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峰作品: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恐龍蛋博物館

2020-12-15 中國建築學會

- 1 -

項目概況

近百年來世界各地不斷發現恐龍蛋,湖北鄖縣的發現有兩點與眾不同,一是龍骨與蛋化石同在,二是每窩單的數量大,最多一窩竟達百枚。該龍蛋共存及蛋群大規模集中現象十分罕見,海外報刊贊其「全球之最」。恐龍蛋化石群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球演變、生物進化,對探討恐龍蛋化石之系統分類與演化、對探索恐龍滅絕原因均具重要科學價值。1997年該恐龍蛋化石群遺蹟保護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一級地質遺蹟保護區。恐龍蛋因其稀有而價值連城,一時間盜蛋行為猖獗。地質專家製作了簡易保護棚,然而保護棚導致了溫室效應,而溫室效應不僅不利於保護恐龍蛋,而且還因其彩色光源影響展示效果。恐龍蛋遺蹟保護博物館設計被提上議事日程,經多方案比較,我們的提案被確定為實施方案,2010年設計,2012年竣工並對外開放。博物館佔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坐落於70米長、豎向高差達15米的青龍山複雜的山野中。

- 2 -

形象表達

恐龍主題地質博物館造型通常有兩種套路:一是使用象形語言,如直接使用恐龍或蛋的形象,這種建築造性過於具象、難有新意;二是遵循考古保護與挖掘的流程,先在挖掘區域修建大棚,然後開始挖掘,挖掘完成之後再設置燈光,因其兼顧挖掘及保護要求,故地質學家喜歡這種模式。但因蛋藏於地下, 到目前尚無儀器可以透視大地,若尚未挖掘便設計建築,則博物館的外部形態與蛋群之分布難有關聯。

本項目在原有保護大棚中已經實現了基本挖掘,因此我們以蛋群分布為基本前提,在其間設置木質棧道,為數量較多的蛋群還設置了觀察平臺。蛋群、棧道及平臺的外包絡便形成了本博物館的基本型態, 建築師的工作只是在此基礎上對體量及細節略加調整。從某種意義來說,這個博物館的基本造型是由 7000萬年前下蛋的恐龍、一年前從事挖掘的地質學家和當下受邀設計的我們共同決定的。

- 3 -

展示方式

我們認為,存在於挖掘現場的恐龍蛋群是展示的最高價值所在,黑暗的環境最有助於創造具有久遠歷史之遺址的神秘氛圍。因此我們摒棄了電動恐龍投幣下蛋的「編故事」模式及以照片和文字說明為主的傳統視覺傳達模式。我們在黑暗的室內環境中用微弱的LED燈提示棧道區域,用經由光筒折射進入室 內的北側天光集中照亮蛋群,光筒的平面定位以恐龍蛋之分布為依據,其平面尺寸則與恐龍蛋的數量成正比。遊人經黑色金屬甬道進入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面上的團團光束,前行中每組恐龍蛋則會逐漸清晰地呈現。

- 4 -

氣候適應

湖北氣候極端,夏熱冬冷。作為出入口分置於兩端的博物館,遊人進入時不必更衣,因此冬季保暖不是問題,但夏季的防熱問題卻不可迴避。鑑於投資限制,我們希望用被動式手段解決夏季室內可能過熱的問題。

第一個策略源自本地傳統民居的雙層屋面。遵國家規定,核心保護區附近的村民必須外遷,村民離開後所餘舊宅為殘破土坯及尚可循環使用的小青瓦,我們將舊瓦收集並置於混凝土現澆板之上,二者之間留出20cm空氣間層,這種策略可明顯降低經由屋面傳入的熱輻射;第二個策略是位於體塊轉換處的可調節側窗,其內側為可開啟的雙玻窗,外側則為彼此成90度設置的雙層百葉,如此構造保證了通風阻光,自然風有利室內降溫,而雙層百葉則可實現對光的阻擋。

- 5 -

在地建造

本案基地地形起伏甚大。既為遺址保護博物館,則我們無理由改變蛋群賴以存在的原始地表狀況。面對坡度變化不規則的地形,合理的體型處理方法為按地形坡度變化規律將建築分成若干段,彼此之間用不規則的凹入型側窗相連接。

