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全球觸控面板產業鏈生存現狀

2020-12-26 電子產品世界

  繼F-TPK宸鴻去年關閉旗下達鴻竹北2座廠,將生產線集中到臺中后里4.5代線後,臺灣某媒體接獲勝華員工爆料指出,勝華位於臺中工業區的中工廠要停線、楊梅幼獅工業區的3代線也要停1條,整個訂單只到9月30號,目前公司現在把人調到臺中潭子廠,全部常日班,不調薪也沒發中秋獎金,讓員工很生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3968.htm

  觸控筆電買氣不如預期,滲透率爬升緩慢,加上中國觸控面板廠殺價搶市,導致觸控面板因供過於求、前途無亮;上半年臺灣觸控面板廠除F-TPK宸鴻小幅獲利外,其他勝華、洋華等均呈虧損,為了度過虧損寒冬,各廠商無不縮衣節食、減少開支,甚至裁員減薪因應。

  勝華訂單只到9月底

  勝華發言人黃忠傑說,目前由於觸控市場不佳,公司已連續虧損3年半,上半年虧損30多億元,今年不發中秋節獎金,副總級以上主管減薪3成,希望員工能共體時艱;至於中工廠停線的部份,目前尚未確定,主要是公司正就產能調整與縮編部分業務進行研擬,希望在產線調整後,對員工影響最小的方向進行,只是所有的一切尚未拍板定案,所以無法說明。

  除勝華之外,洋華由於三星訂單縮減,為了節省成本、提升營運效率,從8月開始針對越南廠進行縮編,2000名員工中預計將裁撤25%,利用集中生產以達到節省成本的效益。

  WitsView資深研究經理邱宇彬表示,勝華與洋華主要是產能的規格太小,缺乏彈性與競爭力,TPK宸鴻的5.5代OGS單片式觸控面板生產線已都投產,相較之下,勝華在大尺寸面板的競爭明顯吃虧;至于洋華的技術是以薄膜觸控為主,與大陸觸控廠正面交鋒,產品沒有差異化,手機與白牌平板都是大陸廠的天下,因此面臨難困的經營處境。

  觸控NB滲透率3成

  事實上,本波價格戰是由中國的歐菲光發動,以目前觸控面板的價格,不止砍流血,根本就是砍到見骨,就連中國廠商也支持不下去,開始減少觸控產品的比重,歐菲光不但減少觸控產能的資本支出,最近更加重相機模組佔營收比重,從3年前約僅3%,上半年一口氣提升至約14%。

  NPDDisplaySearch總監謝忠利指出,由於觸控筆電買氣不佳,導致觸控產能嚴重過剩,上半年每寸筆電觸控感應器價格腰斬到約2美元,下半年則是降到每英寸1.6~1.7美元,降約15~20%。

  他說,由於目前投入者眾,整個觸控市場要穩定下來,就等一些小的觸控廠倒閉後,進行新一波的洗牌效應,而觸控筆電滲透率約3成,其他廠商不再擴產才能去過多的產能,產業秩序才能回復。

  觸控行業真實生存環境寫照

  2013年是觸控行業轉變的關鍵一年。這一年,液晶面板廠,以IN-CELL或者ON-CELL製程大幅導入觸控面板產品,直接帶來,筆記本觸控面板2-3成的壓價。價格的變化,導致2013年觸控面板行業銷量和銷售額雙高的局面扭轉,行業利潤嚴重下壓。部分小型觸控面板企業紛紛轉停產。這一年觸控面板廠牧東宣布出售蘇州子公司股權,等於是賣掉觸控設備和相關業務,成為觸控行業「退出」第一單。

  但是,2013年還只是觸控面板價格戰的序曲。臺灣自由時報的消息,NB觸控需求不如預期,OGS(單片式觸控面板解決方案)觸控面板價格在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以來腰斬之後,2014年下半年仍將續跌2成,每寸報價跌破2美元。

  另據消息稱,9月份NB大廠向零組件廠發出RFQ詢價單,開始為明年新機採購做準備。大尺寸觸控面板平均每寸報價下探到1.5~1.7美元,相比目前每寸1.9~2美元的均價,降價幅度高達15%~20%。

