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古城新貌!天子渡口將重現,出秦入楚「小長安」!

2020-09-03 十堰身邊事

很多人都不曾想到,在雲遮霧繞秦嶺深處的鄖西縣上津鎮,還保存著一座如此完好的古城!

鄖西縣上津古城有著1800年歷史,是我國僅有的幾座保存完整的縣級古城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縣級古城。2007年,上津古城被國家評定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上津作為「天子渡口」,曾是大唐帝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詩人杜牧詩中描述的當年給楊貴妃送荔枝的船隻就是在上津登陸,然後由驛卒快馬加鞭,送入長安華清宮的。

如今,鄖西縣正大手筆規劃,欲將上津古城打造成「出秦入楚的休閒古驛站」、具有歷史底蘊的「小長安」

秦嶺深處藏古城,曾是朝秦暮楚地

從鄖西縣城向北走,一路雲山蒼蒼,林野茫茫。車行約50分鐘,就來到上津古城。

這裡是秦嶺南麓,境內崇山峻岭,千溝萬壑。發源於陝西省柞水縣的金錢河流經此處,衝積出一片開闊地。上津古城,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歲月老人,佇立在金錢河畔,俯視腳下的芸芸眾生,在周邊鋼筋水泥的現代城市群中,顯得是那樣的卓爾不群,遺世而獨立。

現存的上津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明嘉靖三年告成,清嘉慶七年進行全面復修,至今城牆磚上仍有「嘉慶七年」、「上津公修」的字樣。

早年因其地處鄂西北邊陲,遊人罕至,常年默默無聞於深山。但歷史總是公平的,也正是這份緘默無聞,讓其免遭毀壞,還保留著當年的風韻,時至今日,仍能感受到當年古城的恢弘場景。

遠眺古城,城牆高約7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像一隻平放的靴子。古城長寬二三百米,周長一千餘米,牆體由青磚砌成,它東西南北四邊城門上的鎏金大字「連鄖」、「通漢」、「達楚」、「接秦」,顯示它通達四海的特點。

「上津處於秦楚兩國交界地帶,朝秦暮楚這個成語的誕生地就在這裡。」上津鎮政府工作人員劉娟介紹,上津古鎮歷史悠久,春秋屬楚,戰國屬秦,歸屬轄區歷易秦楚,建制多變,所以有朝秦暮楚之說。

朝秦暮楚一詞,出於北宋晁補之的《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意指戰國時秦楚兩大國對立,一些小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向秦,時而向楚。上津地處秦楚兩國交界地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自然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

秦楚要塞峙雄關,風雲際會千百年

扼秦楚之咽喉,據鄂陝之雄關,上津古城地處兵家必爭之地,歷代飽受戰火摧殘,但它依然「活」了下來,並且煥發著無限光彩。

上津歷史上曾14次建縣,6次設郡,2次設州。可考的歷史要追溯到1800年前。

三國時期,魏在此首建平陽縣。隋改設上津縣。北宋時,金人多次侵略商洛和上津。南宋年間,嶽飛和金兀朮部將在這裡反覆拉鋸作戰。元世祖忽必烈把這裡設為屯糧基地。明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大將鄧愈到上津平定叛亂。李自成、張獻忠曾把這裡作為東山再起的大後方。

解放戰爭時期,賀龍元帥曾在上津古鎮對面的白巖寨鏖戰。徐向前元帥曾在上津雲嶺血戰,李先念率領新四軍在上津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4縱12旅解放漫川關和上津鎮,成立上關縣。1949年,撤上關縣併入鄖西縣。

漫步在古城內,巷道青石鋪就,曲徑通幽,沿街門樓,飛簷翹角,古樸典雅。青磚、黛瓦、粉壁、馬頭牆,房屋都是明清徽派四合院風格,外牆的磚雕、木雕、石雕形色各異,屋頂飛簷鬥拱,細膩壯觀。飽經滄桑之後,更富涵歲月質感和歷史韻味。

