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萬年 荷花山醒來 早期新石器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2020-12-23 浙江新聞

 

荷花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張忠培(前)在考證出土石器。

石片石器。

石磨盤與石磨棒。

  浙江日報訊你是否知道,早在大約1萬年前,浙江人不僅吃上了稻穀,而且是人工栽種的,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栽種的稻穀。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

  龍遊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有水稻小穗軸、炭化稻米、水稻植矽石遺存,小穗軸包括野生型、中間型和栽培型,充分反映水稻栽培在早期階段的馴化變異,稻米粒形、水稻植矽石形態也有相應的改變,證明龍遊所在的錢塘江上遊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荷花山遺址等16處遺址的發現,組成了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該遺址群的碳十四年代數據為距今1萬年至9000年左右,是區域考古課題的新收穫和新突破。

  人們不禁猜想,那1.5萬平方米的山岡下,到底埋著什麼?

  秋陽高照的午後,記者跟隨專家學者走進錢塘江上遊的衢江南岸、金衢盆地中部的荷花山遺址——龍遊縣湖鎮馬報橋村邵家自然村。

  古人逐水而居,小溪河畔有村落,大江大河旁則是文化更繁榮、人口更多的城郭。此前江南發現的新石器遺址,都僅僅毗鄰大河的支流;荷花山北邊是一片衝積平原,距離幹流衢江僅3公裡,自古是龍遊的糧倉。這塊平坦而不愁水利灌溉的土地,豈非古人大規模聚居的首選?

  在「龍遊荷花山遺址暨錢塘江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成果展」上,此次發掘出土的遺物分陶器、石器和塊石三大類。

  眼前,數十件修復的大口盆、圜底盤、雙耳罐等陶器,令專家眼前一亮。根據這些復原陶器和大量帶有器形特徵的陶片分析,遺址的年代約相當於上山文化晚期,但延續時間較長。而那些繩紋陶釜和圜底缽、錛形石錘、石錛等都具有跨湖橋文化特徵。

  同時,遺址出土的石器以礫石石器為主,如磨盤、磨棒、石球、石錘等。記者看到,這些磨石、石錘、穿孔器等形態粗糙、但數量極為豐富的石器,多數由鵝卵石簡單加工而成或直接使用,留下了摩擦、錘擊的痕跡,少量為錛、鏃等精加工的磨製石器。

  考古現場,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荷花山上,10平方米的範圍內,找到20多套石磨餅或石磨棒。在採集野果的年代,飢一頓飽一頓,先民不需要這麼多的剝皮工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荷花山遺址現場考古發掘領隊蔣樂平說,中國南方大批出現的石磨器物,一般用來為穀子去殼。這不,考古隊在荷花山遺址的夾炭陶片中,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稻穀遺存。在山腳的那個低洼區域,專業科技人員專門進行了針對性的鑽孔取樣,將樣品帶回實驗室分析,結果發現了大量的早期水稻植矽體遺存,這說明當時沿山低地生長著水稻。

  《龍遊縣誌》說:「商周時,龍遊為姑蔑城所在;秦漢時稱太末縣,時攘地廣」。此後的漫長歲月裡,龍遊一直是浙江西部和金衢盆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遙想當年,浙江人生活在金衢盆地,因為那時的杭嘉湖紹平原被海水或河水淹沒。之後,海水慢慢消退,遠古浙江人的腳步,卻追逐著海水消退的方向,一路往東。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發現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不過20多處,而金衢盆地就佔了16處之多,這充分證明了錢塘江地區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發祥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遺產價值。