  受制於價格戰,觸控產業企業營收紛紛波動。以傳統觸控面板全球第一重鎮臺灣為例,2014年第二季臺灣觸控面板產值約為597億元新臺幣,相較於2014第一季的488億,成長了為22%;但2013第二季的668億產值相比較,則衰退了11%。以半年為基準做分析,2014上半年臺灣觸控面板產值為1,085億,相較2013下半年的1,273億,衰退了15%;相較2013上半年的1,429億,衰退了24%。

  觸控面板行業量增價跌的局面,已經讓人們意識到,觸控行業已經不是比「誰的產品更好」的競爭,而是比「誰能最有力的控制成本」的競爭。尤其是隨著液晶面板業對觸控產品整合力度的加強,「成本」競爭將是該行的唯一主角。

  新材料應用帶來產業新空間

  ITO(氧化銦錫)材料作為觸控面板產品導電玻璃的主要選擇已經有30年歷史。但是,目前,ITO的霸主地位已經不保。

  驅動觸控行業選擇新型材料的動力是近兩年來「柔性」顯示技術的發展和應用。ITO材料相對比較脆弱,用在柔性顯示上壽命比較低,不能滿足未來柔性顯示,尤其是穿戴設備的觸控顯示需求。同時,新型的替代材料也能降低觸控面板的製造成本。

  目前廣受關注的新興替代材料包括SilverNanowires(納米銀線)、MetalMesh(金屬網格)、PEDOT/ConductivePolymers(導電聚合物)、Graphene(石墨烯)、CarbonNanotubes(納米碳管)、ITOinks(ITO油墨)等。其中,納米銀線和金屬網格已經進入實用化階段,將是短期內ITO材料的最有利替代者。長期看,行業則看好石墨烯的廣泛應用。

  華為的Ascend、LG和聯想的AIO、GVISION的POS屏幕等已經採用納米銀線材料的觸摸產品。雖然這些產品不是柔性顯示的,但是卻無法掩蓋納米銀線產品極佳的延展性和柔韌度,同時在導電和光學性能上也不輸於或者優於傳統ITO材料的競爭力。金屬網格產品的可撓性也非常好,光學性能好於傳統ITO材料。目前,群創、中華映管、富士康集團的觸摸面板廠商英特盛等企業已經開始供貨。

  使用新材料替代傳統ITO產品可以導致「材料性能提升」(上面已經提到),以及材料成本下降和工藝技藝的簡化。後兩者有助於觸控面板產品降低成本。

  ITO(氧化銦錫)中銦金屬是自然界中存儲量最低的稀有金屬之一,其產業可持續性存疑,成本也會更高,而且還擁有毒性、廢棄物難以回收。同時,ITO材料使用蒸鍍工藝,設備成本高、材料浪費量巨大(高達9成)。這與金屬網格或者納米銀線未來的印刷技術路線圖比較,可形成至少50%的成本差異。而ITO材料和塗覆大致佔觸摸面板的40%成本。

  從未來看,石墨烯、碳納米管等材料也是ITO的有力競爭者,而且原始材料更為普遍、環境汙染更小。但是,目前這兩者的成本居高不下,阻礙了市場的進一步拓展。但是,無論如何,業界已經認定替代ITO材料的必要性:這就是柔性顯示的需求。預計,到2018年,新材料對ITO材料的替代率至少在50%以上。

  尋找ITO替代材料,為柔性顯示時代的到來提供了產業基礎,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大幅度降低觸控面板的成本。尤其是針對大尺寸應用,金屬網格、納米銀線、石墨烯等材料更容易實現導電玻璃經濟製造。這種新材料應用,未來甚至會超過觸控面板的範圍,在包括半導體顯示等更廣闊的領域,帶來產業發展的新空間。