關山漫漫深宮冷,長留美人在民間

湖北民俗學者解釋:「上」乃天子,「津」為渡口,上津即為「天子渡口」。

隋唐以來,南糧北運有三條要道,東邊是沿海漕運,中有京杭大運河,西以漢口為集散地,穿漢江,翻秦嶺,達長安。在西線通道上,最為便捷的通道無疑是自漢江入金錢河至上津,再以騾馬馱運翻越秦嶺小道直至關中。

唐朝中葉,上津成為整個王朝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朝廷專設上津轉運使,上津一時成為漕運中心,稱為「上津路」。

當時,金錢河河床很寬,往來船隻百舸爭流,商賈雲集。遙想當年,金錢河上帆影飄動,舟楫如林,岸上酒肆林立,旅店驛站迎接八方來客,該是怎樣一幅繁華的圖景!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上津人李錫兵認為,當年給楊貴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們那裡起岸,然後快馬加鞭送進長安華清宮的。

「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婦到鄖西。」十堰市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據專家考證,這是因為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歷朝歷代從江南選送美女進皇宮的船隊,經長江、漢水數月的水上勞頓到達上津之後,已人困馬乏,紛紛上岸休息,之後轉陸路穿秦嶺到達長安。而無數江南女子不堪漫漫徵程之苦,害怕未來深宮之冷,上岸後乘機逃入上津、鄖西民間。

經過千年的繁衍生息,美女的基因被一代代遺傳至今,從而讓鄖西這片沃土美女生生不息。

李錫兵介紹,他記憶中(1966年以前)的上津渡口,每到晚上便有無數船舶以船頭對船頭的方式靠在岸邊,形成一條街道的形狀。1966年7月1日,鄖西縣城關至上津的公路修通後,金錢河河運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天子渡口」將重現,出秦入楚「小長安」

雖然往日「弘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貨往來,昧旦永日」的盛景一去不復返,但厚重的古城牆依舊屹立,像一部厚重的大書吸引著人們去尋覓歷史的吉光片羽,抒發思古之幽情。

如今,每當夜幕降臨,上津古鎮四街燈光璀璨,捏泥人、吹糖人、扎燈籠、刺繡、剪紙、雕刻、唱山二黃、演高臺故事、廣場舞等活動熱鬧非凡,當地群眾、遊客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

上津鎮黨委書記汪建成介紹,鄖西縣正在圍繞「一軸兩帶七片區」規劃,將上津古城打造成「出秦入楚的休閒古驛站」、具有歷史底蘊的「小長安」。

2018年,上津鎮啟動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包括明清老街修復、金錢河攔水壩工程、多孔橋建設項目、金錢河河道綠化工程、集鎮地下綜合管網工程等10個建設項目。

汪建成介紹,未來幾年,上津鎮將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片區開發、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全力創建「天子渡口·古塞上津」5A級景區。深度挖掘紅色旅遊、綠色旅遊資源,拓展上津古鎮文化旅遊產業板塊,豐富旅遊產品供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構建特色空間體系,重現上津古城盛景,展現天子渡口風採,真正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標。

當前,明清老街修復、金錢河水生態修復工程即將完工,藉助一個人工鋼壩,金錢河水被引入古城西門外,形成了一個煙波浩渺的內湖。屆時,雕廊畫舫滿載遊客,遊樂其間,舟楫穿梭、商賈雲集的「天子渡口」盛景也將重現。

「我們將立足漢江、天河、金錢河,圍繞脫貧攻堅、生態建設、基礎設施、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重點,統籌謀劃和推動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在創建上津鎮5A級景區的過程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保護上津鎮歷史文化遺產、城鎮特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確保上津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建設事業協調發展,讓金錢河真正成為一條流金淌銀的河流!」鄖西縣委書記張濤說。」

