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雞公山之旅
文/餘長城
1
大凡一座山聞名於世,無外乎秀、奇、雄、險四字。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一座山的人文。一座山的文化內涵越深,其加分也越多。例如,河南嵩山是五嶽之一,但卻沒有少室山有名,因為少室山有少林寺,少林寺是天下名剎。武當山之所以有名,也是因為其道教文化。「天下名山僧佔多」,山、寺兩相宜。而之於雞公山,與之相宜的則是山上的「萬國建築博物館」。
雞公山本身自然風光,是以秀為主,秀中有奇。所謂「青分楚豫,襟扼三江」,就是概括為一個秀字,以及具有豫風楚韻這一特徵,並暗示其地險要、擁有義陽三關之一的武勝關。大別山脈的所有山峰,多是以秀為主,其中也不乏以奇為主的。以秀為主的在其植物,以奇為主的在其巖石、溝壑、瀑布、雲海。雞公山的報曉峰(雞頭)、長生谷、大東溝瀑布、山頂雲海,都是其奇異的一面。
秀是雞公山的主要特色。雞公山的植物多樣性,使其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有植物251科、915屬、2260種,其中維管束植物193科、784屬、2036種,特有植物10科、11屬、14種。有植物就有動物,其動物種類多達258種,其中鳥類就有170種,獸類45種。2009年初春,冬雪未消,我到信陽定居後的第一次遊雞公山,便在長生谷野豬林遇見一頭野豬,個體較大,見人而遁。
雞公山被稱為中國四大避暑聖地之一。我想,所謂避暑,不過是老人、閒人、富人之事。雞公山之被發現,便是美籍傳教士李立生之功,他的最初目的便是為自己及患病的兒子尋找一處避暑之地。因京漢鐵路開通,吸引大批河南特別是湖北武漢的外國傳教士、商人到此避暑,並營建了眾多外國風格的建築。
李立生之於信陽所作的貢獻,不僅在於發現了雞公山,也在於其在信陽城內創辦了第一所中學——私立義光中學,這所中學就是信陽市第一高級中學的前身。這所中學,比豫南道立初級師範學堂(信陽師範學校前身)還要早,比中華民國國立十中(信陽高級中學前身,1938年創辦於甘肅)更早。對於那些歷史人物,我們不能僅從他們是否被定義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來看待他們,反面人物也可能為文化作出過貢獻。例如,信陽袁家大樓的主人、袁世凱侄孫袁家驥在信陽創辦了電燈公司、信新大舞臺,更遠的秦相李斯、宋相秦檜為中國書法做出過重大貢獻。
2
我的第一次雞公山之旅是在三十年前,即1991年五一節,那次雞公山之旅算得上我人生第一次旅遊。
1990年秋,我考入駐馬店一所學校,但我對於駐馬店是失望的。九十年代駐馬店地區旅遊景區,主要是嵖岈山和薄山水庫。但即使在駐馬店人眼中,嵖岈山也比不上雞公山,薄山水庫也比不上南灣湖水庫。因此,我們學校選擇的春遊地點,就是信陽第一名山雞公山。
那時我對雞公山還不十分了解,只是略有耳聞。我出生於新縣,縣境內自不乏名山,新縣將軍山(時名西大山)就在我就讀的新縣高級中學旁邊。新縣將軍山以奇著稱,頗多怪石,整座石山也很雄偉。但雞公山聲名遠揚,自是比新縣將軍山更勝一籌。
相對於北方平原那些同學,我自是沒有他們那種激動。他們激動於一座山的高聳、突兀、連綿、寬廣,也激動於那些山谷、怪石、清泉、瀑布、古木、森林、登山古道、石刻。之於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活佛寺前的一樹桃花。
正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五一節之前,駐馬店的桃花早落盡了。駐馬店,若有什麼最讓我動心的,就是那一片片的桃林。學校是在郊區,每個清晨我都會長跑五千米,來回一萬米,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去看桃花,去看青青的麥田。但山寺的一株桃花,卻在那一剎那間勝過了所有的桃園。它如此幽靜,藏於山中,正如那山中難得一見的蘭草。
我的那些北方同學更是渴望蘭草。他們不走尋常路,穿山越林,希望找到哪怕是一株蘭草,但似乎都沒有找到。而對於那些奇特的外國建築,他們似乎都忽略了,我也跟隨著他們選擇忽略。是的,之於我們,這群來自北方的少年,最中意的還是自然山水,這些都是在平原不能見到的。
3
第二次遊雞公山是在1995年深秋九月。這一年,我準備南下廣東,在離開信陽前,有三個地方要去走走看看,一個是雞公山,一個是南灣湖,再一個是賢隱寺。
記憶總是存下那些最珍貴的畫面,那些不依賴於照相機的。其實,我們每人腦中都有一部相機,經過歲月的曝光和不斷衝洗,最終留下的便是最珍貴的照片,或謂之影像,或謂之印象。
在溮河邊,我記住了長河落日;在賢隱寺,我記住了那朵碗大的菊花;在南灣湖,我記住了在湖中遊泳;在雞公山,我記住了漫長的登山古道和更漫長的盤山公路,以及路旁的秋天小花,一處斷碣殘碑。
離別前的心情是複雜的,因此我希望將雞公山繞登山古道、盤山公路走過一遍。這一次,我還坐了纜車,希望去大東溝看看瀑布。但九月下旬似乎是不會有瀑布的,因此坐在纜車之上,我只能看到一片陽光的瀑布,雞公山仍然蒼翠,完全沒有一點深秋的信息。這正如我的廣東之旅,越到南方,越顯蒼翠,我真的是在九月下旬麼?
