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哈薩克國際通訊社採訪時表示,莫斯科有理由期望,隨著美國新政府上臺,華盛頓將開始考慮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際社會成員的合法利益。
而一周之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談及未向拜登表達祝賀時還表示自己採取觀望態度:「我對川普和拜登抱有同等的尊重,俄羅斯將與任何一位美國民眾信任的總統合作」。
隨著美國權力交接程序正式開啟,俄羅斯也逐漸從「觀望」走向「期望」,儘管表達仍然謹慎,拉夫羅夫還是依據拜登之前的發言推測,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將更符合歐巴馬時期所推進的原則。
拜登當選到底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未來兩國關係的走向如何?近日俄羅斯學者發布大量關於未來俄美關係前景的評論文章,總體情緒並不樂觀,但也不至於絕望。
拜登對俄態度向來強硬
「拜登成為美國當選總統沒有給俄羅斯帶來任何好消息,不過也沒有完全的壞消息。」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伊萬·季莫菲耶夫日前在莫斯科卡內基中心網站刊出的一篇文章中如此評價拜登當選對俄羅斯的意義。
之所以說沒有任何好消息,首先與拜登的經歷有關。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主任德米特裡·特列寧認為,與前任民主黨總統歐巴馬從書本上了解冷戰不同,拜登切實地經歷過美蘇的全球性對抗。
1979年,拜登曾訪問莫斯科,並參與籤署《美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後來又赴俄參與了《中導條約》的談判。特列寧認為,冷戰的意識永遠停留在拜登的記憶當中:當前的美俄對峙某種意義上是冷戰的「後記」,但是結局必須保持一致——美國要在競爭中時時處於上風。
此外,拜登和普京的個人關係冷淡。廣為談論的一段往事是2011年拜登訪俄時對當時身為總理的普京說,「總理先生,我看著你的眼睛,我不認為你有靈魂。」據說當時普京回應稱,「我們都知道彼此。」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的另一位高級研究員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表示,領導人的私人交往非常重要,現在看來,未來的俄美元首之間的交流沒有感情,缺乏個人色彩,剩下的只是生意。
第三,拜登的對俄政策向來比較強硬。2018年,拜登曾在《外交》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如何與克裡姆林宮抗衡」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呼籲加強對俄制裁,增強北約軍事力量,在拜登看來,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外部威脅。
俄羅斯政治專欄作者弗拉基米爾·弗羅洛夫日前刊文稱,和川普不同,哪怕是和俄方同行面對面交流,拜登必要時也會非常強硬,而且他會為每次會談做十足準備,甚至可以稱是「自老布希以來最有準備的治國之人」。
弗羅洛夫稱,目前尚不清楚拜登團隊中誰將最終負責對俄事務,但一些可能的人選,如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馬克·卡朋特就是對俄非常強硬的對手。
在特定議題上保留談判空間
儘管俄羅斯學者對未來俄美關係捏了一把冷汗,但大多認為對抗可能升級,但不至於失控,在一些特定的議題上,依舊有談判的空間。
首先是對俄制裁的問題。伊萬·季莫菲耶夫認為,拜登不會改變對俄制裁的基本態勢,如在涉及烏克蘭、網絡安全、「通俄門」、斯克裡帕爾中毒事件中的制裁仍會延續,不僅如此,基於民主黨的政治立場,其還可能增加涉及人權問題方面的制裁,如迄今尚未落地的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納瓦爾內中毒事件。
但是,這些制裁不會傷及俄羅斯經濟的根本,但會對俄安全、外交等具體部門和個人造成影響,同時也加大俄精英層的反美情緒。
第二是「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前景問題。從拜登之前的表態來看,其對於這一涉及美俄歐多方利益的能源管道項目的態度和川普政府一樣強硬,一方面,很多與該項目有關的制裁是美國國內法明文規定的,拜登難以改變既定事實,另一方面,他也認為該項目威脅到美國切實的利益。
只不過和川普不同的是,拜登被認為會重塑與歐洲的傳統盟友關係,特別是最近德國防長已經明確表示希望繼續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拜登很有可能會顧及「北溪-2」問題上的德國立場,相對減少對俄壓力。
第三是近來熱度頗高的軍控談判問題。明年2月5日,美俄之間最後一個軍控協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到期,此前雙方已經在多個層面就延續條約等問題進行了非常細緻的談判,但均未果。
從明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就任到協議到期,僅僅半個月時間,時間雖短,但俄羅斯專家普遍認為,基於拜登對軍控問題的傳統立場,其先會延續條約,但雙方後續談判也會跟進且挑戰很大,這將是拜登團隊與俄羅斯接觸的「試金石」,雙方的合作與競爭將從這裡開始。
總的來說,儘管拜登具有根深蒂固的冷戰意識,但未來的俄美關係走向不一定完全悲觀。
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項目研究員史蒂芬·皮弗認為,相較於川普,拜登的外交經驗更加充足,他對國際關係的看法更加專業,對俄政策也更具可預見性,對莫斯科而言,對美對話可以提上日程,但也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12月1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哈薩克國際通訊社採訪時表示,莫斯科有理由期望,隨著美國新政府上臺,華盛頓將開始考慮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際社會成員的合法利益。