相關焦點

  • 鄖西上津:天子渡口將重現,出秦入楚「小長安」
    如今,鄖西縣正大手筆規劃,欲將上津古城打造成「出秦入楚的休閒古驛站」、具有歷史底蘊的「小長安」。秦嶺深處藏古城,曾是朝秦暮楚地從鄖西縣城向北走,一路雲山蒼蒼,林野茫茫。車行約50分鐘,就來到上津古城。這裡是秦嶺南麓,境內崇山峻岭,千溝萬壑。
  • 鄖西茫茫深山中,有一座歷經戰火仍保存完好的上津古城
    如今,鄖西縣欲將上津古城打造成「出秦入楚的休閒古驛站」、具有歷史底蘊的「小長安」。秦楚要塞峙雄關 風雲際會千百年秦嶺南麓,崇山峻岭,千溝萬壑。發源於陝西省柞水縣的金錢河流經此處,衝積出一片開闊地。上津古城,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歲月老人,佇立在金錢河畔,俯視腳下的眾生。
  • 鄖西茫茫深山中,有一座歷經戰火仍保存完好的上津古城
    如今,鄖西縣欲將上津古城打造成「出秦入楚的休閒古驛站」、具有歷史底蘊的「小長安」。秦楚要塞峙雄關 風雲際會千百年秦嶺南麓,崇山峻岭,千溝萬壑。發源於陝西省柞水縣的金錢河流經此處,衝積出一片開闊地。上津古城,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歲月老人,佇立在金錢河畔,俯視腳下的眾生。
  • 別名「朝秦暮楚」,又稱天子渡口,這就是上津古城!
    這上津古城雖有小長安之稱,卻不在長安,而是位於湖北省鄖西城西北70公裡的上津鎮。上津古城地處鄂西北邊陲,與陝西省漫川鎮接壤,南臨江漢流域,北枕秦嶺山脈,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說起這上津古城,素來就有「朝秦暮楚」之稱,不過這裡可不是指朝秦暮楚的原意:「意思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
  • 「天子渡口」上津:漢唐時期國道上的咽喉之地
    如今,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縣級古城,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關於「上津」這個名字,有人理解為「天子渡口」,也有人習慣稱它為「柳州城」。但無可爭議的是,在秦、漢、唐600多年的璀璨歷史中,這裡曾是南方及襄荊地區人、財、物進入國都鹹陽及長安的重要交通中轉站。600年老城古色古香,一街九巷黛瓦粉壁「上乃天子,津即渡口。
  • 朝秦暮楚上津古城
    秦嶺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有歷史遺留的文化古城,上津古城就是其中的一座。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位於湖北省鄖西縣城西北70公裡的上津鎮,地處鄂西北邊陲,與陝西省山陽漫川古鎮接壤,南臨江漢流域,北枕秦嶺山脈,古城坐落於漢江支流金錢河金錢河下遊東岸,素有「朝秦暮楚」「秦楚咽喉、天子渡口」之稱。如今福銀高速穿境而過。歷為交通、政治、文化、商貿、軍事之要地。
  • 「天子渡口」上津:漢唐時期國道上的咽喉之地
    如今,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縣級古城,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關於「上津」這個名字,有人理解為「天子渡口」,也有人習慣稱它為「柳州城」。但無可爭議的是,在秦、漢、唐600多年的璀璨歷史中,這裡曾是南方及襄荊地區人、財、物進入國都鹹陽及長安的重要交通中轉站。
  • 發現十堰之美|「天子渡口」上津:漢唐時期國道上的咽喉之地
    關於「上津」這個名字,有人理解為「天子渡口」,也有人習慣稱它為「柳州城」。但無可爭議的是,在秦、漢、唐600多年的璀璨歷史中,這裡曾是南方及襄荊地區人、財、物進入國都鹹陽及長安的重要交通中轉站。600年老城古色古香,一街九巷黛瓦粉壁「上乃天子,津即渡口。上津,即天子之渡口。」這句話被現今很多人認為是「上津」這個名字的最合理解釋。查閱現存史料可知,在我國封建王朝中,地名中含有「天子」之意的,除了「天之渡津」的天津外,就只有上津了。
