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鍾芳蓉、彭金章與愛

2020-12-19 教育好好說

甘肅有個敦煌市,敦煌市有個千佛洞,千佛洞就叫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畫廊,是中國給予世界的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

在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公元366年),一個叫樂尊的和尚來到這裡,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莫高窟從此就誕生了。

它不斷發展、壯大、豐富,在唐代走向興盛後開始逐漸衰落,以至於漸漸荒廢,後又慘遭劫掠,再以後,它以不可逆轉的態勢緩慢地走向消逝。

幸好,有人一直在守護敦煌,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等。

這些名字,最被大眾熟悉的,可能是樊錦詩。她曾獲得2019年「感動中國人物」的稱號,也被稱為「敦煌的女兒」。

2020年的8月,她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與一個叫鍾芳蓉的女生有關。

高考676分和「留守女孩」兩個標籤合在一起,湖南耒陽一個鄉村的女孩鍾芳蓉就被媒體推到了鏡頭前。她報考北大考古專業一事,掀起了一股「考古有沒有前途」的討論熱潮,也有不少人敲著鍵盤惡言相向。

風口浪尖上,鍾芳蓉解釋說,她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報考考古專業,是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

接下來,82歲的樊錦詩鼓勵鍾芳蓉「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18歲的鐘芳蓉,懷揣著夢想,走進了北大,就像多年前的樊錦詩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了北大的考古班一樣。

大學畢業後,出生於北京、成長於上海的樊錦詩,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她到敦煌實習過,敦煌工作人員點名要她,她算是服從安排。

在這個黃沙漫天、空氣乾燥的地方,樊錦詩一過,就是五十多個春秋。

她放下了霓裳,離開了故鄉,仿佛只是為了撐起,敦煌的脊梁。

為保護敦煌莫高窟,她帶領著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者做了太多的事情:

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加強了壁畫病害的防治和崖體加固的工作;推動了敦煌保護條例的實施;阻止了有人要將敦煌交給旅遊公司管理從而進行商業開發的想法;實現了「數字敦煌」的創舉,讓更多的人可以通過網絡免費在30個洞窟面前全景漫遊……

樊錦詩說,她要「完整、真實地保護她的歷史信息,把她的價值傳給子孫後代」。

她說,當初,她也沒那麼愛敦煌,後來,敦煌是她的生命,睡著醒了,都想著敦煌。

她保護敦煌的決心有多大,她對敦煌的感情有多深,她自己的生活就有多平凡。

最初,她住在破廟裡,那裡沒有電,用水難。晚上,屋裡老鼠竄動,屋外風沙悲鳴。白天,她帶上幾個饅頭,打著手電,一個一個洞窟地走,一寸一寸壁畫地看,不停地攀上爬下。

一晃,她陪伴了敦煌50多年,735個洞窟,無數的壁畫、泥塑,她如數家珍。

樊錦詩的丈夫彭金章,河北人,是她的大學同學。畢業後,他們倆,一個去了武漢大學,一個來了敦煌。

兩人說好了在武漢共度人生,但最終,在他們結婚後的第19年,已經是武大歷史系副主任的彭金章,放棄了武大的事業,奔赴茫茫大漠,加入了敦煌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行列。

彭金章說,要麼你來武漢,要麼我來敦煌。

他們的兩個兒子,老大出生在敦煌,五歲前寄養在彭金章的河北老家,二兒子出生於武漢,出生後也被帶去了河北。

照顧和教育孩子的事情,全都落在彭金章的身上。多年來,這個男人一邊忙事業,一邊忙孩子,從來沒有怨言。

彭金章老先生去世三年後,81歲的樊錦詩說:我感覺他到今天還沒走,還在支持我,看著我。

有人說,考古那麼枯燥單調,風吹日曬的,怎麼堅持得下來?

有人說,農村娃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生,為什麼不報考一個更容易找到工作更好賺錢的專業?

