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學名:Ficus microcarpa Linn. f. ):大喬木,高達15-25米,胸徑達50釐米,冠幅廣展;老樹常有鏽褐色氣根。樹皮深灰色。葉薄革質,狹橢圓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全緣。榕果成對腋生或生於已落葉枝葉腋,成熟時黃或微紅色,扁球形,基生苞片3,廣卵形,宿存;雄花、雌花、癭花同生於一榕果內,花間有少許短剛毛;花被片3,廣卵形,花柱近側生,柱頭短,棒形。瘦果卵圓形。花期5-6月。
植物文化
遮蔭
在孟加拉國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一株大榕樹,鬱鬱蔥蔥,蔚然成林。從它樹枝上向下生長的垂掛「氣根」,多達4千餘條,落地入土後成為「支柱根」。這樣,柱根相連,柱枝相託,枝葉擴展,形成遮天蔽日、獨木成林的奇觀。巨大的樹冠投影面積竟達1萬平方米之多,曾容納一支幾千人的軍隊在樹下躲蔽驕陽。
在中國廣東新會縣環城鄉的天馬河邊,也有一株古榕樹,樹冠覆蓋面積約15畝,可讓數百人在樹下乘涼。中國臺灣、福建、廣東和浙江的南部都有榕樹生長,田間、路旁大小榕樹都成了一座座天然的涼亭,是農民和過路人休息、乘涼和躲避風雨的好場所。
市樹
福州市的榕樹特多,所以稱為「榕城」。榕樹的果實扁圓形,生於葉腋,果徑不到1釐米,可以食用。種子萌發力很強,由於飛鳥的活動和風雨的影響,使它附生於母樹上,攝取母樹的營養,長出許多懸垂的氣根,能從潮溼的空氣中吸收水分;入土的支柱根,加強了大樹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這就是「獨木成林」的奧秘。福州植榕歷史悠久,據宋樂史(930-1007年)撰《太平寰宇記》載,「榕……其大十圍,凌冬不凋,郡城中獨盛,故號榕城」。
宋福州太守張伯玉為防旱澇又編戶植榕,呈現「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榕樹便成為福州古城風貌特徵之一。榕樹葉茂如蓋,四季常青,枝幹壯實,不畏寒暑,傲然挺立,象徵著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福州人精神。
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根據廣大群眾的舉薦,決定命名榕樹為市樹。199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大第八屆34次會議通過以榕樹為省樹的決議。
(2015年)6月25日,贛州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開第二十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贛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確定贛州市「市樹市花」的決定》,確定榕樹為「市樹」。
據了解,贛州市「市樹市花」評選活動由市綠化委員會組織開展,自2014年9月開始實施,目的為通過評選「市樹市花」活動,增強廣大市民愛綠、植綠、護綠意識,確立贛州城市「名片」,展示城市魅力。活動成立贛州市「市樹市花」評選活動組委會,並成立「市樹市花」專家評審組。專家評審小組推薦「市樹市花」候選品種供市民投票。評選活動開展以來,得到廣大市民的踴躍支持和參與,紛紛通過網絡和微信投票,選出心目中喜愛的「市樹市花」。「市樹市花」專家評審組根據市民投票結果,確定擬選榕樹為「市樹」、杜鵑花為「市花」,經市政府審定後報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並通過。
據悉,榕樹,是贛州市栽培歷史悠久的鄉土樹種,具備本地地域特徵和植物適應性,具有普遍性、認同感及一種獨特的城市歸屬感和自豪感。
來源:百度百科 搜狗百科 360百科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