  • 湖北縣級古城,曾是天子渡口,素有「朝秦暮楚」之稱,零門票遊覽
    而且在湖北省的十堰市,就有一處「朝秦暮楚」的歷史古城,結合了南北方的建築風格,而且還是一處保存相對完整的縣級古城,叫做上津古城。古城旅遊有一些古鎮旅遊沒有的優點,首先就是一般情況下古城的商業修飾人工修飾比較少,更為還原歷史。其次古城一般都是零門票遊覽,沒啥花錢的地方。
  • 湖北上津古城,是明清歷史文化考證的好去處
    因上津地處秦楚咽喉之處,故歷史上多為戰亂騷擾,地方官員發動官民修建了城門和城牆。 上津古城成為文人騷客,攝影師的聚集地上津古城,也是湖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縣級古城。上津古城的西門步入上津古城,古老甚至破舊的城牆,斑駁的建築,無不是歷史的痕跡。在古城的老街上還可以看到當年的「上關縣人民政府」舊址。
  • 《說史》茶馬古道中的上津
    上津關與茶馬鹽古道 在鄖山漢水間,有一條號稱「秦楚咽喉,天子渡口」的金錢河,它孕育了上津關的歷史和文明。金錢河源於陝西省柞水縣東北,從陝西山陽縣漫川關鎮南部進入鄖西,經鄖西縣上津鎮、六郎鄉至夾河鎮進入漢江。
  • 湖北省唯一保存較完整的縣級古城,素有朝秦暮楚之稱,上津古城
    上津古城位於湖北省鄖西縣城西北70公裡的上津鎮,現為清代城址。素有"朝秦暮楚"之稱,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縣級古城,古城本體、建築風貌、空間格局均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鄂陝交界地區建築歷史、社會歷史具有重要的實證價值。
  • 湖北唯一保存最完整縣級古城,素有「朝秦暮楚」之稱,你去過嗎?
    湖北位於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是楚國故地,名勝古蹟遍布,荊楚文化源遠流長,下面要介紹的這個地方,名叫「上津古城」,屬於湖北省唯一保存最完整的縣級古城,素有「朝秦暮楚」之稱,你去過嗎?」之稱,而上津更是「秦楚咽喉,天子渡口」,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都曾在此留下過足跡。
  • 湖北一「千年」古城,被稱「秦楚古戰場」,距鄖西約60公裡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位於秦楚交界的一座古城,也是湖北著名的古城建築,上津古城。身為先秦時期的古戰場,這裡的軍事意義很早就顯現出來,但上津地區最早是在曹魏時期才開始設縣,從平陽縣設立以來,這裡就是上津地區最重要的軍事重鎮,歷朝歷代都對這座古城進行過加固、修繕。
  • 自駕去漫川古鎮,相隔13公裡,位於湖北境內的上津古城不容錯過
    如果把漫川旅遊度假區的多數景點都納入行程,再合理規劃自駕駛途中的節點,那將是一次豐富且完美的旅行。在西安到漫川的周末自駕遊中,距離漫川古鎮13公裡左右的上津古鎮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節點。上津古鎮雖然與漫川古鎮分屬於湖北和陝西兩省,但兩地歷史上有著很深的淵源,自是秦楚古道上的雙子星驛站。
  • 自駕去漫川古鎮,相隔13公裡,位於湖北境內的上津古城不容錯過
    如果把漫川旅遊度假區的多數景點都納入行程,再合理規劃自駕駛途中的節點,那將是一次豐富且完美的旅行。在西安到漫川的周末自駕遊中,距離漫川古鎮13公裡左右的上津古鎮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節點。上津古鎮雖然與漫川古鎮分屬於湖北和陝西兩省,但兩地歷史上有著很深的淵源,自是秦楚古道上的雙子星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