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很低。實際上,這並不重要。由於傳統的出國留學產業國家的門檻普遍都不高,英國,加拿大和美國有一個算一個,也無法倖免。雖然澳大利亞八大接受學生申請都比較的簡單,但在美國一些好的大學,本科門檻也很低。碩士門檻之所以會高,那是因為申請的學霸太多了。申請入學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可以先申請社區院校,入學後再轉學,照樣可以進入一所非常好的大學,學分可以被認可。
可以說,在澳大利亞學習的「水」不是因為澳大利亞留學門檻低。
至於說學生的素質相對不高,更是胡說八道。在美國留學生群體中,也有很多不喜歡學習,每天花天酒地的學生,這在任何國家的學生團體中都很常見,沒什麼大不了的。
事實上,有些人認為澳大利亞大學「水」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澳大利亞的大學沒有產研相結合,也就是industry太弱了。
我對此深有感觸,本人在澳大利亞八大之一獲得了IT碩士學位。我的感覺是,由於澳大利亞缺乏就業機會和脆弱的經濟結構,沒有必要大規模招收這麼多國際學生。我可以給你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您知道澳大利亞最大的科技公司Atlassian,難以在美國科技公司中排名前100嗎?但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人數可以說不亞於美國,一點都不比美國少。
這可能會產生一種現象: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美國學生在實習期間會去大型科技公司,而澳大利亞的留學生則會在上學期間做做代購,甚至刷刷盤子,就算是出去實習,也會去一些小的公司,做一些毫無價值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將越來越大。
所以這導致了澳大利亞學生的聲譽和口碑不是那麼的好,因為每個人都看不到你在學什麼,而是看你在做什麼。
想像一下,同樣兩個人,本科背景相似,一個畢業於澳洲八個,一個畢業於美國的前100名。但後者可能已經出現在著名的科技公司,而後者在澳大利亞基本上沒有什麼工作經驗。即使有,在XX公司寫過一些很基礎的東西。
更不要說發達的工業界,對授課模式的影響了,這裡,我就不展開說了。我只略微提一句,加州某個排名不到全美100名的學校,一個很普通的關於data science課,用到的數據集,竟然是在一線科技公司用到的,而這個教授,有很大的力量介紹學生去一些著名科技公司實習,這就是工業發達反哺教育的例子。
更不用說發達工業對教學模式的影響,我不會在這裡談論什麼。我只提一點,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在美國不到100名的學校,一個很普通的關於data science課,所使用的數據集實際上是由一線科技公司使用的,而教學的教授有能力將學生介紹到知名科技公司去實習,這就是工業發達反哺教育的例子。
如果換做你,你覺得誰比較水?
我的觀點是,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澳大利亞學生,例如,在IT行業,當他們進入學校時,他們不是水,而且許多人也是有著夢想和腳踏實地的優秀的好苗子。但在澳大利亞脆弱的行業,落後的技術和稀缺的就業機會,他們與美國學生之間的差距將很快大大增加。在同樣的情況下,也可能發生在英國學生身上。
門檻不是最重要的,機會和氛圍,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