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項目概況
近百年來世界各地不斷發現恐龍蛋,湖北鄖縣的發現有兩點與眾不同,一是龍骨與蛋化石同在,二是每窩單的數量大,最多一窩竟達百枚。該龍蛋共存及蛋群大規模集中現象十分罕見,海外報刊贊其「全球之最」。恐龍蛋化石群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球演變、生物進化,對探討恐龍蛋化石之系統分類與演化、對探索恐龍滅絕原因均具重要科學價值。1997年該恐龍蛋化石群遺蹟保護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一級地質遺蹟保護區。恐龍蛋因其稀有而價值連城,一時間盜蛋行為猖獗。地質專家製作了簡易保護棚,然而保護棚導致了溫室效應,而溫室效應不僅不利於保護恐龍蛋,而且還因其彩色光源影響展示效果。恐龍蛋遺蹟保護博物館設計被提上議事日程,經多方案比較,我們的提案被確定為實施方案,2010年設計,2012年竣工並對外開放。博物館佔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坐落於70米長、豎向高差達15米的青龍山複雜的山野中。
- 2 -
形象表達
恐龍主題地質博物館造型通常有兩種套路:一是使用象形語言,如直接使用恐龍或蛋的形象,這種建築造性過於具象、難有新意;二是遵循考古保護與挖掘的流程,先在挖掘區域修建大棚,然後開始挖掘,挖掘完成之後再設置燈光,因其兼顧挖掘及保護要求,故地質學家喜歡這種模式。但因蛋藏於地下, 到目前尚無儀器可以透視大地,若尚未挖掘便設計建築,則博物館的外部形態與蛋群之分布難有關聯。
本項目在原有保護大棚中已經實現了基本挖掘,因此我們以蛋群分布為基本前提,在其間設置木質棧道,為數量較多的蛋群還設置了觀察平臺。蛋群、棧道及平臺的外包絡便形成了本博物館的基本型態, 建築師的工作只是在此基礎上對體量及細節略加調整。從某種意義來說,這個博物館的基本造型是由 7000萬年前下蛋的恐龍、一年前從事挖掘的地質學家和當下受邀設計的我們共同決定的。
- 3 -
展示方式
我們認為,存在於挖掘現場的恐龍蛋群是展示的最高價值所在,黑暗的環境最有助於創造具有久遠歷史之遺址的神秘氛圍。因此我們摒棄了電動恐龍投幣下蛋的「編故事」模式及以照片和文字說明為主的傳統視覺傳達模式。我們在黑暗的室內環境中用微弱的LED燈提示棧道區域,用經由光筒折射進入室 內的北側天光集中照亮蛋群,光筒的平面定位以恐龍蛋之分布為依據,其平面尺寸則與恐龍蛋的數量成正比。遊人經黑色金屬甬道進入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面上的團團光束,前行中每組恐龍蛋則會逐漸清晰地呈現。
- 4 -
氣候適應
湖北氣候極端,夏熱冬冷。作為出入口分置於兩端的博物館,遊人進入時不必更衣,因此冬季保暖不是問題,但夏季的防熱問題卻不可迴避。鑑於投資限制,我們希望用被動式手段解決夏季室內可能過熱的問題。
第一個策略源自本地傳統民居的雙層屋面。遵國家規定,核心保護區附近的村民必須外遷,村民離開後所餘舊宅為殘破土坯及尚可循環使用的小青瓦,我們將舊瓦收集並置於混凝土現澆板之上,二者之間留出20cm空氣間層,這種策略可明顯降低經由屋面傳入的熱輻射;第二個策略是位於體塊轉換處的可調節側窗,其內側為可開啟的雙玻窗,外側則為彼此成90度設置的雙層百葉,如此構造保證了通風阻光,自然風有利室內降溫,而雙層百葉則可實現對光的阻擋。
- 5 -
在地建造
本案基地地形起伏甚大。既為遺址保護博物館,則我們無理由改變蛋群賴以存在的原始地表狀況。面對坡度變化不規則的地形,合理的體型處理方法為按地形坡度變化規律將建築分成若干段,彼此之間用不規則的凹入型側窗相連接。
湖北盛產竹子,竹跳板是當地最廉價的施工用品。鑑於項目造價低廉,又地處深山,估計難覓高水準的施工隊伍,因此,我們選擇竹跳板作為現澆混凝土外牆模版,竹跳板大致平行的粗糙肌理既可創造遺址保護建築的滄桑感,又可掩蓋施工水準之不佳,當地方言謂其「以歪就歪」。這裡既有幾千萬年前的恐龍蛋,又有幾十年前的舊瓦,還有剛剛建成的建築,建築空間對地形的嵌合及不同時段之時間的凝結使得這小建築充滿著歷史感及地域性。
- 5 -
項目圖紙
- 6 -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青龍山恐龍蛋遺址博物館
設計單位:武漢華中科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設計團隊:李保峰、陳海忠、丁建民、徐昌順、曾忠忠、聶華波,李明武、申安付、 甘文霞、何建宏、金薇
地 點:湖北省鄖縣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
設 計:2012年
竣 工:2013年
基地面積:5000 m2
建築面積:1000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