  新工藝,讓觸控行業遭遇新競爭

  觸控行業的新工藝進步主要指更高世代線的建成、IN-CELL或者ON-CELL工藝、以及印刷技術的使用等三個主要方面。

  宸鴻2013年1月宣布投資4億美元,在福建平潭建設一座5.5代廠,搶攻觸控筆電商機。同期,京東方在合肥投資53.6億元人民幣建設基於6代線玻璃基板的觸控面板生產線。這兩個項目並非特例,而是近年來觸控面板產業投資力量加強、產品線世代升級、目標產品大型化發展,以及產品成本控制力增強等行業發展特徵下的必然結果。

  更高的世代線投入,意味著觸控面板行業能夠提供更大的單一尺寸觸控屏幕。例如,6代線可以經濟切割兩塊65寸觸控單元。更高世代線的投入也意味著行業產能的集聚增加。例如,F-TPK(宸鴻)平潭5.5代廠產能規模每月可生產100萬片15英寸NB觸控面板。同時,高世代切割小尺寸產品,例如10英寸平板電腦觸控面板的成本也會更為低廉。分析認為,未來觸控產品行業,5-6代線將成為生產主力,在產品規格上能夠滿足筆記本、臺式機電腦需求、並更經濟的提供大尺寸手機屏幕產品,同時亦少量兼顧超大尺寸顯示產品的市場需求。

  不過,以產能規模、成本控制力和大尺寸製造能力為標準,觸控面板高世代線的建設與IN-CELL或者ON-CELL工藝比較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IN-CELL或者ON-CELL工藝是指觸控面板和顯示面板一體化製造工藝。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觸控線路部分所在的「面板層次」不同。In-cell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On-cell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濾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間的方法。這會導致兩種技術路線圖在成本、成品率,工藝難點上的一些差異。目前,蘋果手機和平板電腦主要採用JDI、夏普和LGD的IN-CELL工藝產品;三星OLED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則採用ON-CELL工藝。

  IN-CELL或者ON-CELL工藝可以適用於小尺寸液晶面板線的改造。例如京東方北京和成都項目、深天馬深圳及新建項目、友達,群創的中小尺寸線都在過去兩年內開始逐步轉向ON-CELL工藝。日本JDI則大量使用IN-CELL。但是,這兩種工藝的產品並不僅僅局限在中小尺寸世代線上,夏普IN-CELL技術用於8代線等目前產能最集中的世代線上。這樣,IN-CELL或者ON-CELL產品理論上可以經濟提供最高100英寸的觸控面板。

  採用IN-CELL或者ON-CELL的好處是什麼呢?第一是可以降低物料成本;第二也可以降低製造過程中的運輸、轉廠等周邊成本;第三,觸控顯示屏會變得更薄;第四,觸控顯示屏光效率更高,也更節能;第五,可以利用豐富的液晶面板線提供巨大的潛在產能,尤其是大尺寸面板供應能力。

  IN-CELL或者ON-CELL流行帶來的主要產業變化是:觸控面板企業和液晶面板企業之前的近似於平行的合作關係,變成了同行競爭關係;同時,觸控顯示產品成本控制力和尺寸豐富性將極大的增強。

  觸控面板行業的新工藝還包括「用印刷工藝取代傳統的黃光光刻工藝」——這將理論上可以節省50%的製造成本。

  臺灣工研院2013年與國際印刷大廠日本小森機械公司(Komori)合作研發次世代觸控面板設備。該技術被稱為「Onestep量產型卷對卷金屬網格」。主要特點是:只要一個印刷步驟(onestep),就能完成11.6英寸平板電腦使用的觸控面板印製,相較於傳統黃光製成,減少繁複的製程步驟,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觸控面板專用印刷機,可取代傳統觸控面板製程的七臺設備。針對半導體顯示和觸控行業的印刷設備,被認為是日本工業印刷產業的下一個金礦。使用印刷工藝的前提是用納米銀線或者金屬網格代替傳統導電玻璃的ITO材料。

  無論是印刷工藝,還是IN-CELL或者ON-CELL製程、以及觸控面板高世代線的建設,都會導致一個共同的結果:產能擴張、成本下降。因此,建立在以上趨勢之上的觸控產業,價格下滑不可避免。而價格戰,往往是行業整合的序曲。這就如同2006年前後,液晶面板行業吃掉整個彩色濾光片行業一樣,現在這張大嘴正在瞄向觸控行業。