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回答:

因為愛,可抵歲月漫長;

唯有愛,不畏人世無常。

樊錦詩,彭金章,鍾芳蓉,他們都有一顆「考古」的心,都有一份對「考古」的愛。

一個因為國家需要,而傾其一生去愛;一個因為愛人,願意愛她所愛;一個追尋著偶像的腳步,選擇了心中的愛……

相關焦點

  • 「敦煌女兒」樊錦詩與丈夫彭金章:成年人的世界,懂比愛更重要
    作者:山佳說來慚愧,首次聽到「敦煌女兒」樊錦詩的名字,還是在董卿主持的《朗讀者》欄目中。此前,節目組多次邀請樊錦詩,但她不為所動。直到某天答應,還是緣自老公彭金章喜歡收看《朗讀者》。這次,錦詩倒是快人快語,「他在電視裡看見了,他可能高興」。就在這不經意間,被灑了狗糧。
  • 彭金章:與樊錦詩相守58年,為中國留住1700年文化遺產
    1963年,一個叫樊錦詩姑娘和一個叫彭金章小夥子從北京大學畢業了。畢業分配時,樊錦詩被敦煌莫高窟點名要走,彭金章去了武漢大學教書。後來,兩人結婚生子,一個在敦煌一個在武漢,開始了19年的漫長分居生活。1967年,彭金章和樊錦詩在武漢大學的宿舍裡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一年之後,樊錦詩有了孩子。兩個人便商量著,說要在武漢生下孩子,樊錦詩也想在彭金章身邊待產,所以兩家老人把嬰兒用品一股腦都寄到了武漢。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樊錦詩早產了,在敦煌生下了孩子。
  • 為什麼給鍾芳蓉寄信?樊錦詩首次回應,答案令人感動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敦煌女兒」樊錦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回應了,為什麼託譯林出版社給「考古女孩」鍾芳蓉寄信。學生圍著樊錦詩籤名。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 攝今年夏天,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高考考出676分的好成績,因選擇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身處輿論暴風眼。
  • 彭金章:考古沙漠苦行僧
    原標題:彭金章:考古沙漠苦行僧 過去二十餘年裡,彭金章的考古研究卻偏偏選擇了人跡罕至的北區,那裡洞窟疏密不均、殘缺不全,一度被認為是敦煌考古的沙漠。 彭金章接受採訪時曾說:「都說北區洞窟是畫工窟、塑匠窟,到底是不是,根據是什麼?不清楚。北區洞窟數量有多少?不知道。北區洞窟、南區洞窟的關係是什麼?也是個謎。」 他要求解,於是開始在「考古的沙漠」中苦行。
  • 「敦煌女兒」樊錦詩: 一場不可複製的愛戀
    1963年,畢業分配,樊錦詩去了敦煌,而老彭則被分配到了武漢大學。彭金章還是像學校裡一樣默默關懷著樊錦詩,經常給她寫信。當武漢大學的同事張羅著給彭金章介紹對象的時候,他總表現得不積極。時間長了大家才知道,他有個長期通信的女同學。
  • 深挖|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生於北平長於上海,相守莫高窟……
    樊錦詩獲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這是授予樊錦詩的頒獎詞。回看她的人生經歷,籍貫杭州的她,1938年出生於北平(今北京)。
  • 「敦煌女兒」樊錦詩:心之所向的半世紀
    樊錦詩25歲起紮根敦煌54年,也是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後的第三任「敦煌守護神」。  1938年7月,樊錦詩生於北平,生活成長在上海。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境非常優越,在愛好藝術的父親影響下,她打小就愛流連於博物館、美術館。1958年,嬌小的20歲姑娘從上海考入北大,成了新中國最早一批考古學生。
  • 守望敦煌,他從「女婿」變「親兒」——追憶我國考古學家彭金章
    在彭金章看來,它們是「完整意義上的敦煌遺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察完北區,彭金章將莫高窟有編號記錄的洞窟由492增加至735個。至此,莫高窟被證實是由南北石窟共同構成的完整的莫高窟石窟寺院。蹲在莫高窟北區啃硬骨頭彭金章來敦煌之前,到莫高窟無論參觀還是考察的人大都只去遍布精美壁畫的南區洞窟。
  • 考古學家彭金章逝世,曾負責莫高窟北區考古課題
    彭金章與夫人樊錦詩彭金章,1937年11月出生,河北肅寧人,中共黨員。彭金章於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3年-1986年,武漢大學歷史系任教,創辦考古專業,任歷史系副主任兼考古教研室主任。1986年調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她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心甘情願地「自投羅網」樊錦詩生於北京,長在上海。父親喜歡文化,經常帶女兒逛美術館,看藝術展。受父親影響,樊錦詩愛上了古典文化。中學時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敦煌,她就被吸引了,高考時她直接報考了北大考古系。
