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配圖,除過作出特別說明之外,均為作者攝影作品)
長安之南,終南之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鍾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因在古長安之南,故簡稱南山,為秦嶺陝西省境內山脈中段。
中國南北天然之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分界線。東起西安市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
(圖片來源 | 網絡)
東經107°37′—109°49′、北緯33°41′—34°22′之間,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
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餘千米。山逢峻拔秀麗,如錦繡畫屏、聳立「長安」之西南。
翠華山(北距西安市30千米),以奇峰異洞、清池古廟眾多。又因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曾於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稱太乙山。
唐天寶年間地震,山石碎落堵塞成湖,為太乙池。四周山峰環列,池面碧波蕩漾,山光水影,風景優美。山中飛瀑傾流,由山下望去,素練懸空,氣勢磅礴。
南五臺青翠峭拔,物產富饒,古人稱之為終南神秀之最。山頂聳立觀音、文殊、清涼、捨身、靈應五峰,故稱南五臺。
五臺之中,觀音臺最負盛名。寶泉於山腰,形如美玉,味甘甜,不失品茗休憩之佳地。
山腰獨松閣,因閣中古松得名。四周鳥語花香,景色如畫。觀音臺又稱大臺,位於獨松閣之上,有隋國光寺遺址。登臨此臺,北眺秦川八百裡,一覽無餘。
「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壽文化」、「鍾馗文化」、「財神文化」發祥之地,「壽比南山」、「終南捷徑」典故誕生之地。
山峰雄峙長安之南,為長安城南端堅實依託、雄壯之屏障。「全真教」發祥之地,「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終南山。
周代曾將終南山、太白山統稱為太乙山。自尹喜草創樓觀後,歷朝於終南山皆有所修建。始皇帝在樓觀之南筑廟祀老子,漢武帝於說經臺北建老子祠。魏晉南北朝,北方名道雲集樓觀。
李唐宗室奉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大力尊崇道教。唐武德(公元618—626年)初,修建規模宏大宗聖宮,修建文始、三清、玄門等列祖殿。
後歷代雖有修葺,但屢遭兵燹。至清末,宗聖宮僅存殘垣斷壁,成為廢墟。此後,樓觀中心移至說經臺。
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赤眉大掠長安,引軍向西,自終南山轉掠城邑入安定、北地。東晉大興四年(公元321年),終南山崩,時劉曜竊據長安。
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北魏盧水胡人蓋吳於關中發動農民起義,難民皆渡渭河奔終南山。次年,北魏發兵屯終南山諸谷,以備蓋吳竄逸。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李淵校獵於之南山,遂幸終南。廣德初年(763年),吐蕃入長安,亡軍叛卒、鄉曲無賴,多乘亂為盜。吐蕃去,猶竄伏終南山,朝廷設南山五穀防禦使討之。
五代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楊師厚擊叛將劉知俊,至華州。劉知俊以同州(今陝西大荔)附李茂貞,復取長安,請兵於岐。楊師厚以奇兵取終南山,疾驅而進,遂取長安。
公元1129年,宋失中原,與金人以秦嶺之終南山為南北分界。
後記:爬完五臺,景色漸黯,錯過最後趟下山擺渡車,無奈徒步而行10餘公裡。本想體驗一番腳力「徵伐」的魅力,卻不知山路迂迴漫漫,如路通所說:「望山跑死馬」。行至半山腰,天色已黑,忽聽身後遠處山間「熊」的咆哮,一口氣狂奔3公裡,至「腿軟」,見光明,方安心。終悟:力量和潛能皆是在絕境和危險中逼迫而來。
小驢文旅 —— 以文化的視角去欣賞每一片風景
圖文 | 風清不揚
整理 | 小驢文旅
視頻來源 | 網絡
小驢文創工作室