  開拓市場新增長點是觸控面板業當務之急

  面對觸控面板行業的激烈競爭,新技術、新工藝、更低的成本固然重要,但是開拓新市場卻是唯一的「救市」機會。

  近兩年來,新增觸控行業產能半數瞄準觸控筆記本電腦產品。2014年,上半年筆記本觸控產品市場成長不佳,預計全年不會超過14.5%的份額,較2013年的11%,增長有限,更成為2014年年中之後行業普遍壓價的導火索。

  從長期產品趨勢看,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界限會逐漸消除。筆記本電腦產品至少擁有80%配備觸控螢幕的需求(宏碁觀點)。但是這一進程的快慢將取決於筆記本電腦產品CPU等部件節能性的提升、產品的輕薄化和觸控屏價格的下降。在這方面,INTEL的CPU並不是很給力。不過,業內依然視筆記本觸控化為觸控面板行業的最大近期金礦。同時,觸控筆記本的普及,也將拉動一部分高端臺式PC顯示器的觸控化。據悉,宏碁筆記本電腦年底市場觸控產品覆蓋率可望達到3成。

  觸控產品的另一個巨大的未來市場是商用產品,包括電子教室使用的觸控螢幕顯示器、會議室使用的觸摸顯示器、數字告示等應用中的觸摸顯示。其中,僅僅是教育市場,國內大陸地區未來就至少會有每年200萬片70寸以上單元的市場需求。雖然商用市場與手機等傳統觸摸產品市場比較,絕對規模會很小,但是由於其使用的都是大尺寸產品,其產能消化作用卻會相當強勁。

  此外,另一些顯示控制產品市場也是觸控行業可以期待的應用領域:如工業控制上的應用、汽車顯示上的應用、智能家電產品上的應用。這類產品包括,帶有觸控屏幕和電腦調溫的冰箱、數控工具機的操作面板、控制與顯示一體化的B超設備……這些市場的最大特點是,對觸控產品具有額外的性能要求。比如防塵防水更好、抗震、特殊的電磁兼容性等。這些市場雖然不是整塊大市場,但是總體潛能依然巨大,而且基本處於尚未開發狀態。

  與預測中的市場需求不同,在觸控行業的傳統市場,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上,觸控廠商也不是沒有機會。

  例如全貼合技術對OGS的替代應用,帶來的更超薄和更好的光學體驗;手機大尺寸化導致的市場對觸控產品總需求面積的增長等。這些變化,即便是在全球手機和平板電腦銷量不增加的情況下,也至少能產生15%以上的觸控面板新需求。

  前景廣闊,現實尷尬。這是觸控行業的最真實寫照。預測中的很多潛在市場開拓速度緩慢的原因之一就是觸控產品價格高昂。例如,在政府採購為主的教育行業,觸控平板顯示設備的成本遠高於傳統的電子白板和投影機的組合。這就說明,即便不考慮行業競爭的激烈,觸控面板行業的發展也難以擺脫「價格下滑」的命運。

  因此,價格戰即是目前觸控行業競爭激烈的產物,也是觸控應用市場不斷發展的基礎;但是,價格戰絕不是觸控行業的終點。在這輪價格競爭中能生存下來的企業,將隨著NB、PC、商用和其他應用市場,觸控面板產品需求的增長而在三五年後迎來發展和營收的春天。