  • 考古女孩鍾芳蓉今日到北大報到:想去故宮逛逛
    被譽為「考古界團寵」的鐘芳蓉也於上午入燕園報到。上午9點左右,鍾芳蓉來到北大邱德拔體育館排隊,這裡是迎接本科新生的「首站」。在報到前,鍾芳蓉剪了短髮,匆忙辦完各種手續,便消失在人群中。她告訴北青報記者,此行赴京是跟同學結伴而來,沒有父母的陪伴,希望大學期間能夠潛心學習專業知識,不被外界過多打擾,她還說,接下來,最大的心願是去故宮逛逛。
  • 心歸敦煌處 根入石窟蟠:「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初識敦煌餘秋雨說:這裡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瞋。這裡的每一個場面,每一個角落,都夠你流連長久。這是57年前,樊錦詩第一次到第一眼所看到的景象,這也是敦煌留給她的第一印象。1962年,北大考古專業的學生樊錦詩到敦煌實習。
  • 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一生專注一件事,一世專愛一個人
    據樊錦詩在書中描述,她年輕時性格內向沉默,上臺說不出話,照相的時候靠邊站,這樣的性格選擇當時相對「冷門」的考古專業,和從事相關職業,也有相契合的方面。02 「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樊錦詩不僅一生只專注一件事,她在情感的忠貞與不渝更是令人羨慕。她一生專愛一個人,就是她的先生彭金章。
  • 樊錦詩和北大「護法」,報考古專業女孩被寵成「郭襄」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8月2日,鍾芳蓉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感謝微博上考古界老師們的鼓勵。 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我在大學等你。
  • 鍾芳蓉,這個喧囂的時代不會放過你的
    鍾芳蓉選擇考古專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她喜歡歷史,並被「敦煌女兒」樊錦詩的故事深深打動。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喜歡就足夠了。愛一個專業,同樣如此。 我喜歡鍾芳蓉的純粹、不功利,一切以興趣為導向,不像大多數蠅營狗苟之徒。
  • 「敦煌女兒」樊錦詩,憑啥讓彭金章甘做「大漠女婿」,感動全中國
    樊錦詩,1938年生於北平,從小長於上海,父親樊際麟畢業於清華大學。彭金章,老家在河北農村,從小與兄嫂生活在北京。原本沒有交集的兩人,在北京大學相識了。他們是北大58級考古專業的同班同學,彭金章是班裡的生活委員,是個熱心腸,樊錦詩習慣叫他——老彭。學生時代的情愫,總是先從「佔座」開始。大三有一次,樊錦詩去圖書館學習,找座位時,遠遠地看見老彭朝自己招手,才知道他給自己留了位子。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40年執著和堅守,用生命讓敦煌重生
    極其艱苦的環境讓身材瘦弱的她開始水土不服,漫天的黃土讓人無法呼吸,很多來這裡的人開始患上哮喘,肺部積塵,但是在這種環境下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堅持。她說「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她本可以在北京上海當一名光鮮的白領,但是她放棄了,享受安定的生活,還「捨棄」了戀人彭金章。2.
  • 「敦煌女兒」樊錦詩:守護國寶半世紀 用數位技術讓莫高窟「青春...
    【解說】11月17日晚,滬劇《敦煌女兒》在北京首演,講述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今年80歲高齡的樊錦詩,駐紮敦煌半世紀,守護莫高窟的動人故事。  【現場聲】  美嗎?美,美得令人心醉。妙嗎?妙,妙得神魂顛倒。
  •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寵愛鍾芳蓉這些幸運兒,更應關心失意者
    湖南留守女生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與偶像樊錦詩有互動,一時傳為佳話。成功真是個好東西啊,不光成功者本人身價倍增,就是一切能夠和成功者關聯上的人,臉上也頓生無限榮光。當然,樊錦詩這樣的大人物,是用不著蹭鍾芳蓉熱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