,但改得不倫不類就成半吊子了。
還有康熙小玄子第一次見到小桂子時,被韋小寶打了個嘴巴就吃驚地問出「你敢打我,知道我是誰嗎」這種富二代的蠢話,一點沒有千古一帝少年老成的樣子。
唐藝昕的建寧公主,有說演得好,也有罵演得白痴的,但混在所有表演看著都彆扭的劇裡,好也不好了。
張一山說這次的韋小寶將是一個卡通化的,最可愛的一款韋小寶,這就讓人很喪氣,就跟人家國外都能拍出真正的職場劇,一到國內就非得加上辦公室戀情啥的很狗血。
據說原來劇集有將近70集長,但是後來按規定砍成了45集,但就目前看,幸好變成短的了,因為長痛不如短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