而一周之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談及未向拜登表達祝賀時還表示自己採取觀望態度:「我對川普和拜登抱有同等的尊重,俄羅斯將與任何一位美國民眾信任的總統合作」。
隨著美國權力交接程序正式開啟,俄羅斯也逐漸從「觀望」走向「期望」,儘管表達仍然謹慎,拉夫羅夫還是依據拜登之前的發言推測,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將更符合歐巴馬時期所推進的原則。
拜登當選到底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未來兩國關係的走向如何?近日俄羅斯學者發布大量關於未來俄美關係前景的評論文章,總體情緒並不樂觀,但也不至於絕望。
拜登對俄態度向來強硬
「拜登成為美國當選總統沒有給俄羅斯帶來任何好消息,不過也沒有完全的壞消息。」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伊萬·季莫菲耶夫日前在莫斯科卡內基中心網站刊出的一篇文章中如此評價拜登當選對俄羅斯的意義。
之所以說沒有任何好消息,首先與拜登的經歷有關。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主任德米特裡·特列寧認為,與前任民主黨總統歐巴馬從書本上了解冷戰不同,拜登切實地經歷過美蘇的全球性對抗。
1979年,拜登曾訪問莫斯科,並參與籤署《美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後來又赴俄參與了《中導條約》的談判。特列寧認為,冷戰的意識永遠停留在拜登的記憶當中:當前的美俄對峙某種意義上是冷戰的「後記」,但是結局必須保持一致——美國要在競爭中時時處於上風。
此外,拜登和普京的個人關係冷淡。廣為談論的一段往事是2011年拜登訪俄時對當時身為總理的普京說,「總理先生,我看著你的眼睛,我不認為你有靈魂。」據說當時普京回應稱,「我們都知道彼此。」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的另一位高級研究員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表示,領導人的私人交往非常重要,現在看來,未來的俄美元首之間的交流沒有感情,缺乏個人色彩,剩下的只是生意。
第三,拜登的對俄政策向來比較強硬。2018年,拜登曾在《外交》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如何與克裡姆林宮抗衡」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呼籲加強對俄制裁,增強北約軍事力量,在拜登看來,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外部威脅。
俄羅斯政治專欄作者弗拉基米爾·弗羅洛夫日前刊文稱,和川普不同,哪怕是和俄方同行面對面交流,拜登必要時也會非常強硬,而且他會為每次會談做十足準備,甚至可以稱是「自老布希以來最有準備的治國之人」。
弗羅洛夫稱,目前尚不清楚拜登團隊中誰將最終負責對俄事務,但一些可能的人選,如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馬克·卡朋特就是對俄非常強硬的對手。
在特定議題上保留談判空間
儘管俄羅斯學者對未來俄美關係捏了一把冷汗,但大多認為對抗可能升級,但不至於失控,在一些特定的議題上,依舊有談判的空間。
首先是對俄制裁的問題。伊萬·季莫菲耶夫認為,拜登不會改變對俄制裁的基本態勢,如在涉及烏克蘭、網絡安全、「通俄門」、斯克裡帕爾中毒事件中的制裁仍會延續,不僅如此,基於民主黨的政治立場,其還可能增加涉及人權問題方面的制裁,如迄今尚未落地的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納瓦爾內中毒事件。
但是,這些制裁不會傷及俄羅斯經濟的根本,但會對俄安全、外交等具體部門和個人造成影響,同時也加大俄精英層的反美情緒。
第二是「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前景問題。從拜登之前的表態來看,其對於這一涉及美俄歐多方利益的能源管道項目的態度和川普政府一樣強硬,一方面,很多與該項目有關的制裁是美國國內法明文規定的,拜登難以改變既定事實,另一方面,他也認為該項目威脅到美國切實的利益。
只不過和川普不同的是,拜登被認為會重塑與歐洲的傳統盟友關係,特別是最近德國防長已經明確表示希望繼續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拜登很有可能會顧及「北溪-2」問題上的德國立場,相對減少對俄壓力。
第三是近來熱度頗高的軍控談判問題。明年2月5日,美俄之間最後一個軍控協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到期,此前雙方已經在多個層面就延續條約等問題進行了非常細緻的談判,但均未果。
從明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就任到協議到期,僅僅半個月時間,時間雖短,但俄羅斯專家普遍認為,基於拜登對軍控問題的傳統立場,其先會延續條約,但雙方後續談判也會跟進且挑戰很大,這將是拜登團隊與俄羅斯接觸的「試金石」,雙方的合作與競爭將從這裡開始。
總的來說,儘管拜登具有根深蒂固的冷戰意識,但未來的俄美關係走向不一定完全悲觀。
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項目研究員史蒂芬·皮弗認為,相較於川普,拜登的外交經驗更加充足,他對國際關係的看法更加專業,對俄政策也更具可預見性,對莫斯科而言,對美對話可以提上日程,但也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