湖北盛產竹子,竹跳板是當地最廉價的施工用品。鑑於項目造價低廉,又地處深山,估計難覓高水準的施工隊伍,因此,我們選擇竹跳板作為現澆混凝土外牆模版,竹跳板大致平行的粗糙肌理既可創造遺址保護建築的滄桑感,又可掩蓋施工水準之不佳,當地方言謂其「以歪就歪」。這裡既有幾千萬年前的恐龍蛋,又有幾十年前的舊瓦,還有剛剛建成的建築,建築空間對地形的嵌合及不同時段之時間的凝結使得這小建築充滿著歷史感及地域性。

- 5 -

項目圖紙

- 6 -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青龍山恐龍蛋遺址博物館

設計單位:武漢華中科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設計團隊:李保峰、陳海忠、丁建民、徐昌順、曾忠忠、聶華波,李明武、申安付、 甘文霞、何建宏、金薇

地 點:湖北省鄖縣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

設 計:2012年

竣 工:2013年

基地面積:5000 m2

建築面積:1000 m2

相關焦點

  • 李保峰作品: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恐龍蛋博物館
    恐龍蛋化石群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球演變、生物進化,對探討恐龍蛋化石之系統分類與演化、對探索恐龍滅絕原因均具重要科學價值。1997年該恐龍蛋化石群遺蹟保護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一級地質遺蹟保護區。恐龍蛋因其稀有而價值連城,一時間盜蛋行為猖獗。
  •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掠影
    上午與家人自駕車出發,一路暢通,行車大約1個小時,行程50餘公裡,便抵達了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觀——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是深圳唯一的國家地質公園,是純公益、全免費的科學公園,而公園博物館則是坐落在國家地質公園的穹丘行旅景區內,處在海拔869.7米的鵬城第二高峰七娘山主峰山麓之下。
  •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第三屆中國美術獎作品...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第三屆中國美術獎作品(內蒙古)巡展正在展出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內蒙古美術館、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執行承辦的"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第三屆中國美術獎作品(內蒙古)巡展"在內蒙古美術館7/8/9/10/11號展廳持續展出,展覽將持續至10月28日。
  • 濰坊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在博物館廣場揭牌開園
    原標題: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開園  5月5日上午,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暴龍館)廣場上,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以「走進白堊紀,探秘諸城龍」為主題的恐龍文化展正式拉開帷幕。  據悉,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包括恐龍博物館、暴龍館、恐龍澗化石長廊和龍立方「兩館一廊一立方」等恐龍文化旅遊區。
  •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37件作品獲第三屆「中國美術獎」
    12月20日,五年一屆的國家級綜合大展「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啟幕,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頒獎儀式同時舉行。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以下簡稱「全國美展」),每五年一屆,經歷了新中國的風雲變幻,呈現了豐富的社會性內涵。全國美展既反映了新中國美術的發展歷史,又表現了新中國的社會變化,尤其是對近五年來中國美術的發展現狀、創作成果的展示。
  •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39件獲獎作品公示名單出爐!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金獎獲獎作品 張玉惠-《盛世花開》-福建-漆畫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銀獎作品:
  • 「文藝」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今起對外展出!展品先睹為快
    市文旅局說,「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中國美術獎作品展巡展·上海」今天起至2月28日在中華藝術宮對外展出。從41米層至0米層及B2層的多個展廳,將集中展示513件作品,其中獲第三屆中國美術獎的作品32件。
  • 村民建牛圈挖出恐龍蛋化石 兩天挖出30多枚
    地質專家聞訊趕到該村,於27日又挖出一窩30枚恐龍蛋化石。據專家初步鑑定,該地恐龍蛋屬扁圓蛋類,賦存地層為距今約1億年的白堊系上統時期。昨日,記者來到西王村,採訪了恐龍蛋化石發現的經過和幕後故事。開山建牛圈 驚現恐龍蛋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叫寨溝。村民王彥峰介紹,他準備在自家屋後修建一個牛圈,但因場地有限,他決定開挖部分山體。
  •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探訪--盜挖事件凸顯保護缺陷
    恐龍蛋化石漫山遍野,青龍山建立保護區村民的報告層層向上級反映,引起鄖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1995年3月,鄖縣縣委、縣政府請專家對青龍山小小的圓石頭進行鑑定,結果令人震驚不已:這漫山的石頭竟然就是恐龍蛋化石!消息傳開,舉世震驚,中國地質大學和中科院相繼派出專家實地考察,認為其品質及規模,在全國罕見。
  • 恐龍蛋化石瘋狂盜挖沒法管
