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眨眼,否則你就會錯過「下一秒的」蘇州。你的社交工具每刷新一次,這座城市就會自我更新一次。
對外地遊客而言,蘇州是現如今最令人眼花繚亂的城市之一,喧譁躁動不斷衝擊著感官。但是定睛觀察,你會發現這裡也有一絲鮮明的傳統元素交織在其中。
蘇州的妙處,春夏正當時。
黛瓦、巷弄、流水、春茶,咿呀婉轉的評彈不絕於耳,一切安靜又愜意……
當傳統與現代碰撞之時,儘管這些摩擦有時存在爭議(比如是否應該大力開發老城區),但這正是這座城市中具有社區意識的激進分子的根基所在,它的重要性和顯著性也從未消減。
即便只停留在蘇州的同裡古鎮,遊客也能體驗到這座迷人的城市非同一般的多樣性。這裡有讓廢棄空間重煥生機的藝術空間,也有紮根在璀璨高樓中的蘇造麵館。
如今,蘇州古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令人大開眼界,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旅行者也會有驚喜。
初見:
古往今來共賞美景是款待賓客最為誠摯的表現方式。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在蘇州同裡,隱廬別院隱於同裡古鎮三元街,倚在水鄉河邊,與鎮上老宅聯結,一幅古樸雅致的派頭。
隱廬 同裡別院不是造園,是在還原山水。同裡別院的原址「龐宅」是同裡古鎮的文物保護建築。
帶著對東方美學的崇敬,用深厚的功底,著名設計師仲松先生以蘇州園林為起點,利用現代設計語言,結合蘇州造園的獨特手法,以蘇州江南明清民居的組織方式,在有限的空間裡,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靜謐空間。
古宅的改造是一種與歷史的對話,在城市人越來越傾向獨居生活的個體時代中,希望通過蘇州古宅的改造,創造一種打破私密界限,讓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能產生交流的空間。
這是一種對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也是對於古城更新模式的一種新思考的開始。
歲月刻於白牆黛瓦的青苔印痕,白牆黛瓦,竹影環繞,一襲書香苑,嫋嫋爐香菸,枯山水營造的禪意空間,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
風味:
蘇州的風味,就如同流水一般溫軟。從大門進入,操著吳儂軟語的女管家便接過手中的行李,引我進入接待空間與茶室。
江南宅院形制端嚴,重門疊戶以界分內外、公私之域,經大堂轉進庭院,層層進深,移步異景。第一進院是開闊的廳堂,提供每日餐食。
篤悠悠,慢吞吞,精工細作,蘇州人對待食物的精神,在這間雅致的餐堂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蘇州人愛吃,依河湖而居,料理河鮮自然是像模像樣。
現殺的鱔魚斬段,與蒜子同燒,濃油赤醬,能送下兩碗白飯。閘蟹、清水蝦、甲魚、鱖魚、白魚、鰻魚、蓮藕和菱角,從春夏吃到秋冬,演化成蘇州人「不時不食」,對順應天時的偏愛,與對「食不厭精」地道口味的追求。
居室:
其後兩進院則是較為私密的客房空間。這些遞進式的空間功能劃分,完全延續了舊建築當年的真實生活序列。
別院共 5 間客房:分別為聽松閣、蒔花閣、望溪閣、候月居、邀雲閣。
正轉進朱門,設色布局上深淺相協、濃淡交融,中式家具與東方設色醞釀出厚重的東方底蘊,客房設計簡淨大方,經朱紅、木色的點染,愈顯優雅靜寧,旅居其間,敞懷抒臆,收穫身心的舒馳與精神的愉悅,自在呼吸。
舉頭間,仿佛用傳統粗紙製成的碩大吊燈氤氳著文創雅韻讓周圍透出禪心清韻,夜幕降臨之時,拉上窗簾關掉大燈,抓緊柔軟的被角,便只剩下每一個甜美幸福的夢。床榻上的紗幔隨風揚起慢旅的詩性與愜意,於世俗生活樊籠之外,品味東方,慢話時光。
素雅清沛的氣息瀰漫一室,喚起空間傳統的東方情致,烘託出閒適安然的空間氛圍。新與舊有著各自清晰的邏輯,在對比和碰撞中和諧共存。
歸心:
設計師以簡淨的色彩、利落的搭配構建出了一個靜謐靜寧與舒適自然並存的所在。
古韻古調融入其中,是自在慢遊的舒逸悅然,有清風叩窗、推窗見翠的隱約東方之美,在繁雜的世俗生活外,醞釀一場時光對話,夢入江南深處。
文化是物質的和精神的靜態成果。
從入住同裡別院私人管家為客人薰香更衣,翌日清晨的太極拳、八段錦,到其間精心設計的茶席、聞香、古琴、書法、禪修,到飲食中講求「不時不食」的細節……
同裡別院讓客人在慢生活的同時真正去體會中國人優雅的生活,也讓現代人從快速的城市生活轉換到簡約、閒適、智慧的中國式雅致生活。
隱廬:
隱居、烹茶、賞花、焚香成為詩與遠方的歸宿,我們需要更多拋下舊有的生活秩序,去奔赴田園牧歌的「勇氣」。
用什麼來表達我們關於「隱」的想像,不如,為城市生活提供一種新的可能,隱於生活,活在此處。
在這裡,時光流動減緩,體驗自然意境與人文情境的雙重洗禮,全身心享受一場煩擾俱消的江南酣夢。
隱廬·同裡別院
地址:蘇州市吳江區同裡鎮三元街6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