相關焦點

  • 沉睡萬年 荷花山醒來 早期新石器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
  • 浙江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
  • 荷花山遺址研究:萬年前浙江人愛住「山頂富人區」
    上山遺址發現的陶胎中的稻殼、稻葉  浙江在線09月16日訊 一萬年前,浙江人怎麼生活?  「龍遊荷花山遺址暨錢塘江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的名稱有些複雜。201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龍遊荷花山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到目前為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稻作、有陶器,有住房痕跡,這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完好、內涵豐富的重要遺址。  它,也是繼上山遺址和小黃山遺址之後,第三處正式發掘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繼浦江上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後,上山文化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增至4處。上榜遺址金華日報多次報導橋頭遺址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村西,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屬上山文化中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上山文化遺址入選增至4處
    上榜遺址本報多次報導 橋頭遺址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村西,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屬上山文化中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橋頭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並在壺類陶器中檢測出原始米酒遺存;發現了東亞大陸最早最完整的環壕聚落,環壕第一次作為完整單元的遺址進行發掘; 發現了浙江迄今最早的墓葬,以及可能具有祭祀和其它儀式性活動功能性質的特殊營建的中心土臺。橋頭遺址展現了環壕、中心臺地、器物坑、墓葬、房址、彩陶等遺蹟、器物組成的新石器時期上山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較高的聚落形態,體現了中國稻作文化的發展。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上山文化遺址入選增至4處
    上榜遺址本報多次報導橋頭遺址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村西,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屬上山文化中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橋頭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並在壺類陶器中檢測出原始米酒遺存;發現了東亞大陸最早最完整的環壕聚落,環壕第一次作為完整單元的遺址進行發掘; 發現了浙江迄今最早的墓葬,以及可能具有祭祀和其它儀式性活動功能性質的特殊營建的中心土臺。
  • 浦江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記:萬年上山稻花香
    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深入,至今,浙江已在浦江、義烏、永康等地發現上山文化遺址共19處,構成了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浦江上山唱響的上山文化,把浙江的歷史推進到了萬年前,填補了長江下遊及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
  • 金華義烏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上榜遺址本報多次報導 橋頭遺址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M44遺蹟照 龍遊荷花山遺址是浙西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屬上山文化中期偏早,距今近萬年。
  • 蔣樂平|錢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時代及文化譜系研究
    在習慣的表述中,往往將這段延長了的歷史,稱之為早期新石器時代。無論這一指稱是否符合一般性的定義,對浙江或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而言,這是一段陌生而重要的歷史的源頭,廓清這個源頭,將會加深對中國東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理解。對這一點,學術界並沒有異議。異議在於一些具體的認識方面。綜合一下,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 錢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時代及文化譜系研究
    在習慣的表述中,往往將這段延長了的歷史,稱之為早期新石器時代。無論這一指稱是否符合一般性的定義,對浙江或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而言,這是一段陌生而重要的歷史的源頭,廓清這個源頭,將會加深對中國東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理解。對這一點,學術界並沒有異議。 異議在於一些具體的認識方面。綜合一下,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年代問題。
  • 一萬年,稻可道
    2000年,浦江縣黃宅鎮上山村,沉睡了萬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遺址橫空出世。長江下遊與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面貌,由上山遺址而始,正式揭開面紗。2006年11月22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作出「要加強對『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傳」的重要批示。
  • 意義重大!內蒙古發現距今九千年新石器時代遺址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包青川1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經美國BETA實驗室放射性碳14測定,當地化德縣四麻溝遺址第Ⅲ地點房址內三個樣本的年代分別為:距今9000年、7500年、7000年。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
  • 極其罕見——鑲黃旗地區發現石器時代最大遺址?新石器文明再現世
    今年可以說是一個機會與困難並存的時代,雖然新冠滋擾了華夏大地,經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是考古界卻迎來了很好的春天,這不,雲南操場墓葬群發現風波剛過去,考古界又取得一重要成果。通過發掘發現,此遺址為迄今為止我區發現的、草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規模最大的人類聚落遺址,這一項發現,很有可能會改變我們現在對新石器文明的認識,或許新石器遠古時期古人類文明比我們知道的更發達一些呢?
  • 內蒙古清水河縣發現一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25日電(記者柴海亮)文物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境內發現一處龍山文化時代的古城遺址。它的發現對內蒙古中南部史前城址聚落研究、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城市形成等諸多重大課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科學資料。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為配合錫林郭勒盟風電基建項目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管理站、鑲黃旗文體旅遊廣電局從6月中旬到9月中旬對鑲黃旗文貢烏拉蘇木乃仁陶力蓋嘎查一處遺址一處墓葬群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目前此項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為配合錫林郭勒盟風電基建項目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管理站、鑲黃旗文體旅遊廣電局從6月中旬到9月中旬對鑲黃旗文貢烏拉蘇木乃仁陶力蓋嘎查一處遺址一處墓葬群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目前此項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 稻之源:上山文化一萬年
    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粒已炭化的「萬年米」,是約1萬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這裡起源的實物見證。上山文化,距今已有11400-8600年。上山遺址發現於2000年,迄今整整20年。曾經萬年沉睡,一朝橫空出世。20年來,在錢塘江上遊流域和靈江流域,已經發現19處上山文化遺址,發現了稻作農業起源的大量實證。
  • 江西安義縣發現5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央廣網南昌5月21日消息(記者範存寶 通訊員劉苑 塗霄峰)日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超榮,在安義縣發現早期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江西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空白,把江西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原認定的五萬年前提前到五十萬年前。  今年3月27日,安義縣文物愛好者胡賢鋼在黃洲鎮的一處海拔高度為49米的山坡上找到了8件大型舊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