    1995年,鄖縣領導特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專家來考察。1995年5月16日至21日,專家鑑定,「金鵝蛋」是恐龍蛋,青龍山有著世界上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埋藏最淺、原始狀態保存最好的恐龍蛋化石群。  此前,人們只知河南西峽縣有恐龍蛋——西峽恐龍蛋化石僅存幾百枚,全世界也只有500多枚。
  • 「世界第一恐龍蛋化石群」在呼救
    陪同記者採訪的十堰市地礦局礦管科科長葉幼森動情地說:「這可是世界第一恐龍蛋化石保護區啊!是歷史和自然賦予我們十堰市,我們中國的寶貴財富!真讓人痛心……」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1996年3月被發現,經中國地質大學殷洪福院士鑑定,後經國內外眾多地質專家考察驗證,確證為「世界第一恐龍蛋化石群」。初步認定其3平方公裡範圍內擁有恐龍蛋化石近2萬枚,核心區僅30畝,卻擁有1萬多枚恐龍蛋化石。
  • 恐龍蛋?!地質公園的奇觀
    周日秋高氣爽,正是親近大自然的好時機,帶上孩子驅車二十公裡來到即墨馬山地質公園。繞過後山,進入馬山地質奇觀:石林。發現很多石柱中鑲嵌有這種石球,我的第一感覺是:恐龍蛋有懂地質的條友能解釋一下石球的成因嗎?要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 西峽:沒收伏牛山地質公園及南陽恐龍蛋保護區21棟別墅
    原標題:河南西峽:沒收伏牛山地質公園及南陽恐龍蛋保護區21棟別墅具體情況如下:1、太平鎮唐寺溝村東溝組11棟違建別墅位於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內,屬於禁止建設區域外,於2019年10月16日進行查封,並沒收為國有資產,交由縣財政局全面接收,並納入國有資產管理,做到「兩斷、兩清、換鎖、加封」,現已由縣財政局劃轉給太平鎮政府管理使用,用於改建太平鎮康養中心,所得收益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 11家「國字號」地質公園等您探尋奧妙!
    截至2020年3月,已正式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有220處,其中湖北省的國家地質公園共11處,且有2處同為世界地質公園。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湖北重慶兩省市,它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地質公園,比美國著名的黃石公園大了近一倍。
  • 河南這家世界地質公園,兩張「名片」聞名中外
    早在2006年,以西峽、內鄉、欒川、嵩縣、鎮平境內的伏牛山為主體的廣闊區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成"中國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以下簡稱"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所在的伏牛山脈,古代曾發生過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
  • 來這 漫步「侏羅紀公園」——河南省地質博物館(下)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廳,作為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最大的一個展廳,也是最受歡迎的展廳。1993年的某天,一位農民在河南西峽縣的一個山坡上發現了這窩恐龍蛋,一頭小恐龍的骨骼,捲曲著躺在其中。這組恐龍蛋化石被出售給美國化石經銷商,1996年這窩恐龍蛋化石登上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研究人員為這頭恐龍寶寶取名為「路易貝貝」,以紀念對這窩恐龍蛋化石進行拍照的攝影師。
  • 湖北這11家「國字號」地質公園你去過幾個?
    截至2020年3月,已正式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有220處,其中湖北省的國家地質公園共11處,且有2處同為世界地質公園。2009年8月14日,湖北大別山(黃岡)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2018年4月17日,湖北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 走進十堰,帶你了解不為人知的「野人谷」「猿人洞」「恐龍蛋化石群」
    2.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位於十堰市和鄖縣縣城之間的柳陂鎮青龍山,面積約4平方公裡,距今六千萬年——八千萬年左右。該化石群東距縣城約12公裡,南距十堰市區18公裡。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關課題組96年2月提交的《湖北省鄖縣青龍山一帶白堊紀地層、恐龍蛋化石及其地質遺蹟保護初步研究報告》和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李風麟教授等專家考察研究,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具有以下基本特點:數量大。地表可見的恐龍蛋化石或蛋坑有2000個。在分布最集中的腹地青龍山一帶約6萬平方米範圍內,地下貯存的恐龍蛋化石更多。埋藏淺。
  • 《音樂旅程》——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
    《音樂旅程》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鄭州音樂廣播聯合製作播出來到邙山腳下、黃河之濱,進入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內,感受中原文化的深邃與底蘊,你不可錯過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這是一座綜合性地質博物館,以黃土窯洞為主要廳室,充分運用多媒體形式,輔以高科技的聲、光、電手段,向人們展示地質公園地質遺蹟資源豐富的科學內涵。觀看完室內的展覽,您還可以乘坐電梯或穿越時空隧道,到達邙山之巔觀黃河、品黃土、眺望大平原,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奧秘。黃土地,中原情,來到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感受一場時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