唯有那些路旁的小花告訴我,這是秋天。這是一些什麼樣的小花啊?似乎並不是野菊花,而是一些五顏六色的小花,不同的品種。之於後來在邙山和廬山見過的野菊花,雞公山似乎沒有成片的野菊花,但花的品種卻更多,不一而足。
也偶感於那些松樹,蒼蒼翠松。與松樹對應的,正是一塊殘碑。我已記不起它具體的位置,它就出現在它應該出現的位置上,出現在它應該出現的時間節點上,帶給我離別之感,帶給我歲月滄桑之感。「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落日之中,有個人將要離開故鄉,此去經年。
4
再回信陽時已過去了十三個春秋。頭幾年常去雞公山,在不同的季節。有位同行者說:「再美的風景,來得多了便不再是風景了,這叫做審美疲勞。」果真如此,後來便越去越少了。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後來所去雞公山,多是乘車直上山頂,沒有了登山的樂趣。之於一座山的旅遊,最美的風景在徵途中,不管走哪條路,必須從山腳一步一步爬上山頂。若乘車而登山,就如同走馬觀花,只能在山頂見到那有限的一部分,而山頂又是人群密集之處。
這幾年,雞公山似乎多了許多櫻花。遠遠望去,我還以為那些櫻花是山上的巖石,某種錯覺。其實從內心希望來說,倒不如那些櫻花真是巖石,櫻花只可以每年一季開放,而巖石卻可以千年萬年。
漸漸地對那些古建築感興趣起來。那些古老石頭的建築,正是雞公山上的巖石,它們所呈現的不同形狀,遠勝於那些天然的石頭。這些建築是雞公山的文化所在,文化的內涵需要那些具有文化基因的人去探尋它,去理解它,去傳承它。
不是說每個人都具有文化基因。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常龐雜而斑駁,良莠並存,甚至沒有主次之分。例如,幾乎所有旅遊景區都有各種傳說,而這些傳說多是虛妄,甚至有一些鬼神故事。而真正健康的旅遊文化卻沒有人去發掘。具有文化基因的人才會不自覺地養成文化旅遊的習慣。例如,以前我去鄭州時,多是去看黃河,去動物園、公園等地,現在一般都是去博物館,去看商城遺址,去看李商隱墓。
樹木五十年可稱古木,建築五十年可稱古建築,何況這些建築都有一百年左右歷史,何況這些建築都是異國風格。
一座山是不是避暑聖地不重要,避暑畢竟是少數人的,而旅遊是針對多數人的。遊遊文化的開發是建設、開放更多的文化旅遊景點,挖掘更多的人文內涵,編輯更多的旅遊文化冊頁,導遊更多的文化旅遊路線。
記不清是在1993年還是1994年,在信陽發往羅山或光山的班車上,偶遇雞公山小學的教師詹麗,那時我還不認識她。與之閒談,只記得她說,雞公山小學還有六名外國小學生。如今,詹麗已調到平橋美麗鄉村郝堂的葉楠、白樺文化館,那些年她在雞公山上泡過的桑椹酒,本身也是一種雞公山文化啊。作家墨白,這位經常到雞公山避暑寫作的作家,其本身也是一種雞公山文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