相關焦點

  • 華映劍揚將量產21.5寸內嵌觸控面板
    中華映管(CPT)與內嵌式觸控技術(In-Cell Touch)供應商劍揚(iDTI)日前共同宣布,將正式於今年第三季量產21.5寸內嵌式觸控面板,預計一舉攻下AIO 及桌用電腦等終端產品;兩家公司並展示了數臺21.5寸內嵌式觸控樣機。
  • R2R超細線印刷技術開創觸控面板新藍海
    工研院與日本印刷設備大廠Komori於27日共同發表卷對卷超細線印刷技術與設備,可協助觸控面板廠以低於20微米(m)的精密導線印刷技術(Fine-line Printing)開發出超窄邊框薄型觸控模組與可撓式觸控面板,並取代現今成本昂貴的黃光蝕刻製程。
  • 顯示觸控產業鏈全解析(全文)_液晶顯示器_液晶顯示...
    2觸控顯示鏈橫跨將近20次個產業觸控屏幕產業鏈橫跨將近20次級產業    目前,全球重要的觸控顯示面板生產廠商集中於日韓、中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觸控面板產業鏈,主要由上遊材料——玻璃基板、PET薄膜、ITO靶材,中遊材料加工——化學材料(膠材、軟板、控制IC)和面板製造,下遊觸控模組以及最終的各種電子產品組成。一般而言,電子行業所關注的觸控屏產業鏈主要是中遊的傳感器(包括ITO 玻璃、ITO 薄膜),以及下遊觸控屏模組。
  • 最新觸控材料技術帶來之觸控面板技術發展_行業新聞_顯示面板材料...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material/news/dynamic/2013/0828/24627.html    在眾多資通訊科技(ICT)廠商也選擇Google的Android平臺,推出一系列觸控式行動裝置的風潮下,使得觸控產業成為今日當紅炸子雞,相關產業鏈紛紛提出最新的解決方桉,以搶佔觸控零組件這塊市場大餅。
  • 歐菲光躍居筆電用觸控面板供應龍頭
    歐菲光靠著金屬網格的貢獻,已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NB用觸控面板業者,單月最高出貨量約達50萬片。  中國大陸觸控面板廠歐菲光主導的金屬網格技術,系採用銀為導體,該技術整體成本因採用壓印製程而相對低廉,迅速獲得聯想等主流PC廠商青睞,用於NB及AIOPC等大尺寸面板應用,甚至打入平板電腦等中尺寸面板市場。不過由於金屬網格視覺效果不佳,導致難以打入中高階產品市場。
  • 大尺寸觸控面板生產技術與應用趨勢
    大於10.1寸的中大型觸控屏幕,過去在防護玻璃與ITO(TFT Array)或AMOLED面板間,布設透明薄膜或玻璃材質的觸控感應層,製造工法則從過去GFF(Glass Film Film)、G/G(Glass to Glass Structure)結構,轉向內建於ITO像素層(In-Cell)或者外掛式(Out-Cell)的兩種設計。
  • 我國觸控面板後來居上 韓企優勢明顯臺企市場萎縮
    近幾年來,全球觸控技術領域迅速發展。在我國觸控面板廠商經歷了技術轉型,提高了技術能力和量產的能力,與之相關配套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直追一些國際一線大廠。國內觸控產品產能的迅速發展給全球觸控廠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中國臺灣廠商的技術優勢漸漸不再。韓國政府和廠商意識到在觸控領域不佔優勢,放言要重整旗鼓,發揮技術優勢提升產業地位。
  • 0.1mm之爭 LCD/觸控面板薄型化趨勢_行業新聞_中小觸控螢幕資訊_觸控...
    Slim Touch觸控薄型化,則是讓觸控面板由2片玻璃減少到1片玻璃,最後變成內嵌式(in-Cell) Touch,讓厚度再減少0.4~0.5mm。    在觸控(Touch)面板部份,最早手機使用Glass Film,而平板電腦則使用G/G。從G/G兩片玻璃,減薄成OGS單觸控玻璃,再減薄到In-Cell Touch(內嵌式觸控)—把感測層做在濾光片(CF)與TFT陣列之間。
  • 曾是蘋果重要的觸控面板供貨商的勝華科技賣廠房自救
    昔日蘋果觸控面板供貨商自救 8.4億賣臺中西屯廠。全球第2大觸控面板廠勝華科技(2384),曾是蘋果最重要觸控面板供貨商,因財務危機重整旗下資產,相繼標售各地高科技廠房,繼去年10月楊梅廠土地順利以總價13.18億、溢價7.6%標脫後,日前瑞普萊坊負責於臺中西屯工業區內2963坪土地、7853坪建物的高科技廠房標案,也以總價8.4億脫標。
  • 【回暖】大陸OLED陸續恢復開案,產業鏈運可望將顯著回溫;面板業...
