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10:47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鄧盛龍 常麗瑩 編輯:陳麗婕
歸僑進「城」 安居夢圓
——廣西-東協經開區建設宜居工業新城觀察
目前,已有2400多戶農場職工入住東協經開區中心城區的華僑城。圖為華僑在大帽山廣場跳廣場舞。韋 曉/攝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鄧盛龍 通訊員 常麗瑩
打開門就見老朋友,走下樓便是健身房,夜幕降臨就來蹁躚起舞。11月3日,在廣西-東協經開區華僑城小區,67歲的歸僑林慶忠嘗著印尼糕點,滿臉笑容地說:「進城生活很愜意,我很滿足!」
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前身為國營武鳴華僑農場,先後安置了印尼、越南、泰國等9個東協國家的歸僑僑眷1.2萬人,是全國最大的華僑農場。近年來,隨著園區產業不斷聚集,開發區農場職工居住保障改革穩步推進,實現了僑民安居、產城融合及特色農業提質升級的「三贏」。
A 遷居:創新一套保障體系
在華僑城社區二樓展示廳,一張「窩」在山腳的破舊瓦房的老照片,無聲地講述著開發區歸難僑當年的困境。「我們一家幾口人,在瓦房裡擠了50多年。」印尼歸僑盧天忠說,回國後,他的一個夢想就是像城裡人一樣住上好房子。
2013年,東協經開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盧天忠的進城夢終於實現。當年10月,作為首批農場綜合改革搬遷戶,盧天忠與1371戶4463人從偏遠的農場,入住總投資約25億元、設施齊全的產權公寓樓——華僑城小區。首批搬遷職工中,歸難僑眷為1145戶3805人,佔總人數的85%。
「1∶1以房換房,拎包入住。每戶歸僑安置戶另增20平方米安置面積,我家的新房有80平方米,做夢都沒想到,有進城的這一天。」盧天忠說。
目前,華僑城前兩期已完工,第三期正在建設中,已有2400多戶農場職工「洗腳」進城,成為城裡人。
為讓農場職工特別是歸難僑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開發區還創新農場職工進城保障體系,每個安置對象享受10平方米鋪面30年的收益金。截至2017年年底,已發放5800多萬元。
「每月商鋪收益約有400元,退休金3400多元。進城物價雖然高一些,但生活不愁。」盧天忠說。
B 安居:發展四大優勢產業
幾乎與歸難僑民同時進駐開發區的,是生機勃勃的產業。
——今年6月1日,自治區重大項目、南寧科天水性科技產業園正式投產,項目總投資60億元,填補了廣西家裝市場水性環保材料的空白。
——9月13日,總投資2.1億元的百躍羊乳集團南寧萬噸級智能配方羊奶粉項目投產。該項目系我區首家智能配方羊奶粉項目,可年產優質安全配方羊奶粉1萬噸。
……
昔日蔗林遍野的農場,正加速成為產業聚集高地。以「僑」為橋,近年來,開發區引進了印尼金光集團、泰國正大集團、百威啤酒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340多家工業企業,並形成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機械製造及以新材料為主的戰略新興產業四大產業集群。
「以產促城,以城促產。工業挺起來,安置歸僑有底氣。」東協經開區僑務黨群局局長陳菁說,在園區就業時,開發區實行兩個優先: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困難僑民僑眷;每年開展2000人就業技能培訓,優先安排僑民僑眷參加。
走出農場進廠房,不少新生代僑眷成為開發區產業工人。「搬出來後,能在家門口上班。真好!」越南歸僑林先生說。
C 宜居:打造「十分鐘生活圈」
下棋、打撞球、健身……在華僑城社區二樓的公共服務中心,僑民各取所需,其樂融融。「每天步行送孫女上學後,我就到這裡來鍛鍊。」正在打桌球的越南歸僑李德群笑著說:「開發區已推行15年免費教育,孩子上學不用愁。」
「社區提供就業、低保、養老等一站式服務,下樓就是星級菜市,學校、醫院、銀行等均可在10分鐘內抵達。」華僑城社區副主任張美娟說。
近年來,東協經開區以華僑城建成為契機,全力抓建設提品質,先後引進12家房地產企業,進一步提高園區「吃住學醫」便利化程度,打造宜居宜業的工業新城。
這個精心打造的「十分鐘生活圈」,讓僑民們點讚不已。華僑城前的大帽山之前雜草叢生,現在是開發區人氣最旺的廣場。每當夜幕降臨,東協歌舞輪番登場,讓人仿佛置身異域。
「我們經常跟印尼的親人微信視頻。有退休金有新房住,他們很羨慕呢。」林慶忠說。
在華僑城不遠處,可見一個個大棚。目前,開發區累計流轉土地6萬餘畝,引進了廣西水果總站、廣西蠶業總站、廣西技術推廣總站及廣西農科院等農業科研推廣示範單位,建成千畝大棚西甜瓜、千畝雙季葡萄標準化生產等一批現代特色農業示範項目。近期,寧武都市農業核心示範區獲評自治區三星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