    1.筆電市場催生需求新動能,義隆電子前11月營收達31億元2.大陸OLED陸續恢復開案,產業鏈運可望將顯著回溫3.面板業2021上半年續旺 有機會連續4季獲利4.蘋果聯合晶電開發的Mini LED或將量產
  • 2019年OLED面板發展現狀分析前景預測 - 2017年中國OLED面板行業...
    《2017年中國OLED面板行業發展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在多年OLED面板行業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OLED面板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OLED面板市場各類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OLED面板行業進行了全面、
  • 劍揚攜華映Q3量產In-Cell觸控面板
    觸控面板廠劍揚(IDTI)與華映共同宣布,即將於今年第三季正式量產雙方合作開發生產的21.5吋In-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初期將先搶攻AIO桌上型計算機市場,預期將刺激薄型化內嵌式觸控技術新應用。
  • MUJA GAMEPAD觸控感應式遊戲面板:手遊最佳神器
    日前,據外媒Neowin報導,MUJA推出了一款可以讓手機玩家爽快操控遊戲的外設配件「MUJA觸控感應式遊戲面板(MUJA GAMEPAD)」,目前正在Indiegogo網站上眾籌,而這款手遊配件產品或將引領移動遊戲操控方式的未來,堪稱手遊神器。
  • TPK:觸控面板產業洗牌中 離谷底已經不遠
    面板產業景氣今年吹起寒風,觸控面板產業也好不到哪裡去,觸控面板大廠歐菲光驚傳財務危機,證實了景氣翻轉向下開始加速產業汰弱留強。
  • MUJA GAMEPAD觸控感應式遊戲面板正眾籌
    據外媒Neowin報導,MUJA正在Indiegogo眾籌一個供智慧型手機玩家能夠爽快操控遊戲的外設配件-MUJA觸控感應式遊戲面板(MUJA GAMEPAD),如果眾籌成功,可能引領移動遊戲操控方式的未來。
  • 展商速遞 | 翔實光電,致力於打造中大尺寸觸控顯示模組完整產業鏈和先進位造體系
    公司建立了由博導、教授牽頭的數十位骨幹組成的優秀技木團隊,對光電領域的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研發和應用拓展,2015年以來,技術團隊開發了ー系列用於光電觸顯示行業的蝕刻AG玻璃面板、觸控部件、顯示部件生產的核心材料、工藝及自動化裝備。
  • 2020-2026年中國液晶面板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液晶面板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近年來,全球液晶面板行業在液晶電視、液晶顯示器、手機等下遊需求的帶動下,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  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競爭格局  《2020-2026年中國液晶面板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依據國家權威機構及液晶面板相關協會等渠道的權威資料數據,結合液晶面板行業發展所處的環境,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等多個角度對液晶面板行業進行調研分析。
  • 11月19-21日深圳國際全觸與顯示展|這些觸控螢幕和顯示面板企業已就位
    TCL華星積極布局Mini-LED、Micro-LED、OLED、印刷顯示等先進顯示技術, 產品覆蓋大中小尺寸面板及觸控模組、電子白板、拼接牆、車載、電競等高端顯示應用領域,構建了在全球面板行業的核心競爭力。TCL華星依託技術升級和產能規模增加,持續擴大在半導體顯示領域的產品市場佔有率。
  • 電視出貨量的激增直接帶飛了LCD面板,各面板概念股近期表現好
    當然最近由於面板市場的火熱,三星和LGD都多多少少又推遲了退出市場的時間,但是大趨勢應該不會發生什麼改變。海外巨頭產能退場,但國內廠商卻可以適時挺進,這也符合目前全球電子製造業產能向中國市場轉移的大趨勢。
  • 盛群推出BS85C20-5 Flash觸控與顯示面板驅動微控制器
    打開APP 盛群推出BS85C20-5 Flash觸控與顯示面板驅動微控制器 灰色天空 發表於 2012-10-24 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